提起和“手”相关的成语,
你能说出几个呢?
心慈手软、眼疾手快、笨手笨脚
心灵手巧、十指连心、手忙脚乱......
发现了吗?绝大部分和“手”相关的成语,其实表达的都是手和脑的关系——
大脑发出指令,手去执行,至于执行的效果,或是“眼疾手快”、“心灵手巧”,或是“笨手笨脚”、“手忙脚乱”。
也许古人对于手和大脑关系的认识来源于经验,但今天医学科技已经确证了手和大脑的紧密联系。
“手”与“脑”
首先我们来看大脑:
说实话,大脑是个“胖子”,因为它70%的成分是脂肪。但就是在这个最“胖”的器官里,却拥有着140亿个神经元细胞!
这些神经元细胞分布在我们的大脑皮层中,控制着我们的一切生命体征:比如呼吸、心跳、血压、睡眠、运动等;它们也控制着我们的一切生活行为:比如情绪、记忆、语言、学习等。
这些位于大脑皮层的神经元细胞通过神经纤维束与身体的每一部分相连,完成行动的指令和反馈。大脑中的神经元细胞所发出的神经纤维,大致如下图:
更形象地理解,你可以把它们的工作过程看作是电缆输送电力,或光纤传输信息。
这当中,如果某个器官灵巧、敏感、行动力强,那么它就需要更多的神经元细胞进行支配,且通往这个器官的神经纤维束也会非常密集。
你同样可以把这个过程理解为“耗电量”不同——就像从太空俯瞰城市一样,从夜晚所呈现的灯火璀璨度上,我们能发现耗电量的差异,这背后也就是城市的量级不同。
回到我们的身体内,需要更多大脑神经元进行支配的器官,其实就是我们的双手。
你可以把上图中“上海”所处的地位,理解为双手在我们神经系统中所处的地位!
再来看看手:
当我们从动物进化成人类,我们选择直立行走,解放了双手,我们就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从远古时期的狩猎、采摘,到今天的制造、书写、艺术,手的动作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精细,与大脑的连接也越来越紧密。
换句话说,从古到今,支配我们的双手所需要启用的大脑皮层面积越来越大啦,大到什么程度呢?
掌控手所需要的大脑皮层面积,是掌控躯干所需要的大脑皮层面积的3倍!
而事实上,肉眼所见,我们的手和我们的躯体相比,仅是非常小的一部分。
“五指”功能各不同
知道了手和脑的关系,我们还要告诉大家,在我们的五个指头中,功能大小还有差异。先卖个关子,请大家看以下这幅图:
此手非彼“手”
您能体会到
动物的“手”和人的手的差异吗?
01.熊猫
事实上,熊猫的“手”只能用来走路和攀爬,就算吃竹子,也是抱着竹子吃的。
02.猩猩
猩猩算是最接近人类的动物了,而且它的“手”已经有明显的五指区分了,但依然只能完成简单的抓、握、取动作,和我们的精细或熟练程度不可同日而语。
03.人
只有我们人类的手,能够完成最精细、最复杂的动作,类似开车、弹琴、打字等一系列需要认知思维参与的高精度活动。
其实人类真正意义上“手”的功能的实现,离不开我们强大的拇指。也就是说,五指中拇指的功能最大!
因为有了强大的拇指,我们才可以精准抓握,由此,人类抓握的不再仅仅是食物,更有工具。改造和创造的过程由此开启,人类文明才得以不断演进。
人类的抓握,从专业名称上来讲,叫做“对指”或“对捏”。就像这样:
别看这个动作简单,
它却是人和动物的重要区别。
通过对捏动作,
我们可以按摩指腹,
这可是我们手部神经最密集的地方,
通过反复挤压、揉搓,
可以刺激脑神经,
对大脑起到非常好的保健作用。
“对捏健脑手指操”
正确的对捏健脑手指操的做法是:
伸出一只手;
拇指与食指触碰,并轻轻按压,揉搓;
拇指与中指触碰,并轻轻按压,揉搓。随后依次与无名指、小指进行相同形式的按压和揉搓;
拇指反向从小指依次对捏至食指,如此循环往复。
这套对捏手指操最大的好处是随时随地,无需借助工具。比如,冬天寒冷,您的手在衣服兜里就可以做。当您出门买菜时,一手提着菜篮子,另一只手就可以做,简单实用。
当然肯定有朋友会说,这一套手指操肯定不够啊,别急,我们还有其他手指操教给大家。
健脑食物
动手,其实不光是做手指操啦,还包括动手为家人做可口的饭菜,如果哪些食物有明确的脑保护作用,我们可以多做给家人吃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