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里,父母还是很重视和孩子的亲子关系的。然而有一种亲子关系,父母笃信:孩子的发展、进步,都是管教出来的。
父母强大的意志,贯彻于家庭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从睁开眼的那一刻起,孩子的行走坐卧,都需参照父母的好恶。有了这套规矩,父母是考官,孩子是蒙昧的学习者。在亲子矛盾中,错的,毫无疑问是孩子。
有了解释权,在表面看来,父母的规矩让家庭关系理顺了,家庭矛盾是非分明。真实的养育过程,却将充满紧张、对立、劳累、机械、刻薄、无趣、寒冷……把无知无畏,活力四射的孩子,与一套或很多套不通融,死的条条框框拧在一起,不仅前景堪忧,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每一刻,都面临巨大的挑战。
眼睛要盯着,嘴,要不停地说,心思、注意力,要投注到孩子身上。好与对,只能在父母的指点下,在父母不懈的强化中,孩子才能实现。孩子,真是让人操碎了心。
笃信管教的父母,给自己布下了陷阱:假使我没尽力,孩子注定不成器。这就像一条恶咒:不听父母话,你什么都不是。恐怕,只知道听话,不自己面对现实,孩子真逃不脱“什么也不是”魔掌。
一个不那么执着于管教的父母,就无需时刻体验危机四伏。没设定那么多是非对错,生命力旺盛的孩子,也就不会出那么多错。
父母把死规矩摆在亲子之间,造成亲人间的离心离德和难以沟通,本质上,只是把自己的困扰,自己对生活、对社会的无知和恐惧,一股脑地,鞭打到孩子身上。降生到这样家庭的孩子,对人间,对他人的初始体验,将是黯淡、寒冷的。
年幼的孩子,不能体会那些教条,因为那里面没有生命力。幼儿对语言及语言背后的价值,并不投入能量。孩子能够识别的,是父母跟他们是否心心相通,他们在意的,是父母的脸色和态度。孩子以自身的生命力,辨别着他人对自己活力的宽松度和耐性。
假如父母,不以尊重儿童的生命活力为前提,与孩子的心灵真诚相处,而把其本人意志所驾驭的所谓规矩,看得比孩子的自由发展更重要,就好比,这个孩子,没有生命,他只是个木制的陀螺,他所有的动力,都靠外来的鞭打。
事实正好相反。
如果管教可以奏效,一定是孩子生命内部有懂规矩、守纪律的天性。
如果生命中没有服从,指责、鞭打不能使其凭空出现在生命中。就好像,有人反复对父母说,我未来把世界上所有的财富都送给你,父母只会当笑话。孩子生命内部没有与人为善的基因和本能,多说些话,多鞭打孩子,多限制孩子,怎么会把美好品质,输送进去?
如果听话守规矩是美好的,为什么要以不信任、暴力来激发、推动?
生命内部美德的因果,被自身对生命感悟粗浅的父母颠倒了。
亲子冲突的真实原因,主要原因,是父母希望孩子顺从自己,而不能作为成年人,与孩子建立平等关系。父母以自己已经习惯的认为是理所当然,而从未把孩子对事情的看法、孩子具备的表达方式和理解能力当作父母需要了解、尊重的现实。
在语言能力,生存经验上,儿童弱,成年人强。在心与心的交流上,儿童心明眼亮。
在家里,一个眼神,一句小声的道歉,握一下手,真诚的拥抱,都是心与心的交流和和解。
心灵的敞开,心灵的柔软,是儿童的长项。家庭为心与心的彼此抵达提供了大量时间和机会。
假如亲子相互学习,受益的将是双方。而以自己的优势,挑孩子尚未具备能力的错,并以此批评孩子、打击孩子,正暴露出父母的浅薄和非理性。
言语、鞭打,只是在孩子的头脑里,增加了外来的否定,外来的瞎指挥而已。
只有自知心亏、理亏的话,才需要不断重复,只有强人所难的规矩,才会经常被触犯。
规矩是需要的,底线应基于生命与生命的平等。家里的规矩,尤其需要体现对所有家人的同等约束力。如果儿童在家里都不具备平等地位,他的人格里,就难以包含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骨气。
真的正和确的实,是人与人相处中多层级的全部联系。不受成见歪曲,真实正确,在平等的双方间完全可以意会而难以言传。强势而僵化的父母,抱定死教条,正好与正在发生、正在变化的事实和正见失之交臂。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