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D今年9月份会去曼哈顿一所挺好的私立幼儿园,这家幼儿园我个人很喜欢,除了教育理念匹配外,当时特别打动我的是他们园长说的一段话。因为这家幼儿园一直很热门,参观时,我询问园长,你们通常会招怎样的孩子?你们今年录取名额是多少?
园长说,我们招孩子没有标准,但我们在安排班级时考虑最大的一个因素就是多样性。幼儿园的孩子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萌芽阶段,我们希望班级的孩子足够不同,让孩子明白这个世界是多样的,而不总是和他们自己一样的人。当时听完这段话,我就更加坚定这是我希望小D去上的幼儿园。
养育小D的过程,其实也是在不断回忆反思自己童年的过程。我是80后,我出生成长的环境一直以来都是鼓励相同的,但正因为对于“相同”的过度追求,我们一方面自己辛苦地在为了迎合他人的标准而生活,一方面又无法接纳差异,一直想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这会让人际交往变得很辛苦,也不敢表达自己的立场观点。
但如今的时代和我们当年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世界公民”、“地球村”,这些字眼都已经不再遥不可及了,但我不知道大家是否想过,现在带着孩子出国、上国际班越来越触手可及,但我们思维的多样性、价值观的多元化有没有跟上呢?
孩子刚刚出生时是一张白纸,天生就会接纳多样,因为她的眼里并没有不同。但父母的一言一行,慢慢就会影响他们。做了母亲后,我一直提醒自己,我的所有认知都是源于过去,千万不要因为自己思维和眼界的局限而局限了孩子。让孩子从小可以有个更加多元化的价值观,让孩子有勇气表达不同,就要从小开始教会孩子接纳不同。
陈述事实,而不是观点
随着小D慢慢长大,她越来越开始意识到很多的不同和差异,也总会问我为什么。这时,我总会提醒自己,在和她的沟通中要注意避免事实和观点的区分。
小D之前问我,妈妈,为什么她(邻居家的孩子)可以在操场边跑边吃泡芙呢?我相信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这样不是好孩子,我们不学她。我当时告诉小D的是,“吃零食需要坐定了吃,不然边跑边吃容易进入气管发生危险。我们可以吃完继续玩”。
你看,前者就是观点,我的回答是事实。当我们每次都用观点来回答孩子时,我们不仅无法让孩子更好地理解规则,自然他们就无法内化规则,最终就会不遵守规则。
而更为严重的是,我们把孩子是否需要遵守规则的标准建立在了外界参照物上了,“因为要做好孩子,所以才遵守这个规则”。这样的后果就是,孩子无法真正的明辨事理,无法做到规则清明,如果哪一天外界标准没了,那她就不会继续遵守了。(想一下,多少人考上大学住宿后没了父母约束就一下子放松了,这就是典型外界标准没了的后果)
说句题外话,美国小学就开始训练孩子区分事实和观点,这对于培养孩子逻辑缜密,说话有条理也是非常有帮助的。作为父母的我们,完全就可以从学龄前,从每天和孩子的互动中有意识地灌输。
不要使用评判性语言
我在养育小D的过程中,时刻提醒自己一个原则,对事不对人。告诉孩子,“玩具是用来玩的,不是用来扔的,现在需要一起收拾一下”,而不是只说,“你怎么这么皮,总是扔玩具”;告诉孩子,“你不认识XX,所以不想说话。但其实他是妈妈的好朋友,下次等你准备好了,可以和这位叔叔打招呼”,而不是说,“你这孩子太没礼貌,让你叫人不叫”。
很淘气、不听话、没礼貌、没见过世面,这些就是评判性语言,它们不仅会让孩子真的成为那样的人,我们也在传达给孩子一个非常错误的信息,“和我的标准不一样的就是错的,我不喜欢的就是错的”。
除了对待小D,我也尝试用这样的方式来帮助小D理解这个世界。小D说,那个人走路好滑稽!我告诉她,他的腿脚不方便,所以需要使用拐杖帮助走路;小D问,我这样好还是Emily那样好?我告诉她,做自己想做的就是最好的,每个人都可以选择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
当我避免把“对或者错”这样简单粗暴的评判告诉小D时,我其实也就在帮助她如何看待世界,很多事情并没有对错,只是不同。我们可以选择和他人不同,但我们也要理解他人的不同。
“不评判还能换成什么其他词语来表达?”
“开放的头脑、没有偏见、包容的、中立的”
这里需要提醒一句,是非观和多样价值观不同,这个世上的确有很多事情是非黑即白的,比如小D不能打人咬人、过马路一定要等绿灯等。但这个世界还有更多的事情,不能只用“对错”来判断的。
一个人如果只有“对或者不对”的价值观,他反而更容易随波逐流,因为他害怕因为不同就会不对,这本身就是很危险的。而具有多元价值观的孩子,他不仅可以更加包容理解他人,自己的内心也会更加强大平静。因为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我们评判他人的一切,其实都是我们自己内心不敢面对的那部分
看过世界才有世界观
我当年工作期间去过印度做消费者采访。我曾走进一个屋子只有一张床,几乎没有其他家具,他们一家8口人全部的活动(吃饭睡觉娱乐)都是在这张床上进行。我坐在地上和他们聊天时,可以看到小老鼠从我身边走过。当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印度的中产阶级好可怜啊”。但是,当我和他们聊完,走出屋子的那一刻,我眼里浮现的是他们闪着光的眼神,露出齐白牙齿的笑容,和满满对未来的憧憬,我突然明白了,幸福是多元的。
这就不仅让我想起了爸爸曾经和我说过的一段话,“什么叫世界观,看过世界的人才有世界观。很多人心眼小,戾气重,无非就是把自己那么一丁点事情放大了,没看过更广的天地而已”。
这一段经历对我的触动很大,这也影响着我养育小D的方式。从小D1岁半开始,我就尝试多带她接触各种各样的人,不仅仅只是这边的中国家庭,还有来自全世界的各种家庭。
只要有可能,我们一年也会有几次家庭旅行,不是说非要学什么,但就是希望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她可以从小就明白,世界是多样的,人和人的肤色、口音、吃的东西会不同,人和人的成长环境也会不同,但我们每个人内心又都会有相同之处。这样的不同和相同和谐共存,才是世界美好之处。
我们父辈年代是非常强调绝对对错的,因此我们总是迫不及待地去评判和站队。而现在的我们正处于转型期,当年父母教我们的东西,和我们自己经历总结的价值观发生冲撞。而正因为有了女儿,我开始重新审视,到底哪些才是真正重要的。
我希望小D可以有底气去拒绝他人的评判,有勇气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有胆识去坚持自己的不同,而最关键的是,可以拥有一份包容理解他人的柔软。
而这一切的起点就该是我们,一个愿意尊重理解不同,并且鼓励孩子接纳不同的父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