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中...

首页 读书 读吴思《潜规则》

读吴思《潜规则》

《潜规则》一书,作者吴思主要以大量的明清史料案例佐证,讲述了隐藏在正式规则、红头文件之下,实际支配官场运作的不成文规矩,作者称之为“潜规则”。并且,作者进一步指出“潜规则”下产生的厉害关系,尤其是当今社会更值得借鉴,免蹈从秦汉到明清历代王朝都绕不开的覆辙。用主席的话讲叫做:“以史鉴今,资政育人。”全书大量旁征博引,也足见作者对历史研究的底蕴之强。

中国古代一般把书籍分为三类:“一时之书,一世之书,万世之书”。例如乾隆就在《御批历代通鉴辑览》编纂过程中声称:“《通鉴辑览》之书,非一时之书,乃万世之书。”

当然,我认为如今在一时之书之前,还应该加上一类:“费时之书”——那些毫无用处的书籍,费时费心,得不偿失。“一时之书”更加侧重实践,即某时某刻亟待学习利用的书籍。比如在创业时你想了解产品运营套路,你可能就需要张亮的那本《从零开始做运营》;“一世之书”就是我们提倡的经典书籍,一世受用;而“万世之书”顾名思义,万世流传,经典中的经典,如《论语》、《史记》之流。

“对于《潜规则》一书,我的评价是:介于“一时之书”和“一世之书”之间,算是一本良心之作,值得一读,但距离真正的经典,还缺少一点点火候。作者有很多自己的思考,有一些新颖的观点,论证也比较充分,但是大多都是情理之中,缺少意料之外的惊喜,总感觉是老酒新瓶装!

全书分为正编和杂编,正编可圈可点,自成体系,有很多新颖的论点,这里例举几条:

(1)二等公平

第一等公平是官方的“红头文件”,是教科书里面的公平,而人们实践的确实第二等公平,是“潜规则”下的公平。想起了之前一个笑话说,《新闻联播》分为三段:领导很忙,人民很幸福,国外很乱。看多了还真容易被带进去,这就是《乌合之众》里面讲的“暗示、断言、重复”的强大力量。

(2)恶政是一面刷子

恶政是一面刷子淘汰清官,选择恶棍;同样,好政是一面筛子,筛掉贪官,留下清官,只是纵观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好政时期为数不多。

(3)正义的边界会老

1952年贪污十万死刑,2000年左右贪污百万才死刑,贪污十万也就坐几年牢,而到了现在估计贪污千万,如果自己厚着脸皮不自杀,估计也能活。以前是男女授受不亲,亲个嘴都要问一下会不会“怀上”,现在怎么样了,大家都知道。评判的标准是在不断变化的,也包括道德标准,所以说“正义的边界会老”。

(4)朱元璋的新官堕落定律

朱元璋说:没想到刚刚提拔任用的时候,这些人既忠诚又坚持原则,可是让他当官当久了,全都又奸又贪。学的是“红头文件”,政治教科书,真正到了实践,发现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了。

(5)崇祯的U型死弯

政府越腐败,征税的压力越大,反叛的规模也就越大,像是一个U型的山谷,当到达谷底时候,明朝和崇祯也就是只能被U形弯勒死了。同样,近些年谈的比较多的词汇“国进民退”,国家权力越来越大,也自然造成下面的声音越来越多,好在上面也一直在喊简政放权,关键是如何找到其中的平衡,如何切实的落地,不能是“只见楼上声响,不见楼上何人”。

(6)晏氏转型

齐景公派晏子去治理东阿。晏子初期不媚上不欺下,实行了一套合乎仁义道德的政策,结果挨了齐景公批评把东阿给我搞乱了。然后,晏子后期欺下媚上,实行了一套竭泽而渔的政策,也就是“潜规则”,结果汇报工作时候,齐景公大加称赞。合乎仁义道德的政策顶不住巨大的压力,被迫向“潜规则”转变。这种转变所带来的制度变迁模型,被作者称之为“晏氏转型”。

(7)潜规则的定义

最后作者也提出了潜规则的定义:潜规则是人们私下认可的行为约束,可以使交易各方的冲突减少,交易成本降低。但是如果行为越界,超过约束限制,必将招致报复,这也强化了交易双方对彼此行为预期的稳定性。这种在实际上得到遵从的“潜规则”,背离了正义观念或正式制度规定,也就是背离了“红头文件”,因此不得不以隐蔽的形式存在。”

《潜规则》一书还有个副标题: “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全书当中也确实穿插很多故事或者案例,很好的衔接作者的论证,同时也增加了阅读趣味性,但是案例多是野史或者小说,其真实性就大打折扣。以为非常浅薄的史学记忆甚至还发现一些错误,例如,讲崇祯时候还提到一条鞭法,一条鞭是张居正提出的,我记得大概是在张居正去世后十年左右被废除了,也就是到崇祯时一条鞭法已经废除了30多年了。

我看到的不足

相比正编,杂编简直如同鸡肋,杂编里面讲“天道”、讲“人格理想”感觉作者自己都有点难以自圆其说,像是原先就给定了一个起点和一个结论,即歌颂唯物主义歌颂伟大的党,有起点和结论,然后往里面填东西,却填的四不像,这就和钱穆、吕思勉等完全是差了的有点远了,譬如钱穆在《中国思想通俗讲话》里面谈到道理、性命、德性、气运等,将平常非常常见的词汇,能够寻根问祖,娓娓道来,那真是让人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而且钱穆这还是现场的讲演,不是正式的出版物。虽然钱穆他们观点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但是他们的文化底蕴、对问题的独到看法确实令人敬佩。

另外,杂编也讲了一下迷信,如同命题作文一般,应该出现在新闻联播或者人民日报上面。提起迷信不得不提的是最近断断续续在读的一本书《叫魂》,作者孔飞力,今年刚刚去世,本来是一本史料研究的学术著作,因为作者的去世反而一跃成了成了一本畅销书,奇怪得很。《叫魂》书中讲述了1768年(乾隆33年)的一起民间迷信事件,并且引起了一场由民间的群体性社会事件,逐渐转变为由民间(底层)到上层的一起政治运动,丝丝推进,层层剖析,鞭辟入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看。

与之类似的是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是以万历十五年(1587年)看似平静的一年为切入,主要探讨了官场(上层,包括皇帝)的各种明争暗斗,阴阳两面,是从上层来影响下层(民间)的。角度不同,都是非常值得阅读和思考的。但是用曾国藩的话来说是:“天下事,在局外呐喊总是无益,必须躬自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翼”。

上层事情的距离我们有的远,下面的可能更容易让我们去思考。谈到《万历十五年》,本书作者吴思曾评价,大概意思是说《万历十五年》里面讲了各种人的阴阳两面,却没有谈透,欲言还休,该有的黄仁宇都点出来了,但是没有讲透,更没有分析其形成机制,就如同把水烧到九十度,但差一把火,没到沸点。到底作者吴思在《潜规则》里有没有“把水烧到沸点”,那也只能是见仁见智了。

官场本来就如同泥潭里的巨浪,茶杯里的风暴,一些官员们利用手里的权利和资源挣得盆满钵满。人民群众喜闻官员一个个被抓,越是大官被抓越是拍手称赞,现在甚至省部级以下的官已经不是个新闻了,这也足见国家领导反腐力度之大;人民群众也乐见官员东窗事发后与其情妇们掐架撕逼。

娱乐圈不也是这样么?炒作、绯闻、甚至吸毒,低俗的同谋,却在群众的津津乐道中名利双收。最近一两年比较火的词汇“网红”、“直播”,并且衍生出“网红经济”这一新的名词,网红们仰赖着公众兴盛的窥私欲而大发横财,天理即人欲,无可厚非。

这个世界难道不都是这样么?

最后,用《肖申克救赎》中的一句话做个结尾:“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墙,慢慢的,你习惯了生活其中,最终你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
自然界中有‘智慧元素’之称的元素是什么?
下一篇
图书借阅公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选择表情
页面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