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很容易发现这是一本很特别的图画书,它不像大部分的图画书,有很多色彩,而只是在白纸上,以黑色印上图画和文字。翻开来看一看,你还会发现画中有一半的文字,是倒过来的。
只有黑和白的图画,有时候以白衬黑,有时候以黑托白。没有中间调子,形成如剪影或像镂空的剪纸画的趣味,以及强调光影效果的高反差图像。
由于色彩单纯化到只有纯黑和纯白,而产生制约或统调之美。同时也让读者的目光,聚焦到物像的轮廓,以及它所带来的造型趣味和光与影的变化。怪不得《逛了一圈》这本奇书,在日本的译文会用“光之旅,影之旅”这样的书名。
书中那一半倒过来的文字,引导读者将书倒过来阅读,这时候,读者会发现,所有的图画,在倒转过来后,会变成另外一幅画。这么巧妙的设计,最好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原来许多事情是可能另有玄机的。让孩子养成自己用心阅读图画(包括文字),细心观察事物的习惯。在悠游于图像中,启迪孩子探索各种绘画表现的可能性,产生图像制作的企图,并保持对事物旺盛的好奇心。
从文字叙述的表面看,《逛了一圈》的情节确实只是早上出门,从乡下到都市去逛了一圈,晚上回到家,这么简单。但是当你阅读文字的同时,也阅读图画。我们就会发现在这一趟简单的旅程中,作者让我们看到太阳的光,从清晨,经过水池、街道、农田、树林,透过山脉线、高压线铁塔和海浪与水波,千变万化。旅程进入城市后,阳光转换成人工照明,在室内演出灯光照明的变化与以光和影演出的艺术色彩。太阳完全下山后,天黑了,大地出现更多人工照明。本来上半部亮,下半部暗的图画翻转过来,正好变成天暗地亮的城市夜景。不过黑暗的天空仍然有许多光的演出,如星光、闪电、月光和焰火。所以这本书不只是陈述,从自然的阳光到人工的灯火,然后又回到自然的星光,这样的一圈。
故事从天刚蒙蒙亮的清晨开始,画家开着车带着读者从平静的乡间出发,穿过山间的树林,经过海滨高速公路,来到一座大城市,停车游玩,直到太阳落山时爬上最高的高楼俯瞰——读到这里,我们发现已经翻到了书的末页。难道故事就这样戛然而止?——神奇的事情才刚刚开始。当我们把这一页翻转180°,仍然身处在这城市里,却从余晖将尽的傍晚转到灯火闪烁的晚间,再往回翻一页,竟然从楼顶走到了街上仰视,再翻下去,正是一路往回走,终于在月色深沉时回到出发时的那个家。
一幅画,正过来看是这般,倒过去看却是那般,这本身并不太稀奇,不少设计师也会玩这样的视觉游戏,可是正过来倒过去居然都能串成故事,而且恰好连在一起非常完整,将36页故事原地变成了72页故事,这就太稀罕了!我实在想不出有第二人这么做过,画家安·乔纳斯也只画过这么一本。
这本书出版后,也有人认为它的故事线索太单薄、太随意,这种评价从文学性的角度看自然是有道理的,但对于这种作品却有点儿不称,并非所有图画书都要担负“文学使命”的。安·乔纳斯坦言,她创作图画书就是要“尝试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拓展孩子们的想象力”,于是身兼画家和平面设计师的她便越来越热衷于将视觉游戏融入到图画书的创作中。
读这样的书,读者最大的收获是视觉享受:正看是灯光点点的大厦,倒看却是城市上空的点点星光;正看是电影院,倒看却是车厢座餐厅;正看是沼泽地的水草,倒看却变成天空中的焰火……最妙的恐怕就是那座桥了,倒过来看正好是一排衬在星空下的电话线杆!当然,也不是每幅图都那么容易看清,空荡的小镇变河底隧道那幅图我就看了很久才分辨出来。要诀大体就是:先将视线焦点集中在某个最相似的点上,渐渐习惯后便自然产生了错觉。当
你真的看出来后,那种感觉真是奇妙。
从某种程度上说,绘画与设计艺术就是在利用人们在视觉上的错觉,从而产生相应的心理反应。但这种错觉的运用并非纯然的本能。艺术家的创作固然需要文化积淀、技巧和想象力,读者的欣赏能力也同样少不了这样的要素。就说书中的房屋和大厦的正反像效果:当背景是白色而房屋是黑色时,感觉是在白天;倒过来把原来黑色的房屋看作背景,把白色部分看成房屋,感觉就到了晚上。这是为什么呢?这种错觉其实是从日常生活经验中得来的,只是平时我们没有特别留意。不信你留意观察白天强光下的房屋和黑夜点亮灯光的大楼,对比度强烈时正如这剪影一般。我想,这也是为什么画家只采用黑白两色的重要原因,她使得黑色与白色互为图像与空白。这样的设计思路竟与太极阴阳图暗合。我们大胆地假设一下,如果在黑白之外又采用了更多的颜色,是否还能实现如此完美的视觉效果呢?
翻开第一页,我们出发了;翻到最后一页,没完,我们转身折返;又翻回到第一页,我们回家了。
就这样,我们逛了一圈……
李一慢,儿童阅读专家,新阅读研究所研究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