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节又名七夕节,是古代专门为了女性而建立起来的节日。而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说到七夕节,第一反应便是情人节。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在乞巧节的发展过程中,它究竟是如何演变成情人节的?
说到七夕节,在汉代文学家刘歆所著的《西京杂记》中便有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其目的就是为了“乞巧”。在这一天,古代的妇女们会通过穿针的方式来让自己的愿望得以实现,如果有妇女能够望月穿针成功的话,那便证明自己完成了乞巧。
而除了妇女望月乞巧之外,在七夕节最重要的事便是拜七姐。这所谓的“七姐”就是在传说中,七姐是一位心灵手巧之人,要是妇女能够在七夕这天对七姐加以祭拜,那么就能在手艺上有过人之处。
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牛郎织女的故事就有在民间流传,故而在《诗经·小雅》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跂彼织女……睆彼牵牛。”但要说七夕节真正得以广泛流传的,还要到汉武帝在位时期,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在汉武帝时期,因为连年征战的缘故,许多青壮男士被征往前线,而留守在家的妇女每到七月初七时,就会将自己与丈夫比作天上的牛郎织女,以此来寄托思念之情。
虽然这时候的七夕节仍在表面上具有乞巧的名义,但许多妇女却已经不会在这个节日上进行所谓的乞巧活动了,而是期盼能够通过这个节日与自己的丈夫相见。不仅如此,在南朝时期的《古诗十九首》中便收录有《迢迢牵牛星》一诗:“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在这首诗中,牵牛与织女已是一对相互倾慕的恋人。
此后,又历经各朝各代的文人“加工”,牛郎与织女这一段本属天上的传说愈加丰满生动起来。因此,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传统的乞巧概念已经被人们遗忘了,反而是被情人节这一概念逐渐代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