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中...

首页 历史纪事 在古代中秋节一般都吃什么?月饼又是如何诞生的?

在古代中秋节一般都吃什么?月饼又是如何诞生的?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至今已历史悠久。以上问题知秀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

据史料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于先秦时期的著作《周礼》,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源自古人一种对自然、天象的崇拜,所以有“祭月”等一系列的拜月活动。早在先秦时期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等活动。待到唐朝年间中秋赏月风俗盛极一时,人们将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唐明皇夜游月宫等神话故事和中秋结合起来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官方更是将中秋节定为了全国性的节日,《唐书》便说道:“八月十五中秋节”。自此后中秋佳节便正式成为了中华民俗传统佳节。后来经过宋、明、清几代的发展演化中秋节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意义,已经牢牢和中华文化绑在一起,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老百姓的关于秋天的美好记忆和感情。

说到中秋那必不可少的是月饼,但在先秦时期人们常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可见最初人们在中秋时流行喝粥养生,吃的很健康,并没有吃月饼的习俗。那么月饼是什么时候诞生的呢?又怎么变成了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传统中式甜点的呢?

大宋第一美食博主苏轼有话要讲:“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据专家推测苏轼提到的点心极有可能就是月饼,这也是有史可依的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月饼。“月饼”准确的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书中描写了许多吃食点心,菊花饼、梅花饼……当然也有月饼,圆圆的造型像极了满月故而和月亮联系在一起,但最初不只是在中秋这一天才吃月饼,可以作为饭后的甜点或者闲暇时的零嘴。直到明代,月饼的记载开始渐渐地详细且讲究时节,吃月饼才变成了中秋节的固定搭配,并演化出了各式各样的不同风格的月饼。广式、京式、苏式、滇式……从南到北各地的月饼都带有不同的风格,深受各地民众喜爱,每年也少不了一场关于甜咸月饼的“大战”。

广式月饼大都甜口,皮薄松软的莲蓉月饼是其代表口味,光绪年间清香可口的莲蓉月饼便广受百姓喜爱,而跨入新世纪以来广式一派更是开创了冰皮月饼风靡全国;苏式糕点自古闻名,苏式月饼也极具地方特色,外皮酥脆入口化渣是其一大特点,而实际上苏式月饼有甜口也有咸口,像是豆沙月饼、肉月饼……作为自古以来的江南富庶之地糕点业发展超过全国,五仁月饼是其最著名也是最传统的代表作,真正的五仁月饼用料考究做工复杂,有着多种果仁的混合香气,口感绵软带酥令人垂涎;而颜值最高的甜口月饼莫过于云南的鲜花月饼了,云南地靠南部,昆明更是四季如春鲜花一年不断,云南人民自古就有食用鲜花的习俗放在月饼中也不足为奇,咸口则有云腿月饼,近几年随着物流业的发达也开始渐渐被众人熟知,因制作工艺的不同咸口的月饼大都需要吃新鲜烤制才最好,微微热的咸香火腿加上紫麦面粉揉捏的饼皮,刚刚出炉的云腿月饼香味扑鼻一口咬下满嘴生香。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秋风乍起金桂飘香,中秋时节正是桂花开放的季节,桂花小小的身躯却能香飘数里,李清照曾写:“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意远只香留,何须浅碧青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中秋仿佛被淡淡的桂香包围,回忆起中秋月夜总有桂花为底色,在桂香扑鼻下夜中赏月,一家人其乐融融,喝一杯桂花酿的蜜酒,吃一口香香软软的桂花糕,酿一罐桂花蜜又可以甜甜蜜蜜过到明年。甚至我国喝桂花酒的历史相当久远,屈原《九歌》中就说道:“援骥斗兮酌桂浆”。桂花这一种花木,不仅仅作为一种观赏性植物存在还提供了食用价值,甚至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流传开来,被人们赋予了不一样的文化和情感色彩,一口下的桂花香去都是不一样的甜。

而伴随桂香飘起的还有街头炒栗子的甜香,自古以来秋季便有吃板栗、菱角、芋头的习俗,栗子更是现代人们秋冬季必不可少的小食。李时珍认为板栗性温味甘,可健脾补肾、益气补肝。晋朝时期便有用板栗入药的记载,清代中医著作《经验方》也认为板栗可以治疗肾虚、腰脚无力等。板栗富有膳食纤维既可以作零食,也可以作为菜肴辅料,像是板栗鸭、板栗炖鸡等等,在中秋佳节想要吃的健康又美味那么板栗必不可少。

而在江南一带更有中秋食藕的传统,著名菜肴便有“藕盒子”。江浙地区普遍种植“七孔藕”,该品种的藕洁白如玉,口感鲜脆甘甜,因此常常被制作成偏甜的菜肴。像是藕盒在江浙地区多于切片后两片相连,中间夹以糯米、豆沙等甜口食物,再淋上一勺晶莹剔透的桂花酱,一道桂花、脆藕混合香甜的蜜汁糯米藕便大功告成。而到了山东地区的藕盒则更多用“九孔藕”,做法相同却辅以猪肉馅肉泥用油煎制而成,双面金黄的藕盒咸、鲜、脆老少皆宜。中医认为藕性凉,但经过煮制后变为性温,裨益脾胃,有滋阴益血的功效,也是中秋佳节食补的一大好食材。

八月十五中秋佳宴,看似只关乎节气和食物的节日却饱含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和情感沉淀,以月圆寄人团圆,月夜下家人团聚在一起围坐在圆桌边,吃着美味佳肴、喝着甜蜜的桂花酒、聊着月宫的神话故事,一幕幕皆是幸福的滋味,只用苏轼的话便可以概括“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
古代城门为什么都是向里开的?
下一篇
历史上中秋节是什么起源?地位有多重要?
发表评论
验证码
选择表情
页面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