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寘安徽合肥人,少年时很有才学,乡试即为第一。今天知秀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欢迎阅读哦~
中国古代的小说虽多为杜撰,但往往其主人公也都能在历史中找到原型或者影子。《三国演义》就不说了,因为罗贯中是直接按自己的喜好将历史人物的故事重新进行了编排;《水浒传》也是如此,施耐庵将宋江等人的故事扩大了百倍。
与此相比,《红楼梦》就显得扑朔迷离了。
大家似乎都“贾宝玉”和“林黛玉”等人物肯定有历史原型,但却又众说纷纭。这其中有一部很奇特的小说《三侠五义》。他的主角包拯在历史是上真有其人。包拯是北宋仁宗时期的大臣,是历史上著名的清官,是历代传颂的“青天大老爷”,这部小说就是根据包拯的从政经历而来的。在包拯身边有两个主要助手,一文一武,左膀右臂。武将就是赫赫有名的南侠展昭展护卫,文将就是英俊潇洒、足智多谋又精通医术的公孙策公孙先生。
今日抛开展护卫不谈,单说公孙策,他在历史有原型吗?如果有,又会是谁?
一、公孙策的形象:英俊潇洒,足智多谋
在《三侠五义》(后来又衍生出了《七侠五义》)中,公孙策的形象可谓完美,简直是少女杀手。他英俊潇洒。此前在《少年包青天》中有青年演员任泉出演的公孙策,就完美地再现了原著中公孙先生的风采。
作为包拯的智囊,公孙策足智多谋。在“陈州放粮”一案中,他乔装打扮,深入陈州,收集了许多第一手的证据;在“狸猫换太子”一案中,他又巧取供单,令郭槐认罪。不仅如此,公孙策还医术高明。在查案中,他曾不止一次装扮成江湖郎中。在七里村一案中,他就曾开出了保胎的方子,还说:“药用当而通神。我这方乃是独门奇方。用红锦一张,阴阳瓦焙了,无灰老酒冲服,最是安胎活血的。”
公孙策还非常有才华。开封府的三口铡刀——龙头铡、虎头铡和狗头铡就是出自公孙先生之手。书中有言“……研墨蘸笔,先度量了尺寸,注写明白。后又写了做法,并分上、中、下三品,龙、虎、狗的式样。他用笔画成三把铡刀,故意地以“札”字做“铡”字,看包公有何话说……谁知包公不但不怒,将单一一看明,不由春风满面,口中急急称赞:‘先生真天才也’!立刻叫包兴传唤木匠:‘就烦先生指点,务必连夜荡出样子来,明早还要恭呈御览。’”此外,审郭槐的特制刑具“杏花雨”也是公孙先生设计的,这些都可见其才学。
二、公孙策的时代和籍贯
公孙策的时代,相对比较容易搞清楚,因为包拯生活的时代是清晰的。史载,包拯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即公元999年,逝于宋仁宗嘉祐七年即公元1062年,是“仁宗盛世”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在原著中公孙策以学生自居,所以从年龄说,他应比包拯小一些,但大致上生活在宋仁宗时代还是不会错的。
公孙策的籍贯问题,就不太好说了。为什么呢?书中没有交代啊!这非常遗憾。对如此重要的一个问题,在原著《三侠五义》中竟然没有提及。
很奇怪吧?难道是作者忽略了?这么基本的问题,一般作者是不会忽略的,因为他废不了多少笔墨,但却是书中故事线的一个基础。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个人推测,大抵是作者以为他无需交代,读者就应该能知道。
真是这样吗?还真是。
现在普遍认为公孙策是庐州人,也就是今天的合肥人。为什么呢?因为包拯是合肥人啊。作为在小说中包拯一生的挚友,两人同为庐州人,甚至早年还曾相识(《少年包青天》等影视剧中更是设定他们两个是同窗);后来公孙策科场不第,甘愿以“学生”的身份辅助在包拯身后。当然这种合理的改编已经超过了原著的范围,但却是我们这些读者,尤其是电视迷,所喜闻乐见的。
三、公孙策的原型:北宋才子杨寘
如果确定了公孙策是大宋仁宗年间的庐州人,那他的原型可能就呼之欲出了——杨寘。这个字的读音与“置”同。对于这个名字,很多人应都很陌生。但他绝对是北宋最牛的才子。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曾经在科场上连中三元!在整个中国历史上,自从科举制度建立以来,能连中三元者,是凤毛麟角。但他——杨寘做到了。
史载,杨寘,合肥庐州人,生于公元1014年,死于公元1044年。在籍贯上,他与公孙策都是庐州人;在年龄上,他比包拯年轻十五岁,以“学生”自称,理所当然;因此在这两个方面,历史上的杨寘与公孙策是相符的。才学方面,杨寘更是不遑多让。
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他上京赶考,结果是乡试、省试、殿试都是第一,连中三元,一举夺魁,被宋仁宗钦点为“状元”。如果这还不能说明杨寘的才学有多牛,那下面的事情可能就会让你大吃一惊了。
庆历二年的科考榜单,状元是杨寘,榜眼是王珪,探花是韩绛,殿军是王安石。后面这三位,王珪于公元1076年接替王安石任宰相,韩绛于公元1070年任副相(去世后追赠“太傅”),王安石更是身兼“唐宋八大家和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哪一位都是宋朝历史上的顶流。这一届的考生中,有一位叫曾巩的人,名落孙山了。能力压这些大佬的人,说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怕是不为过。所以在才学上,杨寘与公孙策也是完美相符的。
杨寘这么牛,为什么寂寂无名呢?天妒英才啊!杨寘这个人很孝顺,甚至有些死心眼。他考中状元后不久,他的母亲去世了,他非常悲痛,以至于长久都不能走出这种痛苦,结果就一命呜呼了,死时年仅三十岁。仁宗皇帝甚是心疼,特意降旨抚恤他的家属。杨寘的哥哥杨察也是才子,曾考中进士,是大词人晏殊的二女婿、晏几道的小舅子。
四、为什么是杨寘:悲剧的启示
为什么是杨寘?或者说为什么不是他的哥哥杨察呢?原因很简单,也很残酷。杨察的事迹历史上是清清楚楚地,而杨寘由于英年早逝,其所有的荣光都戛然而止,徒留叹息。但也正是这种空白才让后世有了许多想象的空间。
或许《三侠五义》的作者,深为杨寘的才华所折服,又为他命运的悲惨而叹息,于是在创造这本小说时就为他特设了“公孙策”的角色,让他可以在书中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同时由于杨寘又真的死去了,所以公孙策一生都只能站在包拯的身后,深藏功与名。
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很是欣赏杨寘的才华,但也看出了他的问题,于是就特意写了一篇文章送给他,这就是《送杨寘序》。
可惜他没有读懂欧阳修的意思。
欧阳修在文中说“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本来就体弱多病,又经常有不平的思想,还生活在外乡,长此以往,怎能不抑郁呢?”所以欧阳修就劝他,“没事你就多听听音乐,多多弹弹琴,修身养性,陶悦情操”。后来杨寘还是因太过悲伤而去世,其根源还是在于他个人的身心没有调节好,是故我们也只能如此感叹“人的命,天注定”。
杨寘是否为公孙策的原型,本来也不是什么重要的问题。但杨寘的悲剧却能给我们很多启示。现在我们在生活中所面临的压力或者需要排解的痛苦或困难,比杨寘应只大不小、只多不少,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平常心!我们一定要时时刻刻都保持一颗平常心,要知道活着才是最重要的。
死固然一了百了,却也再无任何的可能,唯有活着,试着与自己和谐相处,平静地与生活搏斗,才是真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