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中...

首页 历史纪事 司马懿只有三千人马,为什么能成功发动政变?

司马懿只有三千人马,为什么能成功发动政变?

高平陵之变时,司马懿只带了三千兵马,为什么能成功政变?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司马懿虽然手上只有三千人马,但他这三千人马,并不是用来对付曹魏的几十万大军,而是只针对曹爽及其党羽。

再加上当时司马懿手里还有几张很厉害的牌,曹爽最关键的时候又掉了链子,所以才能政变成功。

要说司马家发动政变这件事,其实还得从很多年以前说起。

很多年以前,当曹操还在的时候,司马懿其实只是一个小官,而且是一个很纯粹的文官,和军队没有任何关系。不过,司马懿眼光比较好,一眼就看中了曹丕。在曹丕和其他几个兄弟为了世子位争得火热的时候,司马懿就加入了曹丕的阵营,并且帮助曹丕夺嫡。

后来,曹操挂了以后,曹丕成功上位。司马懿因为辅佐之功,自然就开始被越发的重用,进入了曹魏的高层决策圈。而且因为曹丕的信任,司马懿开始逐渐接触军队。

不过,此时的司马懿,前面还有一大堆人。不说那些姓曹的和姓夏侯的,就是那些当年曾一起跟着曹操打天下的人,很多都还在世。所以司马懿那时在曹魏的高层决策圈里,只能算是个弟弟。

但是,曹丕在位期间,司马懿做了两件事,让自己渐渐脱颖而出。

一件是跟随一个叫陈群的人,一起建立了一套叫‘九品中正制’的选官体制。这个体制的出现,对后来好几百年的历史,都有很大影响。而这套体制出现以后,对士族的好处是很大的。所以,司马懿作为建立这套体制的人之一,自然就慢慢成为了曹魏的士族领袖。

另一件事,就是好好锻炼身体,努力让自己活得更长一些。

历史证明,谁活得更长,谁就更有话语权;谁活到最后,谁就是艺术家。

司马懿完美地实践了这个道理。

过了几年之后,曹丕要挂了。曹丕临走之前,觉得自己儿子之前没怎么管过朝政,所以决定帮他找几个助手,帮忙治理国家。最后,曹丕选了四个人,分别是:曹休、曹真、陈群、司马懿。在这四人当中,司马懿排在最后。

曹丕挂了之后,他的儿子曹叡上位,司马懿就这样熬到了曹家的第三代人。

曹叡在位期间,当年和曹操一起打天下的那群人,开始渐渐死绝。就连比曹操年轻一代的那些人,比如曹休、曹真等,都开始渐渐凋零。而当时南边的吴国和蜀国又不大安分,尤其是蜀国,诸葛亮的几次北伐,就发生在这期间。

所以没办法,曹叡这时候只能在羊群里找骆驼,找到了勉强还有点带兵经验的司马懿,让司马懿去和诸葛亮交战。虽然在《三国演义》当中,司马懿屡次败在诸葛亮手下,好像差了十万八千里。但其实正史上的司马懿,其实军事才能真的很厉害。

至少,能够挡住诸葛亮,让诸葛亮几次北伐无功而返,这就很厉害了。

在和诸葛亮的交战过程中,司马懿的声名,也越来越盛,渐渐成为魏国真正举足轻重的大佬。

就这样,又是十年时光,匆匆而过。在这十年里,司马懿熬死了诸葛亮,成为最后的胜利者。而且,司马懿还跑赢了比他小一辈的曹叡。此时的曹叡,也继承了自己老爹不长寿的基因,身体越来越不行了。

这时的曹叡,对司马懿可以说是既依仗,又忌惮。

估计当时的曹叡,心里只有一个问题:这老家伙怎么还不死?

此时的司马懿,已经快60岁了,这在三国那会儿已经算是很长寿了。最关键的是,曹叡看到司马懿以后,发现司马懿的身体居然比自己还好。

为了耗死司马懿,曹叡还曾让司马懿率军,远征辽东的公孙渊。所谓辽东,就是今天的东北地区。三国那会儿,可没有什么飞机、火车,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马。想要去远道去一趟辽东的话,就算年轻人都得丢半条命,何况司马懿这个已经快六十的人了?曹叡希望,最好的结果,就是司马懿能扫平辽东,然后自己也死在那边,这样自己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但可惜的是,一年之后,司马懿确实是彻底扫平了辽东,同时司马懿自己也安然无恙地回来了。反倒是曹叡,已经命不久矣。

最要命的是,曹叡本身没儿子,后来只能从曹家其他兄弟那边,过继两个来做自己的孩子。但这两个孩子,当时年纪都还很小。如果留下一个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曹叡实在很担心,未来他们压制不住司马懿。

此时的曹叡,很想把司马懿一起带走。可是司马懿此时已经是魏国士族的最高领袖,没有合适的理由,就算是曹叡也不能杀他。所以最终,曹叡想了另外一个办法。

既然带不走你,我不用你,把你边缘化总行了吧?

所以曹叡临死之前,首先制定出一份托孤名单,上面一共五人,全都是曹家的亲戚。曹叡觉得,我留下的辅政之人,全都是曹家自己人,未来总会安全一点了吧?但可惜的是,这时候曹叡身边有两个宠臣,因为和这个名单上面的几个人,都有仇。出于自己的安全考虑,这两个宠臣开始玩了命地诋毁这几个人。曹叡也是命不久矣,思维有点混乱,所以就动摇了。

既然这几个人不行,那还能找谁托孤辅政啊?

此时的曹叡,已经没有更多的选择了。只能从先前那个名单里面,挑了唯一一个没有被诋毁的曹爽,然后再加一个身为士族领袖的司马懿。在曹叡看来,这两个人一个代表宗室,一个代表士族,相互制衡的话,倒也能形成一个平衡,保证魏国朝堂不出乱子。

做完这些之后,曹叡撒手人寰,先前过继来的养子曹芳即位,由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政。

魏国由此进入了二元制时代,司马懿终于熬到了曹家的第四代人。

曹芳登基的时候,才只有八岁而已,自然不可能处理好朝政。所以当时魏国的大权,就全都落入了曹爽和司马懿的手里。古语有云:一山不容二虎。当朝堂上只有两大巨头的时候,这两大巨头是绝对不可能和平相处的。不管出于什么目的,都肯定要分个你死我活。

就这样,司马懿和曹爽的斗争开始了。

在这场斗争当中,首先出招的是曹爽。曹爽主动上奏,请求将司马懿升为太傅,废掉司马懿的军权。然后对那些追随司马懿的人,也大多选择了明升暗降的法子。渐渐地,司马懿就被逐渐架空,成了一尊泥菩萨。

在这个过程中,司马懿并没有出招,只是冷眼旁观。

客观来说,此时的司马懿,如果想要和曹爽斗的话,其实有很大的优势。毕竟司马懿是四朝老臣,声望极大,谋略更不是曹爽这种后辈能比得了的。但是司马懿还是选择了隐忍,选择什么都不做。

司马懿之所以会这样选择,主要原因其实有三个。

首先,两人分别代表了魏国的宗室集团和士族集团。如果司马懿和曹爽争斗的话,就不单单是两人的争斗,而是两大集团的争斗,魏国必然内乱,这是司马懿绝对不想看到的。

其次,曹爽是宗室成员。就算斗倒了曹爽,宗室肯定还会有其他人站出来,而且说不定比曹爽更难对付。毕竟,此时的司马懿,还没有力量去斗倒整个士族集团。而且,只要司马懿斗倒了曹爽,势必会引来整个宗室集团的反感。未来曹芳长大以后,出于自身稳固地位的考虑,一定会彻底除掉司马家。

第三,司马懿是真正的老谋深算,知道‘先胖不算胖,后胖压倒炕’的道理。虽说曹爽看起来很凶猛,但在司马懿看来,弱点其实很多。比如人性方面,曹爽好大喜功,这是他无法避免的缺点。

与其与之相争,不如让其自取灭亡。

于是,司马懿开始主动退让,甚至开始在家装病,等待那个一击致命的机会。

果不其然,后来的事情发展,果然如同司马懿预料的一样。

曹爽大权独揽后,开始在朝野上下肆意安插亲信。他的这种做法,其实已经威胁到了皇帝曹芳的地位,犯了大忌。

除此之外,曹爽还犯了两个重大的错误。

首先,曹爽刚刚大权独揽的时候,为了树立威信,决定发动对外的战争。客观来说,曹爽这个方向确实没错,如果能够取得对外战争的胜利,曹爽确实可以涨一波声名,对自己掌握权力很有帮助。

但问题就在于,曹爽忘了自己有多大本事。

吴国和蜀国,真的是那么好打的?

果不其然,曹爽对蜀国发动战争,结果大败而回。对吴国发动战争,一样损兵折将。这两次战事,非但没有对他起到什么帮助,反倒是让大家看清了他的实力,觉得他的能力未必能够胜任辅臣的位置。

如果说,这个错误,还只是因为曹爽能力不足的话。那第二个错误,就纯粹是因为曹爽的人性缺点了。

在司马懿托病回家之后,曹爽大权独揽,性情开始逐渐变得骄纵跋扈。排除异己、索贿敛财、生活奢靡,在生活上开始渐渐逾越礼制,和皇帝等同。甚至直接进入皇帝的私库,去取皇帝私人的宝贝。

这些事情,如果只是单独一件的话,以曹爽的地位来说,倒也不算什么。但这些小事加在一起的话,问题可就大了。

曹爽你想干嘛?

篡位吗?

正是因为这两件事,曹爽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失去了很多人的支持。就连原本应该最支持他的曹家宗室,都开始渐渐动摇。至于普通士族,更是早已对其离心离德。

这样的曹爽,虽然仍是大权在握,但已经是一个空架子,再没什么可怕的了。

司马懿深知这一点。

自从居家托病以来,司马懿其实一直都在等一个机会。等曹家宗室允许他除掉曹爽,但是又不会因此报复他的机会。斗倒曹爽,但是日后司马家又被清算,这样的结局,不是司马懿想要的。司马懿想要的,是斗倒了曹爽之后,那些宗室依然可以允许他掌权。所以长久以来,司马懿面对曹爽的责难,只是被动挨打,明面上从未出招。

但同时,暗地里司马懿则蓄养了三千名死士,为将来可能到来的机会做准备。

公元249年,正月初六,司马懿终于等来了这个机会。

这一日,曹爽及麾下心腹,带着曹芳去城外的高平陵,祭拜魏明帝曹叡。司马懿趁着曹爽及其党羽离开洛阳之际,在城内暴起发难,迅速控制了洛阳城内的城门、武器库、皇宫等几个要害地方。

此时的洛阳,虽然是魏国的国都,但因为曹爽带着皇帝去祭陵的缘故,城内精锐被带走了大半,正是空虚的时候。再加上曹爽出城的时候,将几个核心人物都带出了城。所以当司马懿发动政变的时候,城内根本没有人能够站出来,指挥城中军队进行抵抗。

司马懿几乎是兵不血刃,以极小的代价,就控制了整个洛阳城。

当然,就算成功占领了洛阳城,司马懿此时胜算依然极小。因为此时魏国的军权,都掌握在曹爽手里。曹爽一声令下,完全可以调来几十万大军,围攻洛阳。以司马懿手上这三千死士,自然守不住洛阳城。更要命的是,曹爽此时可是和皇帝曹芳呆在一起的。只要曹爽逼曹芳下令,将司马懿的身份变成叛贼,司马懿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翻盘的。

但是,司马懿接下来先后打出了几张牌,彻底扭转了局面。

首先,司马懿进宫去见太后,告诉太后自己并无反意,只是想要罢黜曹爽。经过一番解释后,司马懿终于赢得了太后的信任,得到了太后的懿旨。如此一来,司马懿在大义上就可以和曹爽分庭抗礼,不会因为曹爽挟持皇帝,就被一句话打成了反贼。

然后,司马懿开始玩起了心理战。一方面,司马懿挟持曹爽在洛阳城内的家眷,已经曹爽麾下重要党羽的家眷。曹爽是外出祭祖,自然不可能带家眷一同出行,这就给了司马懿机会。另一方面,司马懿态度诚恳,告诉曹爽,只要他放弃权力,将权力归还于皇帝。回到洛阳以后,既往不咎,还能过富家翁的生活。

面对司马懿开出的条件,曹爽动摇了。

曹爽本就是一个顶尖的官二代,没有像他的父辈那样,追随曹操在战火当中建国。这样的曹爽,心不够狠,很难放弃家眷,专心追求所谓的权力。而且最重要的是,直到这时,司马懿的所作所为,都像是一个大大的忠臣。完全是一心为国,而非为了一己私利。如此一来,绝大多数的士族和宗室,都会选择站到司马懿那边。

这个时候,如果曹爽选择挟持皇帝,直接将司马懿当做叛臣,然后调动兵马直接围攻洛阳,说不定还有一丝胜算。但曹爽的性格,注定他无法完全忽视自己的家眷,不可能做出这样的选择。

所以最终,曹爽选择了投降。

曹爽投降之后,司马懿瞬间变脸,以谋反罪将曹爽党羽全部杀尽,自己独掌曹魏大权。

此时的曹魏宗室,虽然反感司马懿对曹爽的赶尽杀绝。但因为曹爽之前太过跋扈,加之司马懿此时占据了大义,所以也就没人起来反抗司马懿。而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司马懿大权独揽,开始逐渐清洗掉那些效忠曹家的人,逐渐换上了司马家的人手。

就这样,当年曹操辛辛苦苦打下来的魏国,终于改换门庭,变成了司马家的囊中之物。

纵观整个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司马懿能够仅靠三千死士,便成功政变,原因其实十分复杂。司马懿当时取得了绝大多数士族的支持,而曹爽则因为自大,失去了宗族势力的支持。与此同时,司马懿当时所表现出来的状态,也是妥妥的大忠臣形象,没谁想过他是真的想要自己造反。再加上曹爽性情不够刚强,这才给了司马懿可趁之机,一举掌握了大权。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
为什么诸葛亮一死,蜀汉大军就内讧了呢?
下一篇
诸葛亮是哪里人?他早年有哪些经历呢?
发表评论
验证码
选择表情
页面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