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一字并肩王。
前言
在各种小说、影视剧、戏剧,甚至历史书籍中,我们都能看到“一字并肩王”这一封号的出现,比如京剧《双投唐》中就有这样一段唱词:“……唐室的江山归孤掌,封你个一字并肩王!”这句话是由一个妄想谋权篡位的王爷李密所说,在电视剧《薛仁贵传奇》中,也出现过唐朝皇上封薛仁贵为“一字并肩王”的剧情,然而在正史中,薛仁贵却并没有这一封号,那么所谓的一人之下的一字并肩王到底是后人的穿凿附会,还是真实存在呢?
王爵制度
说到一字并肩王,还得从中国古代的爵位制度说起,自西周起就有对爵位制度的记载出现,按照功劳和血缘进行土地分封,得到封爵的人可以享受领地的俸禄,掌握领地的军政权力。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之前,没有现在意义上的王爵,先秦时期的“王”是指封地国王,他们拥有各自领地和军政财大权,各个王有不同的爵位一共为五级,分别是:公爵、伯爵、侯爵、男爵和子爵,爵位不同所得分封的土地也不同。秦朝时候改分封为郡县制,实行二十级军功授爵制度,汉朝前期由于实行封国制,又出现了分封王,不过这个王也不太像今日所讲王爵,而更似是封国国王,汉后期又利用推恩令将封国力量削弱至几乎等同于郡县的地步。
魏晋时期开始出现两级王爵,一则为亲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字王,二则为郡王,就是二字王。由此可见,“一字并肩王”首先应该指的亲王一类的角色。
亲王郡王
亲王之所以又叫一字王,是因为他们的封号多是一个字的,比如燕王朱棣就是一字王。除了清朝外,亲王的封号多以旧时大国名地名命名,而郡王多是一些外姓功臣,其封号多是郡县之类的地名命名,只有清朝略有不同,王爵封号多以吉祥之语命名。
亲王和郡王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就是这一字之差导致了他们在权力地位、受封对象上的大有不同。亲王多是与皇帝有直接血脉关系的兄弟、叔侄、儿子,他们的领地和权利一般而言更大,虽然在晋朝之后,渐渐取消了给王爵封地和军事权力,但是仍然保留了一些权利比如受俸禄、拥有自己的护卫甲士多至千人、入朝时公侯大臣见到他都必须行跪拜礼等,在隋朝之后的官职等级中,亲王属于正一品,而郡王则是从一品,所以相比二字王而言,一字王的俸禄更多、政治地位更高、参与国事决策的机会也相对更大。
历史上的一字王
被人冠以过“一字并肩王”之称的历史人物有齐王韩信、梁王彭越、平阳郡公薛仁贵、秦王李世民、燕王朱棣、东王杨秀清等,其中,齐王梁王是跟随刘邦建立汉朝的功臣因此被分封为王,但后来由于对皇权的威胁,都被一一贬黜,薛仁贵也是由于立战功受封赏,不过是被封为平阳郡公,是后人为了表现皇帝对人才的珍惜和重视,所以给他“一字并肩王”称号。秦王燕王都是皇子身份封的亲王,声望和权势与皇帝媲美,最后甚至取而代之。东王则是在太平天国这一特殊时期,由于兵力强声望高,与洪秀全等人的地位没有什么差别,甚至隐隐盖过,因此得到这一形容。
有关于一字王的记载在一些清朝史料中出现过,但一字并肩王这一封号则更多是出现于隋唐小说、戏剧、野史中,在正史不见其踪,而出现一字并肩王的这些隋唐小说与戏剧大多创作于清朝之后,就比如开头例举的《双投唐》和《薛仁贵传奇》,甚至到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见于历史评论家、文学家之笔,因此大胆猜测,有可能在明清时期确实有这样对亲王、国王的统一称呼所以在民间野史中流传了下来,又或者,是在明清之后,后人为了评价某些国王或亲王地位之高、权势之大,所以借用“一字王”封号结合“比肩皇帝”的比喻来形容他们。
结语
很难说清成为“一字并肩王”到底是好是坏,那些同姓亲王们一旦有了比肩皇帝的力量立马就会起兵篡位造反,而异姓亲王则不论当初建下了多大的功业,一旦权力过大,就立马引起帝王的怀疑,从而被不断打压,甚至干脆被“斩草除根”、不得善终。
【参考资料】《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通典.职官.封爵》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