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流行病,男女老幼概莫能外,儿科大夫也时常遇到胖嘟嘟肉呼呼的小胖娃。2015年4月,来自英国的一项研究发现,父母通常低估自己孩子的体重。当客观指标显示孩子出现肥胖迹象时,很多家长并不能及时察觉--他们依然觉得自己的孩子处于健康的体重状态。
胖不胖,体重指数说了算
这就需要用到简单的数学了。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是临床上评估儿童超重和肥胖的实用工具。BMI等于体重(以千克为单位)除以身高(以米为单位)的平方。BMI值容易测定、结果可靠,且与体脂百分比和身体脂肪量相关。与单独的体重相比,BMI可更好地评估总体脂。
“肥胖”被定义为BMI大于或等于同年龄同性别组的第95百分位,“超重”被定义为BMI处于同年龄同性别组的第85百分位至第95百分位之间。
2岁以上的儿童至少每年应通过测量身高和体重计算1次BMI,应将结果标绘在相应的生长曲线上。不只是单次的测量值,还要看动态变化。
小胖子的成长史,离不开吃和玩。
孩子肥胖的影响因素很多,比如遗传因素,表观遗传学的修饰,崇尚胖小子的文化,耳濡目染的环境因素等等都可能引起肥胖。肥胖可不是性格缺陷。临床上,简单说,我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了解小胖子的成长史:一个是吃什么,另一个是怎么玩。
吃什么
●在餐馆进餐的频率(快餐、外卖或服务)
●含热量的饮料(包括果汁和软饮料)的摄入量
●摄入高能量食物(如饼干以及其他烘烤食品、薯片或冰淇淋)的频率和份量
●摄入蔬菜和水果的份数,其中有哪些是定期提供的。
●每天进餐次数,以及不进餐的频率
●吃零食的时间和种类
怎么玩
●孩子在家看电视或者电子屏幕的时间有多少?
●每天户外运动的机会多不多?有没有家庭体育时间?
●日常活动中,孩子有步行楼梯的习惯吗?还是做电梯?
●幼儿园或者早教班,有没有课后的运动时间?
父母肥胖是儿童肥胖的重要预测因子
与父母均不肥胖的儿童相比,父母双方都肥胖的儿童在成年时肥胖的风险增加至6-15倍。因此一定要全家坐下来聊聊吃和玩的快乐事儿。这样也就能看出点端倪,可别给孩子太大压力,因为有可能爸爸妈妈快餐来饮料去,还喜欢躺着玩手机。
其实,和肥胖的战斗还真不能全瞄着那个BMI那个数字,只看数字容易令人气馁,而且也不能只是依靠饮食和运动处方,因为饮食和运动处方往往设定的是短期目标。说到底要着重于肥胖风险相关行为的长期改变。
减肥减肥,且减且珍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