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错后如何有效进行教育?犯错后只教孩子说“对不起”是最无用的教育,家长明白吗?接下来看看这篇文。
生活里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个孩子不小心犯了错,父母见状立刻板着脸催他道歉。
“快说对不起啊,我之前怎么教你的?”
“你做错了事,怎么还不道歉!”
孩子做错事,表达歉意很重要。但如果我们只关注孩子的口头表现,当着众人的面不停地去催促孩子道歉,只会引起孩子的畏惧心理。
对孩子来说,那句“对不起”可能就只是平息父母怒火的工具而已,并不会起到让孩子知错就改的极佳效果。
久而久之,孩子学会了“道歉”,却不懂认错。
教育专家尹建莉讲过一件事情:
一个5岁的孩子想要抱起小表弟,结果力气不够,不小心摔了一跤,弟弟头上磕出了个包。
孩子的妈妈和姥姥见孩子闯了祸,立即沉下脸让孩子道歉。其他人也在一边劝:“快道个歉弟弟就不哭了。”
孩子在众人的“鼓励”下,低声说了句“对不起”,然后就大哭起来,拉着妈妈要走。
尹建莉说完这件事,问了三个问题:孩子在众人胁迫下说出“对不起”后,他的内心是善意还是刻薄?他对弟弟的好感是增强了还是削弱了?他是更理性了还是更情绪化了?
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如果孩子不是主动,那么认错就没意义。”
遇事先催着孩子说“对不起”,是最无用的教育。
我们之所以催孩子道歉,出发点自然是为了孩子好,希望他们能认识到错误并且改正。但事实上,孩子们按照父母的要求匆忙说出一句“对不起”,根本起不到教育效果。
清华大学副教授周育如有一次去餐馆吃饭,隔壁桌两个正在打闹的孩子失手打翻了他桌上的菜盘。
孩子的父母看到后,立刻大声训斥孩子让他们道歉。两个孩子说了“对不起”,乖乖回到了座位上。
周教授蹲下来捡摔坏的盘子,过程中他问了那两个孩子一句:“你们要不要来帮忙?”
一个孩子回答:“可是我们已经说过对不起了。”
孩子的妈妈朝他们看了一眼,又道了一次歉。然后她开始严肃地和孩子讲道理:“不应该乱跑、不应该影响到别人、做错事要说对不起……”
就这样,一直到周教授把地上的菜捡完,那位妈妈还在训斥孩子。
周教授指出了这种管教方式的问题所在:孩子做错事时,父母会先要求孩子说“对不起”,然后开始教育。但在整个管教过程中,缺少了一个重要环节--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在孩子每次行为失误后,就让孩子简单地说声“对不起”完事。久而久之,会给孩子造成一种“对不起”可以为所有错误买单的错觉。在这种道歉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孩子,遇事就用“对不起”做挡箭牌逃避责任。
儿童发展医学专家王宏哲总结了这种“口头道歉”的三个后果:
孩子口头认错,但内心不觉得自己有错;
逼迫孩子说对不起,让孩子没有时间去思考错误;
只说对不起就完事,孩子记不住教训。
有句话说得好,道歉教育最大的悲哀,是孩子只会说“对不起”,却分不清对错。
那么真正的道歉教育是什么样呢?家长可以试着这么做。
●解释“错误”,强化规则概念
道歉教育的基础,是要让孩子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
网上有两个熊孩子趁父母不在玩起了油漆,结果把家里弄得一塌糊涂。
孩子的父亲回来后严肃地询问两个孩子:“这是谁的主意?是谁把油漆拿出来的?”孩子支支吾吾坦白了过程。
紧接着父亲一一具体指出孩子所犯错误的严重性,“看看对方的脸”、“楼下到处都是油漆”……
孩子犯错误的时刻,也是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的时机。告诉孩子什么是不能做的,他们才会明晰规则界限,对错误有规避意识,保证下一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建立共情,引导孩子主动道歉
要让孩子承认错误,需要先让孩子建立共情能力。孩子知道自己犯错会给别人带来麻烦和伤害,他才会反思自己行为的不当之处,家长这时就需要在语言上引导孩子换位思考。
让孩子站在对方角度看问题:“你是那个小朋友,你的玩具被抢走了,你是什么感受?”
和孩子直接分享自己的感受:“我刚刚拖干净的地板被你故意弄脏了,妈妈现在很难过。”
帮助孩子去回忆类似的情境:“你上次摔了一跤,是不是很疼?你当时有多疼,现在被你推的小朋友就有多疼。”
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会慢慢理解什么是“错误”,然后说出一句发自内心的道歉。
●有效“闭环”,用实际行动道歉
一场完整的道歉教育需要有效的“闭环”,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让孩子用实际行动去弥补错误。
网上有个熊孩子在小区电梯里尿尿,妈妈的做法就是让他自己打扫电梯一个月。
我们必须教育孩子为自己的错误买单:
如果孩子打翻了水,就让他自己去拿抹布擦干;
如果孩子打碎了邻居家的花瓶,就鼓励他拿出零花钱赔偿一个新的;
......
让孩子承担犯错的后果,才是有效培养孩子责任感的关键。
我们可以冷静地罗列出让孩子道歉的好处:让孩子变得有礼貌,有责任心,勇于承担后果。
但是当孩子真的犯了错时,我们就像换了个人,一次又一次地催促孩子道歉,等着他说出“对不起”。
当孩子不负期望地说出这三个字后,道歉教育就此结束,我们如释重负松了口气,完全忘记了道歉教育的本质。
我们很爱孩子,时刻关注他们衣食住行的每一个细节,却常常忽视了他们内心的细微变化。众人之下催促孩子说“对不起”,却没有注意到小小孩子犯错后的无措与害怕。
有时候我们太急功近利,过于苛求孩子的口头道歉,最后的教育效果反而得不偿失。
如果孩子还无法领会道歉的意义,我们可以等一等。
好的教育必定需要炉火慢炖。我们需要给自己多一点点耐心,给孩子多一点点的时间,慢慢让孩子理解什么是错误,什么是责任。
比起一句不走心的对不起,我们更愿意看到的,是一个能够主动认错,勇于承担责任的正直孩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