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社交一直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孩子的健康不光是身体上,也有心理上。但是有一些孩子却表现的有些怪异,如果家长们想要弄明白这其中的缘由,就必须了解宝宝的社交心理。
生活中,很多父母都会有有这样的困惑:见到楼上楼下的老人,或是家里来了客人,孩子 总是把脸往父母怀里一藏,从来不主动跟人说话;带孩子到楼下小区去转转,他总是看着其他小朋友玩,从来不和别人一起玩,常常是自己玩自己的;别人动他的玩具就和人打架,即使对大人讲的道理听得进去,也会道歉,可之后依旧如此……这到底是认生还是交往能力欠缺呢?
在此介段,孩子刚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交往,他会逐渐意识到,生活中除了父母还有其他大人,而跟同龄小朋友在一起时,小朋友也有跟自己同样的需求、行为和感受,这种意识会让孩子不太适应。此时,孩子的心里还没有完全建构起社会交往的基本框架,于是胆小、孤僻、霸道等性格特点就产生了。
孩子在社交上表现出来的问题,大致受到这些方面的影响:
父母本身不善于与外界交流,孩子亥子大多数时间被关在室内,与外界联系少,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这样的孩子对陌生的人或事物的反应一般较为缓慢,对不熟悉的环境、人和事物本能地感到害怕,需要长一点的时间来适应。
有些父母教育孩子总是采取强求他说话、‘表演等方式。如果孩子因为紧张或缺少心理准备而不愿意时,常会受到父母的责备,久而久之,这种挫败感也会导致孩子怕交往。还有的孩子在家中缺乏“规矩”的约束,跟其他小朋友玩耍时,往往不能适应讲“规矩”的游戏环境,因而产生胆怯心理。
孩子缺少固定的小玩伴。现在很多家庭住得都和亲戚比较远,不太方便往来。而住在附近的邻居小朋友,某一段时间可能玩得还可以,但常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能长时间在一起玩,经常更换游戏伙伴也很容易导致孩子不愿与小朋友交往。
父母带孩子出去玩时,往往会担心他在玩乐中被“欺负”或“受伤”,尤其怕大一点的孩子会撞着他或伤着他,这种担心的心理使父母不能完全放心地让孩子自由地和小朋友接触。
2-3岁是孩子社交能力刚刚起步的一个阶段,父母不必为孩子表现出来的各种“问题”过度烦恼,找出原因,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进行相关的改善,就能顺利地让孩子度过这一阶段。
如果孩子天性比较服小,父母也不要着急,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允许孩子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同时,父母要积极为孩子创造与外界交往接触的机会。多肯定,少批评,抓住孩子在交往中的点滴进步给予鼓励,让孩子逐步体会到与他人交往成功的乐趣。渐渐地,你会发现孩子面对陌生人的焦虑和害羞行为开始减少,逐渐习惯和同龄伙伴或成人交往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