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父母说:“你现在不让他经历挫折,那他到了社会上怎么办?”但如果一个人将要面对室外的冰天雪地,出门前不更应该暖和好身子,做好防寒工作吗?
“高挫折商”本就是一个伪概念,父母对于孩子来说更应该是一处温暖的港湾,是他们面对外界挫折时的依靠。家长更应该让孩子感受到的是:不管外界如何,无论你经历什么,父母在这里,你无需畏惧。
界限的守护,需要信任。如果我们无法信任孩子,就总会想着做点儿什么来“保护”孩子,比如说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有一天,我们的一个学员群里的妈妈们在热烈讨论一个话题,关于幼儿园的作业——一幅画。
我的孩子上幼儿园小班,老师留的作业是一幅画,我原以为是很简单的涂色,几分钟就能完成。没想到交作业的时候被老师批评了,原来不是简单的涂色,还要画画、写字。这是小班小朋友能做到的吗?
“在作业完成过程中,我也花了很多时间给孩子引导和帮助。但是交作业的时候,老师批评我们没有按照要求完成作业,真的是严肃批评,而且还在班级QQ群里表扬一些家长按要求协助孩子,作业完成得很好。
如果这个老师只是批评,我就认了,她竟然还在QQ群里点名表扬,我真的很无语。我现在感受到的是表扬跟批评一样大的压力,甚至表扬压力更大。因为被批评会自我反省和申诉,而表扬别人,被打压的自己就很憋屈。我很气愤,本来就不了解这个老师,我花了大力气协助孩子完成的作业竟然被这样明嘲暗讽。
总之,做这个作业的过程中,我处于问题区,对孩子的作业感到焦虑,没有很好地满足孩子的需求。后来孩子得到实在的帮助后,她自己也能自主完成。
其实对于幼儿园我也曾苦恼过,我的孩子的老师喜欢拿警察吓唬小朋友,习惯用威胁法对待孩子。草率换幼儿园对我们来说肯定不可行,既然改变不了外界因素,那就接受现实,改变自己,让自己不那么焦虑。现在两个月过去了,孩子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容易受挫。
可能我做惯了好学生,接受不了被老师鄙视。我再次觉察我不够坚定的内心,所以被外人的评价影响了。我参加工作坊的一个目的就是面对当前中国的教育环境要淡定,不能迷失。
我的孩子上小学一年级,之前我的孩子也被老师投诉过一次。我不认同老师的教育方法和理念,但不知如何与老师沟通。后来我发现,看似是孩子的问题,其实是我自己的问题。比如我觉得老师没有交代清楚就批评孩子,孩子受委屈了,其实是我自己觉得委屈,孩子可能完全无感。解决的方法还是调整自己,不可能因为不认同教育理念就换老师、换学校。
一生这么长,相信孩子有自己解决问题、适应社会的能力,我们能够给予孩子的是来自家庭的能量。学校解决的只是社会的需求,家庭才能满足个性化需求。后来我就释然了很多。而且孩子在学校还是比较开心的,问题区确实不在她那里。
我家孩子上小班的时候,第一次作业是树叶画。我带娃捡了树叶一片一片粘上去,交作业的时候一看,哇,大家的画都是孔雀、小人儿什么的,我的心里也是蛮挫败的。
后来我想,作业不是我的事儿,也就释然了。别人花团锦簇的,我们就是涂鸦。娃从来没有被表扬过,好在她也从来没有意识到这些,现在依然挺爱画画的。
周一给孩子的作业签字,一首杜甫的诗默写错了。我问:这是你第四遍默写了,这个字为什么还错?她回答:如果我全对,老师会怀疑我是抄的。顿时我就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只好说:这样啊。昨天,我问另一个家长,她说他儿子全对,老师的批语是:默?抄?
我猛然发现,孩子不属于我,她属于这个时代,她有着自己的应对方法,不论我是否认同,那就是她。我必须学习去接受。
我的孩子在老师眼中是差生,一次放学回来,她告诉我,老师拿着她的作文对另一个班的孩子说:看看,我们班差生写的作文都这么好。可我的孩子依然有灿烂的笑容,许多朋友、同学爱看她的作文,因为写得很有趣。我希望自己成为有力量的人,成为她的依靠与榜样。
在另一个读书会里,一个妈妈被“孩子学习不好,未来的人生就会一塌糊涂”的念头困扰,还有一个妈妈因为督促孩子练琴而身心疲惫,而另外几个妈妈正在为孩子在学校和在家的状态不一样而苦恼。一个妈妈觉得孩子在幼儿园里似乎笑得不像在家里那样尽兴和开心,想给孩子转园;另一个妈妈的担心是孩子好像在假装去幼儿园很开心。她们都担心孩子是因为环境而假装,压抑自己。
到底是谁需要抗挫折能力呢?
在我女儿三年级时,有一天我无意中从她的同学口中得知老师“打”了她。为此,我郁闷了很多天,想象孩子在学校里受委屈的各种画面和场景。
几天后我跟她沟通:“妈妈开始知道这件事情时,确实很生气,恨不得跑到老师那里去跟她吵架,但我很好奇你为什么不告诉我。”
女儿说:“我就知道如果我告诉你,你一定会很生气,说不定还会跑去找老师。老师不是真的要打我,只是把作业本摔向我。”
在我表示我不会去找老师后,她才把事情的经过告诉我,在孩子看来其实是很小的一件事情,她完全可以面对,根本不会受困扰。但是她担心妈妈会小题大做,担心妈妈会因此而焦虑。
那时我才知道,比起在学校里发生的事,我的孩子反而更担心我。我开始反省自己对她的不信任,我看到在这件事情上,我把自己的担心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谁说我们的孩子需要抗挫折教育?与其说孩子需要抗挫折能力,不如说父母更需要。就像C妈妈说的:“我觉得老师没有交代清楚就批评孩子,孩子受委屈了,其实是我自己受委屈了,孩子可能完全无感。”
孩子们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脆弱,很多事情其实他们是有能力去面对的,比起所谓挫折,孩子们可能更担心的是父母的情绪问题。如果父母有平和的心态和对孩子应对能力的信任,可以帮助孩子更从容地应对外在世界的各种问题。
我终于明白,“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根本就是一道伪命题。大自然里的一草一木,在阳光雨露、风吹日晒中,都能茁壮成长。我们的孩子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成长是他们的必然,智慧是他们的本有。
关于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还有另一种焦虑。父母们一想到孩子的未来,就备感焦虑和恐惧,纷纷提出要先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以免日后孩子无法应对这个残酷、充满竞争的社会。一个常被提起的话题就是:穷养还是富养?
抗挫、穷养、富养,都是违背自然的、刻意的,就像小树苗在阳光雨露中成长,有人说,不是天天都有阳光雨露的,我们要减少阳光雨露,让它先学会受苦。
“真正的关怀就好比关心一棵植物,为它浇水,认清它的需要,给它肥沃的土壤,温柔亲切地照料它。可是如果你只培养你的孩子适应社会,就是在训练他们如何斗争,那么他们就会被社会宰割。如果你真的爱你的孩子,怎么还会鼓励他们加入这场人间的苦战?”
“我个人从不纠结穷养和富养,我就自然养。我过什么样的生活,孩子就过什么样的生活。刻意让孩子吃苦,而自己过富足的生活,会割裂孩子和父母之间的联结,让孩子缺乏安全感和对家庭的归属感。而自己勒紧腰带‘富养’孩子也不是好的做法,自己的生活质量和生命状态都不好,能给孩子好的教育和影响吗?”
一位朋友告诉我,她的先生总是担心孩子日后到社会上无法生存,于是故意在生活中给孩子制造一些困难,孩子因而变得防备心很重。
爱教导爱,恐惧教导恐惧,出于担心而刻意培养孩子抗挫折能力,给孩子带来的是恐惧,小心越抗越挫。
身为父母,在内怀有信任与尊重,是养育孩子的最好土壤;在外给予高品质的陪伴,是孩子充满安全感的港湾。无条件养育是最好的抗挫折教育,爱是最好的抗挫折能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