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不主动不担当?不主动不担当的孩子是怎么养出来的?父母那样努力教,可孩子为什么还是不主动不担当,你知道原因吗?
是不是特别想教会他积极主动,那样学习成绩就能很快上去;想教会他负责担当,那样就不会养出个白眼狼;想教会他遇事多动脑多思考,那样就不会在父母护不到的地方被人往死里欺负!
想教会他这些,很难吗?其实不难。父母只需要学会“三笨神功”,孩子必定根骨灵、心志坚。
父母:“手”要笨一点
从前啊,有一个孩子,从小被父母给惯坏了,什么也不会做。可是父母实在是很老很老了,再也不能给他当全知全能的保姆和永无上限的提款机了。不但没了花不完的金钱、吃不完的美食、穿不完的衣裳,还有可能饿肚子,怎么办?这个早已经不再是小孩子的年轻人,只能自己出去找事情做。他走啊走啊,走了许多个地方,找了许多个工作,可是人们都不要他,人们嫌弃他什么也不会。
他天生就什么也不会吗?是的,每一个人天生都什么也不会。但为什么到后来,有些人做什么事都能做的很好,而有些人就像这个年轻人一样什么都做不来、做不好?
分水岭就在于,父母太能干了,孩子就什么也不会了;父母手笨点,孩子的动手能力就超级强悍了。
我家孩儿上幼儿园,有次衣服开线了。找出针啊线啊顶针啊,以诺贝尔奖得主的认真、专注开始折腾。自个折腾不算,还把孩子也吆喝来一起折腾。各样儿齐备,要穿针了,一次两次三次……总是在关键时候失败了。孩子在旁边急得不行,“我来,我来!”
孩子于是开始穿针,一下又一下,线头要么从针孔外擦过去,要么自个弯回来了,这线又软又细的,要一次性穿过针孔,可真是高难度。孩子急了一脑门儿汗却还是没能让线乖乖听话从针孔儿钻过去。
但终于,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他自个终于琢磨出了窍门,会麻溜儿穿针了。而且后来,每次见我开始动针线就赶忙跑过来主动要帮忙,每回还乐颠颠地献忠心:“以后再有啥事弄不来,记得喊我,有事儿子服其劳嘛!”
柴米油盐的烟火日子中,像穿针这般地琐事天天时时有。每遇事,父母手笨一点,向孩子求个助、撒个娇什么的,保证小家伙乐得找不着北非要帮忙。帮着帮着,动手能力越来越强,家务事、学习事、自己事、父母事、亲友事,力所能及的细事小事,一样样儿干得越来越漂亮。
家长手笨一点,孩子的手就勤一点、巧一点。手勤了、手巧了,动手能力就强了;动手能力强了,遇事就不怯乎了,就敢上敢干敢担当了。
瞧,逻辑关系就是这般简单:父母手笨—请求帮助—孩子穿针—学会穿针—体验到“会穿针”的愉悦感、感受到“帮父母”的成就感—一粒种子落在心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手勤了、手巧了—动手能力强了—遇事不怯乎了—敢上敢干敢担当了。
父母:“脚”要笨一点
后来,饥寒交迫的年轻人终于遇到一个善心的木工厂老板。老板答应给年轻人一份工作,可那么多个木工岗位,他都做不来。后来,老板只好给了他一把新的锋利的斧头,让他去砍树。
第一天,年轻人砍了10棵树,老板很高兴,夸奖了他一番;第二天,年轻人更加干劲十足,很是努力地砍啊砍,可是却只砍了7棵树;第三天,年轻人比第二天更努力地砍树,胳膊僵了、手掌破了、所有能使的劲儿都使光了,却只砍了5棵树。年轻人很是内疚,感觉愧对了老板对自己的看重和信任。远远看见了老板就低下了头,老板了然地看了他一眼,又看看已经很钝了的斧头说:“你很努力地砍树了,可是你磨过斧头吗?”
问题出在哪儿了呢?怎么砍个树都这么难啊!没人告诉过他砍树的斧头是需要磨的!
问题出在砍个树都很难吗?问题出在没人告诉过他砍树的斧头需要磨吗?不!
1、砍树当然不难。难得是,年轻人只会低头砍树。
2、只知道低头砍树,是因为太珍惜了,想拼命表现。
3、想拼命表现,是因为选择面太窄了,除了砍树这一条路,其他全是绝路。
只顾埋头砍树,所以他不曾抬头观察别人,别人是怎么砍树的?别人砍树间隙都做了什么?别人砍树有没有特别地窍门……他也不曾与别人闲聊沟通,老板是个什么样的老板,木工厂是个什么样的木工厂,同事都是些什么样的同事……这些难道不比砍树本身更重要吗?所有这些,缺的是什么?是沟通能力,是合作意识,是决定一个人在家庭、班级、学校、职场、社会中能不能够风生水起的决定性秘密武器。这“秘密武器”叫什么?叫情商!
情商哪来的?父母脚笨一点儿就可得。需要跟外头打交道的各种生活琐事,都可以拿来给孩子实习。比如在门口小商店买个盐买个醋,比如在邻居家借根葱借头蒜……诸如此类不论哪样小事,都是需要和人打交道的,都是需要至少三种能力才能把事办圆转的。
1、把事说清楚的能力:我要什么货?我来干什么?
2、把帐算清楚、把人情记清楚的能力:买东西钱不够了商量着欠下的要立刻去还,借了邻居家东西不是钱的事儿,但还人情这事儿比还钱还难办,更是大本事。
3、善后的能力:买了东西要说谢,借了东西要说谢,说谢的同时还要根
据对方的回应给予倾向性应答,这是沟通能力运用到极致的最高等。
瞧,“把事说清楚—人际交往平衡—人际关系加固”,一个漂亮地情商培养“黄金三步法”。家长脚笨点,孩子的沟通能力、合作意识开外挂似的被训练、被提升。
父母:“脑”要笨一点
“磨刀不误砍柴功”,这是最基本的生活常识,为什么这年轻人却不知道呢?是年轻人太懒太笨太木太呆吗?不是,是为父母的错啊!
生活常识再简单,也得要从“生活”中来。年轻人生活中的一切、一切的生活都被父母以爱为名全部包办了,他哪来的机会体验、学习、理解?哪来的机会通过使用而内化为基本生活技能?哪来的机会将这碎片化技能升级为生命内核质量的主动、担当以及智慧呢?
为什么?为什么人和人的差距就这么大呢?
为父母者,手笨一点、脚笨一点、脑笨一点。与此相应的,孩子的手就会多勤一点、脚会多勤一点,脑会多勤一点——世间一切细事难事,无不怕“勤”。
和孩子一起过马路,看见有人撞红灯,可以就此发散开去,展开一场能撞出无数智慧火花的大讨论:撞了红灯会怎样?不撞红灯会怎样?红绿灯给行人和车辆添了麻烦么?给交通秩序添了麻烦么?可以和孩子一边扯这些闲话,一边在路口多停一会儿、多观察一会。孩子会自然而然地发现:有些人以为没人看见就肆无忌惮撞红灯,有些人即便没人在场也总是老老实实等绿灯。撞红灯的有可能是些什么人?很遵守交通规则的又会是些什么人?红灯绿灯除了是交通信号灯之外,还有可能是什么人?是规则?是法律?是信仰?是人们的敬畏之心?是人心与人性善恶之分的界碑……诸如此类,无数个生活中的细碎小事,都可以是一场精彩的辩论赛,是孩子智慧火花耀眼绽放的盛宴。这样的盛宴中,家长只需要抛出问题就可以,然后暗暗在意但绝不能明着使力,只在关键时刻很到位地提出问题,反正咱“脑子笨一点”嘛,想不出答案很正常喽。咱想不出来,他就有人要想方设法的给想出来。
你弱我就强
父母那样努力教,可孩子为什么还是不主动不担当?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答案不过是:父母太能了!
“物有本来,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人与人之间这么大差距的“这个道”,到底是什么?不过就是:父母包办不包办。孩子和家长之间,也是需要一个人际关系平衡的,家长太聪明,孩子就笨了;家长太强了,孩子就弱了。反之,亦然。家长手笨点,他就手勤点;家长脚笨点,他就脚勤点;家长脑笨点,他就脑勤点。
1、当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的“笨”,他就会迫切地想让自己“聪明”。
2、当孩子发现父母面对新事物明明特别想探索,却每回都因为“笨”而失败,孩子就会对“打败”父母的这事越来越生出新兴趣;
3、当父母遇事总要“想一想”,想出来的法子每次都“输给”孩子,孩子就会越来越热衷于想出更多、更妙的法子。
于是,“自主能动人格”的孩子,懂感恩、知精进的孩子,能将来自于生活常识中的感性经验在大脑中快速深加工、转化为系统化理性化知识体系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孩子,养成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