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乖乖遵守规则,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不遵守规则早晚会吃亏的,“我认可不管大环境如何都要教导自己的孩子守规则,但是,在孩子还小的时候,规则对他们来说还太概念化,我们究竟可以用哪些方式来引导孩子更重视和遵守规则呢?”
在我看来,方法论固然重要,但咱们更需要做的,还是身体力行。
说到这儿,我倒是想起了一个闺蜜刚跟我说的一件事儿。
他们邻居家有个五岁的男孩叫乐乐,周末没事就喜欢到闺蜜家串门。倒不是乐乐有多喜欢和闺蜜的儿子小A一起玩,而是闺蜜家总有新奇的玩具吸引乐乐。
可这乐乐每次来,都喜欢到小A的房间“翻箱倒柜”,只要看到自己爱玩的玩具,便特别不客气地霸占着不让小A玩。
一直以来闺蜜都碍于面子不好不让乐乐来,但上周乐乐“熊”得让闺蜜再也忍无可忍,他把闺蜜新买的面部精华倒掉了小半瓶,涂得自己身上、小A的车上和房间里哪哪都是。
我们都知道,每一个熊孩子背后,必然都有一个熊家长。乐乐妈见状只是淡淡地说小孩子不懂事,让闺蜜别和她家娃一般见识。临走时还补了一句:“幸亏还有大半瓶剩下!”气得闺蜜完全无语。
以前也一样,乐乐妈妈每次看到自家娃翻小A的玩具,从来不教育他“别人家的东西不能随便乱动”,有时候看见乐乐抢小A的玩具,竟然还特别主人翁地说:“你要让着弟弟,和弟弟一起玩。”
闺蜜内心在嘶吼:“让什么让啊,这是别人的东西,让你玩那得主人愿意啊!”
想来其实一些熊孩子之所以会被骂没有教养,其根本原因大多都是不懂得守规矩。而这背后也映射了家庭教育的缺失,如果做父母的就没有教孩子如何守规矩,孩子又怎能清楚什么是能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
秩序敏感、表达不清、自我意识初建、情绪易崩溃、活动力旺盛等等这些都是幼童的天性,但一个人若完全依靠天性来行事,完全没有后天规则意识的修建和雕琢,终有一天也会被胡乱生长的枝丫碰伤自己,同时也伤到别人。
其实,只要家长能意识到需要教孩子守规矩,那就已经是成功了一半了。当然,制定规则容易,执行起来却总是状况百出,孩子可能会百般不配合,找各种机会挑战规则。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双标父母,要求孩子守规矩,但自己却不遵守规则
我的前同事曾跟我们说过一个故事,是关于他的儿子的。
他说一天他和儿子一起过马路,在对面根本没有车的情况下,他儿子依然选择站在线内等红灯。同事一边问孩子“又没车还傻等着干嘛”,一边自己过了马路。回头一看,儿子还站在原地。
等绿灯亮起之后,儿子慢慢走到同事身边,这才回答了一句:“刚才如果跟您一起过马路,我怕我身体走过去了,品质却丢了。”
同事的儿子已经在读高中,已经到了有自己的价值观、能够明辨是非的年龄,可我们这些才几岁大的孩子呢?
如果我们上一秒刚刚告诉他们红灯停绿灯行的规则,下一秒便牵着孩子的手大摇大摆的闯红灯;刚刚还教育他们每人都只有支配自己物品的权利不能去抢别人的玩具,下一秒便在未经自家娃同意的情况下,以分享为名将孩子心爱的玩具拱手送人;刚刚告诉孩子不能随地大小便,下一秒就在大街上让孩子尿在树坑里……
我们的孩子,难道不会产生疑惑:既然规则必须要遵守,那你为什么总是在破坏呢?
很多时候,其实无需我们用言语向孩子讲述何为规则,也无需我们对孩子唠叨一定要守规矩。当我们自己在遵守规则时,便是在无声地向孩子传递一种决心和坚定。
以我们的行为作为范本和榜样,很多时候有着超越其他管教方法的力量。
如果规定孩子每天玩电子产品的时间不超过半小时,我们也要做到在陪孩子玩的时候放下手机;规定孩子将脱下的衣物放在衣架鞋架上,我们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将衣物堆在沙发或扔在地下。
孩子是通过父母来认识这个世界,学习社会运转的基本规则。我们对待规则的态度,决定了孩子对规则的执行力。
规则本身或许并不合理
我们给孩子定规矩时,不能忽略孩子身心发展的阶段,如果是超越他们能力范围的规矩,孩子可能也只有抱歉地说一声:“孩儿做不到啊!”要是这样的规矩,也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还有一些规则,本身制定得有悖公平,甚至让遵守规则的人反倒吃亏。
的确如此,规则是为了予人便利而生,但它并非一成不变。当规则无法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时,这样的规则本身就是无效的。这时候,就需要有人去质疑规则。
然而,这种对规则的“挑战”与破坏规则完全不同。前者指向一种良性的改观,而后者则会导致最终的混乱。
所以,在我看来,为孩子树立规则意识,并不是让孩子“死守”规则,还必须包含让孩子拥有质疑不合理规则的勇气。
此外,在引导孩子遵守规则时,我们也要注意一些“战略”和“技巧”,下面几点或许可以帮助孩子减少对规则的抵触心理:
■为孩子解释规则,让他们感受到遵守规则的益处
与其简单地让孩子遵守规则,不如和他们聊一聊不遵守的危害和遵守的好处。
比如不抢玩具、不大声说话这类规则,可以和孩子用换位思考的方式讲一讲:当其他小朋友抢你的玩具,当你正在餐厅吃饭其他人大声说话又吵又闹时,你有什么感受?如果你觉得感觉不好,那么当你违反规则时,别人会和你有同样的感受。
不横穿马路、不依靠护栏、坐安全座椅这类规则,我们也可以通过画图、玩过家家游戏等方式和孩子解释不遵守的后果。
同时,我们的身边自然会有一些习惯性不遵守规则的人,当孩子质疑其他人为什么不遵守规则时,也是一个我们向他们解释规则的好时机。比如排队玩滑梯时有人插队,在公共图书馆有人大声说话等,刚好能让我们跟孩子聊聊不遵守规则对别人的影响,讲讲怎样做才是遵守规则,都能让孩子对于规则有更加切身的认识和体会。
■和孩子一起制定家庭规则
除了一些关于安全、教养方面的规则是没得商量的,很多我们家庭内的规则,其实都可以通过家庭会议,和孩子一起来制定。
这样既能兼顾父母的利益,也不会忽略孩子的需求。
孩子的参与也能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独立性、自主性被认可和尊重,在执行起来也就不容易因为“主权”的争夺而失控和反抗。
我的一个朋友全职带孩子,本来为了让孩子早点休息,她制定了8点必须上床的规定。但由于孩子爸爸工作非常繁忙,很多时候7点多钟才下班回家,吃了饭陪着孩子玩不了一会儿,孩子就被催促着上床睡觉。
娃因为跟爸爸正玩得尽兴,总是哭闹反抗不上床,娃爹也觉得不能陪孩子更久非常内疚。后来朋友开了一次家庭会议,三口人决定推后一个小时上床。这以后,睡前的这段时光变得轻松愉快了很多。
■在孩子配合时多给予孩子赞美和鼓励孩子在刚开始学习遵守一项规则时,鼓励往往比任何言语都管用。不过,夸奖孩子一定要夸到点子上。笼统地说“你真棒、真聪明、真好”并不能起到让孩子知道自己做对了的效果,鼓励的时候,我们应该着重描述具体的细节,来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真诚。
比如,如果潼潼自己仔细地收拾了玩具,我会鼓励她:“我看到你把乐高都收进盒子里,一直很耐心和专心,把玩具都放回了原来的位置,做得真不错。现在客厅没有玩具了,你又可以开心地跑来跑去啦!”
让孩子明白自己棒在哪里,也让她明了遵守规则带来的便利与秩序,对树立她的规则意识非常有帮助。
■让孩子承担违反规则的后果
可能是出于爱的天性,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在孩子违反了规则之后,着急地代替他们去弥补不良后果。但如果孩子体会不到违反规则的危害,觉得遵守与否没什么两样,他们的规则意识又如何养成呢?
我记得前几年有过一则新闻,讲的是一个用乐高拼了三天三夜的狐狸尼克,展出还不到一小时便被熊孩子推倒摧毁。
事情的最后是以孩子的父亲来诚恳道歉,当事人原谅孩子了结。
很多人都说,父母这样的处理方式其实欠妥。道歉并没有让孩子体会到自己违反了“不能乱动别人的东西”这样的规则会产生怎样严重的后果,也就是所谓的“破坏规则的成本太低”。
当时有网友建议,除了有相应的金钱赔偿,还应该带着孩子花几天时间跟着作者重新搭建乐高模型。虽然小孩子更可能会帮倒忙,但是这样的经历,会让他明白违反规则,必须要付出代价。
不涉及安全和危险的惩罚,孩子有必要亲身经历来体验自然后果。
比如我的一个朋友,每天早上送孩子去幼儿园孩子都磨磨蹭蹭,怎么提醒也不听,最后总以妈吼娃哭收场,然后还得靠着朋友一路飞车才会避免迟到。
她跟我聊这事儿的时候我问她:“为什么不试试让孩子体会一下迟到的感觉是什么?”
后来的那天早晨一如往常,朋友却决定不再催促孩子,也不再飞车,就按照孩子的节奏慢悠悠来。
结果到幼儿园后班里小朋友们早饭都吃了一半多,当孩子看着自己最喜欢吃的肉卷都拿光了,粥也凉了,只剩下一块小饼能吃时,孩子当场就要哭起来。
但那次以后,尽管孩子早上偶尔还会磨蹭,可要是朋友一提醒,就会马上加快速度。
当然,以上这些小方法,只能让我们更多地用来慢慢引导和尝试,可能并不能飞快地加速孩子养成规则意识的进程。
如果希望通过某些“一招鲜”,让孩子立刻守规矩,我们多半是要失望的。
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更需要我们身为父母足够的耐心,给孩子尝试的机会与时间。毕竟要将遵守规则变为习惯,短短的几天、几十天也许都很难有成效,有可能需要花上一年甚至几年的时间。
或许我们更需要慢慢来,克制自己的焦虑与急躁,等待孩子在对规则的一次又一次打破和再形成中来学会认可并执行。
最好的教养,需要我们在日常中不断的打磨与浸润,千万不要等到社会来教训熊孩子的那一刻,才想起应该早早教孩子守规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