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玩游戏有益健康身心发展,但是沉迷玩游戏不可取,《王者荣耀》可以说是一款大部分都爱玩的游戏,现在小朋友的玩游戏技术不可小看,如果孩子沉迷《王者荣耀》该怎么办?
“敌军还有5秒到达战场……”
如今,这句从《王者荣耀》中衍生出的游戏术语,似病毒般扩散在中小学生当中。
就在2月20日下午,庞女士带着年仅10岁的儿子到柳州市公安局柳东派出所报案。
因庞女士孩子用手机玩注册网络游戏,为了提升战斗力,孩子先后34次购买游戏武器装备。
当晚12点,孩子把手机归还给庞女士时,手机上已经收到多条银行发送的扣款信息。
最多一次扣款648元,最少一次扣款3元,共花掉庞女士8100余元,急得庞女士直跺脚。
类似的案例屡见不鲜,游戏就像孩子戒不掉的毒品,不管家长气得跺脚也好,吼骂批评也好,但都收效甚微。
为什么手机游戏会能如此吸引孩子?
根据心理医生的研究,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
1、在游戏中体验掌控感和控制感
很多孩子在家中都是被父母严实掌控,他没有足够的自由与能力去控制一些事情。
比如有的孩子长大了,连每天穿什么样衣服都不能自己做主;又或者是在家里被唐僧般的说教这个该做、那个不该做等等。
一些基本的小事都不能自己掌控,孩子自然而然把目光投向了游戏。
在游戏当中,他只要练级练得厉害、装备买得强,组队厉害,就能体验到掌控感和控制感。
2、在游戏中找到心灵的归属感
游戏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很多内向胆小的孩子建立起线下的友谊。
他们可能平时在社交上面有困难的人,在游戏中却能够更好与他人产生一种虚拟的联结。
这种虚拟的联结是一种心理上的安慰剂。
青春期的心理属性,本身就是在琢磨这个“我是谁”这个问题。
得到同伴的认同,是这个青春期很重要的一种心理发展的过程。
当一个班级中大部分人都在谈论一款游戏时,这种同伴的压力和来自于对于同伴认同的渴望,可能会很容易驱使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去做这么一个选择。
3、在游戏中释放现实压抑的攻击性
通过游戏,孩子可以释放自己的不满,这种不满包括了对家庭,对学校。
假如你看到一些孩子在游戏当中的昵称非常霸气、强悍,其实他在生活当中,可能是一个非常胆小内向,不爱说话的人。
他们会把游戏中的敌人假想成身边讨厌的人,可能是某个欺负他的同学,或者某一个特别控制他的家长。
4、在游戏中得到成就感,弥补现实的失落
在游戏中,成就感是指练级练到一定的程度,或者通关了、或者得分高了、或者说你把一个人物养成到某个阶段了。
然而这种成就感很难在现实生活得到满足。
这也是为什么经常会看到一些,就是在学校里面成绩一般的孩子往往是非常容易迷恋游戏的。
对于他们来说,如果在现实社会中很难体验到那种自我成就感的话,在游戏当中经常可以对这一部分去进行一个弥补。
但这写弥补的背后往往都有各种各样的代价。
一个孩子在家里若是得不到家长的鼓励与认可、得不到可以掌握自己基本事务的决定权、得不到家长的陪伴,那么沉迷游戏便成为他们必经的歧途。
所以,当孩子沉迷游戏时,家长首先需要闭门反思。
游戏本身是一个“替罪羔羊”,它反映的是一段有问题的亲子关系。
通过游戏能看到,孩子在关系当中所承受的,都是在虚拟世界中得到满足。
那么,作为家长应该怎样做才能及时把孩子从游戏掌中拯救出来呢?
不妨试试下面这三个办法:
1、家长适当了解游戏的发展
在孩子的青春期有一种非常典型的心态,就是我得做一些和爸妈和老师不一样的事情才算酷。
如果一件事情爸妈跟老师自己也很有劲,那么孩子可能就觉得没兴趣了。
所以,当家长对游戏秉持中庸的态度,有些孩子就觉得游戏这事也不过如此。
2、帮助孩子通过游戏做一个有趣的人
家长可以在学业、功课上给孩子设置一些类似游戏闯关的模式让孩子感到更多的成就感。
在你们的一个沟通过程当中,通过用一些游戏化的元素,让孩子感觉到即使在青春期,依旧觉得自己的父母是一个有趣的人。
3、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通过把制定规则的权利交给孩子,把监督执行的功能留给他们,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对自己事情的掌控感。
有的孩子玩游戏,爸妈担心沉溺,但与其把担心闷在心里,不如和孩子坐下来好好聊一聊。
家长可以是:我并不反对你玩游戏,但是我希望你可以自己去制定一个规则,去更好的进行自我管理。
但是,这个规则需要让孩子自己适当地制定,不然就变成了父母的一种高压政策。
自我管理的感觉,是给予孩子一种自我效能感和自律的感觉,这种自由度是不一样的。
监督执行也是父母需要去看到的一个边界,当这些规则被制定出来之后,去监督他从始到终的执行,同样是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当家长学会用一种平和的姿态去和孩子交谈;学会融入孩子成长的话题;学会适当鼓励、认可他们生活中哪怕一丁点的成功,都会让孩子内心感到温暖。
游戏只是一个替代品,唯有父母的陪伴、鼓励、支持才是孩子成长当中的刚需品。有谁会愿意一个人孤零零的一直盯着冰凉的手机屏幕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