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中...

首页 幼儿教育 父母该如何跟孩子沟通,孩子才愿意听呢?

父母该如何跟孩子沟通,孩子才愿意听呢?

记得我一位朋友说过这么一句话:做自己专业的工作都要岗前培训呢,更何况是做父母!父母该如何跟孩子沟通,孩子才愿意听呢?

我对此深有同感,我们对孩子的爱毋庸置疑,但是如何正确地表达,如何高效地和孩子沟通,如何在接纳孩子的同时培养孩子的界限感,如何“没有输家”地解决问题,却是为人父母最需要培训的技能。毕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深远又重大,父母的广度决定了孩子的高度。所谓的“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又何尝不是在说父母。

良好的沟通是育儿的基础,只有了解了孩子的想法,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沟通分为“听”和“说”两部分。那么,如何听孩子才肯说呢?

使用接受性的语言

土壤能够让种子开出它能开出的花朵,接受就像土壤,孩子就像种子。与种子一样,孩子在体内也蕴含着成长的力量,接受能够使孩子实现他的潜力。

父母接受孩子是一回事,让孩子感受到被接受是另外一回事。只有父母的接受感传达到孩子那里,才会对孩子产生影响。所以父母需要学会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接受感才能使孩子感受到。

1.用非语言的方式表示接受。

非语言的方式包括手势、姿势、面部表情、行为方式等。比如:手对着孩子向靠近自己的方向招手表示接受,向远离自己的方向挥手表示拒绝。微笑、点头表示接受,面无表情、摇头表示拒绝等。

2.用不干涉的方式表示接受。

假设一个孩子正在沙滩上建城堡,但是城堡与我们观念里的城堡相去甚远,但是他的父母在远处看着,并不打扰他,这也是一种接受。

当孩子正致力于某种活动时,放手不管是一种表达接受感的有效的非语言方式。

3.用被动倾听表示接受。

沉默——被动倾听——是一种有效的非语言信息。比如:

孩子:今天我打了小明,小明太让人生气了!家长:哦?孩子:他居然把我那个红色汽车拆了!那是我最喜欢的汽车!家长:这样啊!孩子:我想赶紧把汽车要回来,看看还能不能装回去。但是他不仅不给我,还嘲笑我小气,更是把我的车从窗户扔了出去,我很生气,就打了他一下。家长:嗯。孩子:真搞不懂,怎么会有这么差劲这么讨厌的人。家长:沉默孩子:不过后来有同学告诉老师了,老师倒没有怎么批评我,但是说打人不对,让我以后不要打人了。我想老师说的是对的,以后我不把玩具给这些坏同学玩了,离他们远远的。 家长使用被动倾听的方式,促成了孩子的自我成长,让他认识到打人不对,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如果家长在对话中插入类似“打人不对,你怎么能打人呢?”“汽车坏了就坏了,妈妈再给你买一个就行了,你打人干啥?”等说教、建议的话,通常会被孩子理解为不被接受,也就丧失了继续交谈的欲望,打断了孩子自我成长的过程。

因此,什么都不说和什么都不做一样,都可以传达接受感,而接受感可以促进建设性的成长和转变。

4.以语言方式表示接受。

在回应孩子中,父母经常会使用命令、警告、说教、建议、说服、评价、批评、贴标签、分析、安慰、审问、转移话题、开玩笑等方式,这都会让孩子产生不被接受感。

在和孩子交流中,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内在感受是很重要的,既然以上的回应方式会产生沟通障碍,那么我们该怎样和孩子谈话呢?

使用“敲门砖”的语言。比如:哦?怎么样?真的吗?给我讲讲。我想听听你的看法。告诉我整个故事吧。这些语言会给孩子一个暗示:妈妈想听我说,她接受我的想法。这样,他就会继续说下去。

“你信息”的运用。在交流中,父母充分理解孩子的感受,正确解读孩子所表达的含义,会让孩子感到被接受,被理解,也有利于他们自我解决问题。比如: 家长:外边下雨了,穿上雨衣再走。孩子:我不需要雨衣。家长:你不想穿雨衣?孩子:是的,我的雨衣很难看。我穿着这么难看的雨衣肯定会被同学笑的,我不想这样。家长:你担心被人笑话?孩子:是的,可是我知道你担心我生病,但是这件雨衣真的很难看。家长:是的,你不穿雨衣肯定会生病的,你想怎么办呢?孩子:要不我今天不骑自行车了,我打伞坐车去学校,行吗?家长:当然可以。 大家观察到了,家长的回应基本都是“你”开头的,主要描述孩子的感受,正确解读了孩子话里边的含义,最终,明白了孩子是因为怕被嘲笑才不穿雨衣的,而孩子也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是使用前文中提到的存在障碍的回应方法,很可能会出现另一种情况,比如:

家长:外边下雨了,穿上雨衣再走。孩子:我不需要雨衣。家长:不穿雨衣淋雨会生病的。孩子:反正雨下的也不大,我不用穿。家长:你怎么这么不听话!我是为你好,听话,穿上雨衣。孩子:我就不穿,你从来都不管我的想法。家长:下雨穿雨衣,这是常识,你的想法不对,快点穿上!孩子:反正我不穿。摔门而出。 在这个例子中,家长使用了建议、命令、说教、贴标签等方式,只关注了不穿雨衣的表象而没有注意到孩子真正的需求,所以,最后得到孩子强烈的反抗。当然,也可能最后孩子迫于家长的权威,穿上了雨衣,但是,他的内心肯定是气愤的,久而久之,就会和父母产生隔阂。

听是沟通的基础,只有孩子愿意和我们交谈,我们才会了解孩子,才会有给出建议和帮助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所以,请积极地使用接受性的语言,这样听,孩子才会说。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
高效父母养成记,采取正面积极的亲子沟通方式
下一篇
打人就是坏孩子吗?别误解了孩子!
发表评论
验证码
选择表情
页面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