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通常讨厌说谎。你看,那些满嘴谎言的人,难以被信任;而那些诚信可靠的人,更受大家欢迎。到孩子身上,父母关心的是,如何培养孩子不说谎话。那么,你有没有好奇,谎言是怎么出现的呢?
说谎,从何而来?
两岁以后,随着孩子语言和心智能力的快速发展,你会发现他们开始说谎了。
最初,小孩子的说谎方式大多是直接否认。比如,小孩子把水倒到地板上,若妈妈问他:「这是不是你倒出来的?」他会说:「不,这不是我倒的」。
等到三四岁的时候,孩子说谎就进入比较高级的阶段。他们会编造一些理由为自己辩护。
而等孩子到学龄期,他们的谎言会越来越隐蔽。
总之,心理学家对儿童说谎行为研究后发现,儿童从三岁开始,说谎就比较普遍,随着年龄越大说谎越多,但是七岁以后,说谎慢慢减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七岁以后就不说谎、变诚实了,而是他们说谎越来越有策略、越来越不容易被识破了。
说谎,本质是什么?
很多父母对孩子的说谎这件事感到生气和苦恼,特别是对明显说谎和死不承认的说谎,尤其恼火。
其实,这个时候你更需要静下心来,认真了解一下说谎这件事。
1981 年,美国科学家琳达·科尔曼(Linda Coleman)和保罗·凯(Paul Kay)在关于说谎的原型观点中提出了谎言的三个成分:
事实成分,即话是假话,不符合事实;
信念成分,指说话者知道自己所说的是假话;
意图成分,指说话者故意欺骗听者。
基于这三种成分,说谎可以被分为很多类型。做了坏事以后不承认、不诚实,其实只是说谎的其中一种。还有一类说谎行为,无害于他人,只是为了更好地维持与他人的关系,不想伤害他人的感情,叫做「亲社会说谎」。
说谎,一定是错吗?
2014 年,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研究者艾玛·E·莱文(Emma E. Levine)和莫里斯·E·史怀哲(Maurice E. Schweitzer)对「亲社会说谎」下了定义。
他们认为,亲社会谎言是一种虚假陈述,这种虚假的陈述不仅不会伤害他人,使用妥当还可能让对方受益。
比如说谦虚。中国人都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做了好事不留名,但这种行为同时满足了说谎原型的三个成分(事实成分、信念成分及意图成分),所以谦虚也是一种说谎行为。但这种说谎行为不仅不会伤害别人,还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
随着孩子社会经验的日渐丰富,虽然很多时候他们完全无意识,但也会慢慢学会各种谎言。然而,这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亲社会说谎也是一种生活技能,学会之后对孩子以后的生活特别关键。因为如果太直白,可能会影响到正常的人际交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