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中...

首页 幼儿教育 论“散漫”对孩子的重要性

论“散漫”对孩子的重要性

有时候,“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重要

- 01 -

这是张潇潇第一次离开娃单独出差。

临走前,老公拍着胸脯夸下海口:“你就放一万个心吧,待我用事实证明给你看,父爱的力量!”

老公没食言。每晚,张潇潇一回到酒店,就收到老公发来的视频。

视频里,小朋友玩得欢,一会儿像猴子样吊在攀爬架上,一会儿蹲在沙坑里刨宝藏。

头两天看视频,张潇潇甚是满意,之前是自己瞎操心了,爸爸带,娃一样健康平安,也没出什么岔子。

后头,看着看着,总觉得哪儿没对。

把几天的视频凑齐一看,发现问题了。张潇潇在家时,娃幼儿园放学后的日常十分规律,除了两晚是兴趣课,其它晚上都要去绘本馆看一小时书,周末户外运动(俗称玩)。

而老公发来的视频上,除了玩还是玩,就没有一个干正事的场景。

张潇潇赶紧提醒:“老公,你没带娃去绘本馆?外教课有没有上?”

老公爽快的回答:“娃说不想看书,我就带他玩去了!”

原来,这就是父爱的力量……

张潇潇开始掰着指头算返程时间。她担心,再不回去,孩子好不容易养成的好习惯该被这父爱的力量摧毁了。

- 02 -

终于回家了。

娃睡着后,张潇潇觉得有必要开个批评会。

批评对象:孩子他爸。批评内容:放任孩子散漫自由。

以张潇潇为代表的正方义正言辞:“我们给孩子养成规律的好习惯,就是为了让他从小适应高效生活,这对他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大有好处。你也知道,孩子天性贪玩,这一散,就不知道多久才能回过神,好不容易建立起的规律就功亏一篑。”

张潇潇说的没错。孩子按时保量的规律学习和生活,能让家长十分安心,家长也不想把孩子填得满满当当,但的确倾向于每天都要学有所得。我们对孩子的“散漫”,有一种天然的恐慌。

人生短暂,有多少时间可以荒废?

我们就是小时候荒废了太多,以至于现在…….所以,孩子,你一定要学会利用有限的时间,做一些有意义有价值有用的事。

以孩子他爸为代表的反方微微一笑:“什么才是有意义有价值有用的事呢?”

接下来,他讲了一个关于“玻璃”的故事。

- 03 -

你一定想不到,玻璃这个微不足道的小玩意,在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西方自从开始广泛应用玻璃,就走上了和我们完全不同的道路。

玻璃是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的必要条件。为什么呢?历史学家分析了对人类社会影响最大的20个科学实验,发现其中16个都用到玻璃,其中大部分甚至完全依赖玻璃。

比如牛顿同学用棱镜对光做分析啊,又比如汤姆森同学发明的显像管。你会发现,所有科学实验室都充斥着各种玻璃制品,烧瓶烧杯什么的。

这些是技术环节,更深的影响还在观念层面。

首先,玻璃技术发展的欧洲,因为显微镜等器械的大量运用,人们开始越来越多的依靠观察和实验,这便是科学精神的来源。而我们呢,还习惯于依靠圣人祖先的经验来理解世界。

其次,当人从明亮的玻璃镜子中清晰看到自己形象时,有了自我审视的机会,这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可以说在西方个人主义观念的形成中,玻璃制作的镜子是重要的推动力。

这两点挺让人深思的,因为,今天我们看见西方教育中的亮点,不正是科学精神和个人主义嘛。

为什么我们会与玻璃擦肩而过呢?

答案很有趣,因为我们的瓷器制造水平很高。

相比瓷器,玻璃有很多劣势,比如玻璃导热性高啊,用作器皿装茶会烫手,比如瓷器可以在表面画漂亮的釉彩,玻璃就不行了。

所以我们觉得玻璃不重要,没多大用,不用花太多精力在这种没用的东西上面,于是大力发展瓷器,直接忽略掉了玻璃。

站在今天往前看,才理解了玻璃的用处。当时,却被我们认为是无用无意义无价值的东西。

于是,重回到那个问题:什么才是有意义有价值有用的事呢?

张潇潇同学没想到,批评会开成了反思会,孩子他爸没反省错误,倒是自己,因为这个“玻璃”的小故事,对之前笃定的想法产生了疑问。

我想,张潇潇同学问题的答案是:

没有什么东西是没有用的,只是我们暂时没有发现它的用处而已。我们立足于当下的认知,着眼于特别实用的目标,就会忽略一些事物未来的价值。

- 04 -

试想,一个孩子在认真阅读,一个孩子在玩沙,家长知道玩沙也能带来收获,但潜意识里还是认为阅读带来的收获更大,这种心理暗示源于当下的认知:阅读的价值优于玩沙。

心理暗示自动帮我们做出时间安排:能接受孩子三分二的时间做有价值的事(注:是我们觉得有价值),三分一的时间玩自己的。不能接受孩子三分二的时间都在玩自己的。

也许是因为我们国家的现实是人多资源少,竞争激烈,教育上我们一直很重视效率、专注,“散漫”则是个挺负面的词。

记得前段时间有个纪录片比较火,BBC拍的《中国老师在英国》,是中国的五个精英教师参加了英国一档电视节目,用中国的教育方式教英国学生。

参与项目的老师有个深刻体会,中国孩子比较规范,遵守纪律,能高效吸收课堂知识,英国孩子则比较“散漫”,在学习效率上远不如中国孩子。

就连很多英国网友也表示支持中国教师,认为中国老师戳中了英国教育的痛点。

但中国老师也发现,偶尔的“散漫”就像一片留白,在这片留白中,孩子可以自由发挥个性。一些有趣的观点、有创意的想法以及看起来无用的爱好,在这个空间里悄然滋生。

英国学生的有趣,会体现在极强的幽默感上。比如,课堂上讲关于锻炼的小故事,一个女孩比较胖,别人建议她要锻炼,她就回答说:“我每天都在锻炼,从沙发走到冰箱,从冰箱走到沙发”,风趣的回答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短期来看,效率越高,目标越明确,孩子的学业进步越快。但是,如果把教育拉伸到一个人一生的时间来看,我们又无法忽略“幽默感、个性、创造力”这些难以量化,却很可能未来价值更高的特质。

- 05 -

注重效率,专注于有价值的事,可以说是一种功利。

但我不是来批判功利的,功利在教育上难以避免,因为我们还不够优秀到可以让孩子随性而为、随风而长,没法像王朔一样任性,就不希望女儿成功,也不能像王健林那样,扔几个亿给儿子放飞自我。

我是想说,放空留白其实是更有远见的功利。

吴伯凡老师在《伯凡·日知录》里说过一句话:任何优势的取得,都有点像负债。任何一个优势的取得,都隐含着一个你意想不到的劣势。

效率是规律化、专注力带来的优势,这个优势隐藏着一些被忽略的失去。

我们接受孩子偶尔的放空,甚至是有计划的给孩子一些放空留白的时间,让他去玩自己感兴趣的直到很满足,或者什么都不做就是发发呆,是弥补了效率所不能及的短板。

这是一种有远见的理性,接受我们的认知还不足以判断未来,接受我们看事物的角度还很狭隘,留出一片空白,让孩子自己发挥。

前几天,和几个朋友追忆青春。我说,我青春时代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大学一毕业就急匆匆找工作,慌慌忙忙成了一个社会人。现在的我,会想,当时为什么不给自己一段“散漫”的空白时间呢?去到处走走看看世界也好,总结一下自己的大学生活也好,梳理一下未来的职业规划也好……不论是哪一种,这段“散漫”的时光,对我后来的人生发展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但当时的我不敢啊。快毕业时,父母每每打电话都是询问找工作的事儿,特担心我被时代的洪流抛下,赶不上一个得力的浪头。效率,效率,效率,是我的父辈教育我的方式。

可是,当你的生活特别充实时,就没有时间去思考、盘整、天马行空的想象。

长大后的我,回望时,才懂得了留白的重要。

现在,我会特意留一些空白时间给孩子,是想为他多留一些可能:有时候,“不做什么” 比“做什么”更重要。

偶尔“散漫”,是更有远见的效率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
明朝真的存在文字狱吗 历史上有没有存在这件事情
下一篇
李自成攻下北京城后 李自成到底追赃了多少钱
发表评论
验证码
选择表情
页面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