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中...

首页 幼儿教育 孩子被欺负怎么办?比“打回去”更好的方法是……

孩子被欺负怎么办?比“打回去”更好的方法是……

“当宝宝打人,尤其是和别的小朋友发生冲突的时候,你的心理是怎样的”调查结果是这样的:

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家长对孩子打人的行为还是蛮头疼的。有7%的家长沾沾自喜,知秀网小编也表示“能理解”,对家长来说,可能这意味着可以松一口气:孩子能保护和捍卫自己,应该不至于“吃亏”了吧!

可是,孩子和小伙伴之间的打闹是互相的,有打人的一方,就有被打、被欺负的一方;“勇猛”的攻击者,说不定某天会遇到实力更为强大的对手!

今天,咱们就换个角度思考:如果孩子被打、被欺负怎么办?

此外,最近成年人对孩子施暴的事件频发,知秀网小编也想和大家共同探讨如何应对。

处理冲突是成长的一部分

随着月龄增大,孩子和同伴(年龄相近或相同的小朋友)的互动与日俱增,他们之间发生口头争执、肢体冲突的概率也增大了。

当孩子被别的小朋友推了一把,家长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你怎么能欺负我们家孩子呢?”不少家长还担心孩子“吃亏”、“受委屈”,以后不懂得自我保护。

等等!孩子真的被欺负了吗?

婴幼儿的拍打是一种交流方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攻击、无礼的行为。他们相互之间“打”或“推”的行为,大多是运动系统发育不成熟、下手不分轻重导致的。很多时候,他们只是想善意地打个招呼或抱抱,并不是存心要欺负人。

那我们该怎么分辨对方的拍打是善意还是恶意呢?

留意对方的面部表情是关键!如果对方笑得特别开心,跑过来推了孩子一把,那他很可能只是想来打个招呼。如果表情不太友善,八成儿就是欺负人了。

为什么孩子“被欺负”后的反应会不一样?

孩子的先天性格,所处的年龄段、敏感期、家庭环境和氛围不同,对于被欺负后的反应也不尽相同。举例来说:

1岁以前的孩子,处于平行游戏阶段,也就是即使大家聚在一起,也是各玩各的,互不理睬,这一时期的孩子,哪怕被抢走了玩具,多数也跟没事儿人似的。有了物权意识之后,如果被别的孩子抢了玩具,有的孩子会表现得比较暴躁和崩溃,有的孩子则很无助,只会哭着说“不要,不要”……

放心!孩子“被欺负”后的反应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因为,孩子会在冲突中汲取教训!

通过和同伴在游戏中产生的冲突,孩子会不断尝试和调整自己的行为,最终形成和他人的相处模式。

比如,想要得到某个玩具,一个最初以武力抢夺的孩子,如果发现对方没有反抗,或者被家长默许,他就会认定这种方式是可行的。然而,如果他发现,武力抢夺的后果是小朋友都疏远了他,那么,在家长的引导下,他可能会尝试用谈判、协商解决问题,比如问对方,“我们能交换玩具吗?”反复比较之后,孩子会慢慢认同应该和平解决问题。

没错,孩子之间的冲突具有适应意义,它让孩子有机会学习在不诉诸武力的情况下,协商并实现他们的目标。只要家长适度且有效干预,鼓励孩子和睦地解决冲突,就能帮助孩子提高社交技能。

孩子被欺负,家长要怎么做?

既然我们知道冲突是在所难免的,而且,面对和解决冲突也是孩子不得不上的一课,那么,家长就需要在给孩子充分自由的前提下,引导孩子建立平等互惠观念、合作意识和道德判断能力。

履行好监护人的职责:

积极(或消极)的同伴关系往往始于家庭教育。

通常,在孩子和同伴玩耍时,父母需要履行好监护人的职责,提前规避一些可能导致冲突的行为,适当监控孩子与同伴的交往,以确保游戏顺利友好地进行,不发生大的冲突。

  • 如果是在家里玩,多准备一些玩具,防止孩子们争抢;

  • 尽早教孩子学会基本的社交礼仪,比如要排队、不争抢;

  • 不要直接打断或干预孩子与同伴的交往,确保孩子遵循已习得的社交礼仪;

  • 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玩他们自己的游戏,让他们自己解决小的争吵和冲突。

在公共游乐场所,小朋友比较多,一旦他们兴奋起来,是不管不顾的!

知秀网小编又要提到某游乐场因为孩子之间推搡导致的母亲咆哮事件了,据说被踩踏的男孩做过手术,这种特殊情形下,家长更需要做好对孩子的监护!

再举一个例子:知秀网小编某次带女儿玩滑滑梯,女儿还没有完全滑到底端,从上面已经滑下来一个大哥哥。千钧一发之际,知秀网小编立刻抱起女儿!避免了女儿被踩踏,更避免了可能会发生的争执!

如果真的遇到攻击性很强,甚至恶意施暴的孩子,家长需要立即干预。

一旦发现孩子面临危险,家长可以立刻把孩子带离现场,然后耐心地和孩子说:

“刚才那个小朋友可能要伤到你了,所以妈妈赶紧把你抱走了。宝宝的身体,不能被别人打。以后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你可以叫妈妈,也可以赶紧跑开,不能和他再待在一起。你明白吗?”

尽管孩子表达和理解能力有限,但是,家长晓以利害,慢慢地,孩子就能懂得远离那些可能会伤害到他的孩子。

如果孩子已经被打、被欺负了:

有的家长主张打回去,“阵势不能输”:

嗯,您的头像表示早已看穿一切!嘻嘻……

不过,如果孩子真的打回去了,家长也未必开心哦!

也有的家长不许孩子还手,唯恐孩子产生暴力倾向。

研究表明,根据父母在解决孩子之间冲突的方法的不同,会导致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无意识地激发了孩子们的敌对想法;另一种是教会孩子快速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如何避免再次发生。很显然,后者更有助于提高孩子的社交技能。

我们建议:不要将家长的心疼、气愤甚至“恨铁不成钢”化为责骂发泄在孩子身上。不要鼓励以暴制暴,比如“去抢回来!”或者嘲讽孩子,“你怎么这么没用?”要知道,已经被打、被欺负的孩子此刻最需要的是安抚,家长要承认和尊重孩子现在很难过,甚至很痛苦。

  • 家长如果看到孩子被欺负了,先用鼓励的眼神看着他,让他明白你在关注和支持他,使他产生面对逆境的自信和勇气;

  • 家长也可以借机观察自己的孩子在遭受欺负时会做出什么反应,以便日后对孩子进行引导教育时有所依据;

  • 如果孩子跑到家长身边寻求安慰,家长要及时给予关爱,趁机告诉孩子那些欺负他的人做错了,教他避免这类行为;

  • 告诉孩子可以通过严肃的言辞反抗别人,比如大声呵斥“打人是不对的”、“不许打人”等,也可以推开对方作为自我防卫;

  • 必要时,建议孩子远离总欺负他的人,转而和友好的人交往……

即便孩子经常被欺负,家长也不要放弃鼓励他积极与人交往,否则过度保护会使孩子在封闭的环境下长大,对外界缺乏认知,成人后可能更难面对挫折和困境。

要相信:孩子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往往超乎大人的想象!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学习并尝试不同的交往技巧。也许突然有一天你会发现,孩子仿佛变了一个人,他不再无助地哭泣了,开始捍卫自己的玩具了,又或者,他为了防止自己的玩具被抢走,会故意藏起玩具。

家长要调整心态: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对“被欺负”的反应未必像我们想的那么强烈。往往家长还在咬牙切齿,却发现孩子已经“很没出息”地又和同伴玩到一起去了。

因此,除非出现暴力威胁、恶意攻击,或者孩子跑来求助,否则家长还是应该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要强行干预,甚至代替孩子出头,激化矛盾。

在《接纳孩子》一书中,作者也提到:

冲突是孩子学习社会规则的宝贵机会。父母可以利用这些机会,以示范和引导的手段,让孩子锻炼表达自己、体贴对方、解决问题、致谢致歉、友好相处等方面的能力。在这种时刻,父母应该以孩子的感受为主体,不要斤斤计较自己的孩子是否“挨欺负”了,更不要跟对方家长较真儿。

一个让人感到有点悲伤的现实是:我们不可能永远庇护自己的孩子。

当他长大,上幼儿园、上学、接触社会,他需要学会独自面对这个世界。我们当然希望孩子被这世界温柔以待,但这是不现实的。在《养育女孩》中,作者认为:“帮助我们的孩子变得强大,为人父母很重要的一部分工作就在于此。不过不是为他们制造困难,而是友善地帮助他们学会处理越来越困难的事情。”

最后,关于孩子被成年人施暴

这是上文提到的“2岁幼儿被4岁男童推下滑梯,其父怒踹泄愤”事件的前因:

事情发生在上海某餐厅游乐区域,4岁男童的母亲认为:对方这样踢自己的孩子是不对的,毕竟是小孩子,没有意识,而且当时自己正好去上厕所了,之前一直是看着的。

有记者留意到,现场张贴有告示:4岁以下儿童必须由大人陪同才能进入玩耍。因此,严格来说,这位男童的母亲没有尽到完全的监护责任。

被踹2岁幼儿头朝下跌落,父亲护犊心切,上前踹了4岁男童。

知秀网小编不由得想起了另一个被成年人施暴的孩子。

那么,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我们建议检查孩子的身体情况,

无论是被推下滑梯的幼童,还是被成年人飞踹的男童,都应该就地观察5分钟,观察有异常立刻就医。比如,有些颅内出血出现症状的时间较慢,建议家长留下施暴方的联系方式,以免无法追责。

其次,家长之间就冲突本身进行协调,必要时可以请警方介入。

最后,双方家长各自帮助孩子厘清责任,最大程度减少事件对孩子的心理创伤。

比如,4岁男童到底是有意还是无意?如果是有意的,家长需要严肃对待,以防孩子再次出现恶意攻击行为;如果是无意的,也需要劝慰孩子以后更加仔细小心。但无论如何,家长需要告诉孩子:他被2岁幼儿的父亲飞踹,是这位父亲做得不对。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起事件中,游乐区域的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干预,把4岁男童带离了情绪激动的幼儿父亲,以防进一步的伤害。这一点还是值得赞扬的!

当然,以上所说的各种方法仅供参考。毕竟事发紧急,要做到冷静不冲动也是不容易的。如果各位家长有什么好的处理办法,欢迎留言给我们。

知秀网小编说

套用一句最近很流行的话,“对不起,我也是第一次当妈妈”。

孩子们的冲突,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升级为家长之间的互相攻击。

其实,且不论家长是孩子学习处理矛盾的榜样,每个人的育儿观、世界观也不尽相同,甚至在不同文化里,对于暴力也有不一样的态度。

因此,真的很难有“一招鲜,吃遍天”的方案可以指导家长如何去做。

不过,一个大的原则是是:孩子终有一天要走向社会,他们需要明白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作为家长,只能早一点培养孩子处变不惊的品质,让他学会如何和睦地解决冲突,让他对外界和他人感到自信和友好。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
如果你的孩子处在3~12岁,请花几分钟看看这篇文章!
下一篇
中元节为什么叫鬼节?中国三大鬼节分别是什么
发表评论
验证码
选择表情
页面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