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翻开《理想国》的时候,翻了大概十来页,没兴趣看下去,也不知所云,于是就放下了。书,看不下去,很难强迫自己看。大概隔了三个月,我重新拿起它来,这一看,即进入了角色。
我在想是什么原因第一次读它让我看不下去,又是什么原因在第二次看时,我能很快进入角色。
第一次看《理想国》时,觉得这本书是哲学教育巨著,又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心里就认定它肯定好深奥,要把它看懂是件不容易的事,这就有点把困难看得过大的心里。
在我这一次翻开这本书之前,就一直还在准备要看这本书,虽还有前面的畏难心里,但我没有放下要攻下它的心里。另外我认定这书既然是一本哲学与教育方面的巨著,能把这本书看下去,一定会有收获,所以在心里有看这本书的目标:要攻下它。这也许就是我读这本书的动力。
从我这前后两次看《理想国》的情况来谈对培养孩子的阅读,给了我以下几点体会。
一、不强人所难,等待时机。当我们给孩子推荐书时,如果孩子对所推荐的书不感兴趣,不要用强制的方法,应暂时放下,如果我们觉得这书非常适合孩子读,我们在心里随时作好再次推荐的准备。但再次推荐,一定要有合适的机会。比如孩子无聊时,这时故事性强的书很适合这时推荐;孩子有看书欲望时,不太喜欢的书如果引导的好,也可能会翻开。所以等待时机,再次推荐。
二、为孩子创造读所推荐书的动力。生活中有很多行为目标明确,或者说是有行为的动力。动力不一定就是奖励,它包括各方面的来自外界的力量。读书也一样,也需要有动力。我读《理想国》的动力就来自我需要提升教育方面的素质。
当孩子对某本好书没有什么吸引力是,我们也可以根据孩子的生活,给他创造读所推荐书的动力。比如给孩子适当的读书任务。布置任务的目的只是对他读书的要求,但这种任务不像家务活,布置完了就完事,孩子完成没完成,检查时我们能看得见,而读书你无法检查他完成的如何。而用考他的方法检查他读得如何,也只会败坏他的读书味口。所以我们如要强行孩子读书,孩子只会用“清风读书”的态度——只翻书不看书来完成任务。
给孩子布置读书任务容易,但要孩子愿意完成确实很难,所以我们在布置完读书任务后,要协助孩子一同完成这个任务。比如家长带领孩子一起读你所推荐的书,把书读出味来以吸引孩子,这样孩子才可能接受我们推荐的书。这里的动力就来自任务与趣味相结合了。
三、在给孩准备推荐书时,我们还可以采取引诱法。即先自己把你要推荐给孩子的书看完,再在他面前有意无意的跟他谈书中有趣的情节,夸这本书如何好,以吸引孩子去读这本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