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知秀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王贞仪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很多人都知道,张衡是我国第一位名字被用来命名小行星的科学家。但是事实上,中国古代还有一位科学家,在国内鲜为人知,名字却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上被用来命名小行星。她就是清代奇女子,著名女科学家王贞仪。
这里就有人会问了:那王贞仪是谁呢?今天就为大家讲一讲,清代著名女科学家王贞仪的传奇人生。
王贞仪,字德卿,生于江宁府上元县,籍贯安徽天长。她总结了中国古代数学成就和西方筹算法,著作有《勾股三角解》《历算简存》《筹算易知》《象数窥余》等等。
她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从宇宙宏观与微观结合来理解“天圆地方”这个概念的。她还写了《月食解》,里面清楚地记载了日食、月食的形成原理。在2008年,北京天文台发现了一颗小行星,于是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就把这颗小行星命名为Wangzhenyi。
对于现代人来说,地球是圆的,月食、日食都是可以解释知道原理的。但在当时,一个人要想了解这些是十分的困难。那时候,没有现如今发达的通讯条件,没有高级的仪器设备。一切科学的认知,都是要靠一个人仔细的观察研究推算,才能够得出来结论。同时受当时社会环境影响,男尊女卑的观念十分的普遍。王贞仪不但要刻苦钻研,还要突破世俗障碍。可想而知,王贞仪的成功是多么的不容易。
王贞仪之所以有这么高的文化素养,与她的生活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她的祖父王者辅,曾经担任过丰城知县和宣化知府,精通历算,著述甚丰。王贞仪在《敬书先大父惺斋公读书记事后》一文中说:“贞仪幼侍大父惺斋公,公细训以诸算法。即长,学历算,复读家藏诸历算善本十余种,潜心稽究十余年。”王贞仪的父亲王锡琛精通医学,以行医为业,在他的影响下,王贞仪也精通医学。她家里的藏书也是非常的多,据说有七十五橱柜。这些书籍对她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放到现在来说,那就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通。称得上是一大才女。
王贞仪从小就跟随父亲走南闯北,增长了不少见识,胸怀大志。有了丰富见识的她不愿沦为封建社会的牺牲者。坚强、百折不挠的性格,使她突破了封建社会的束缚。当她十几岁时,跟随父亲出塞省视,曾在蒙古族学习骑射,并学有所成。史书记载“跨马横戟,往来如飞”,达到“发必中的”的程度。她自身也曾写下诗句:” “亦曾习射复习骑,盖调粉黛逐绮靡”。
她还强调学问并不是专门为男人而设的,女子的智慧并不比男子差,学成了一样有所成就。写下长诗《题女中大夫图》,书中阐述了自己“足行万里书万卷,常拟雄心似丈夫”的豪情壮志。正是她这种不甘心屈服于世俗,有着崇高的理想追求,使她后来成为了清代著名的女天文学家、数学家和医学家。
科学的道路是艰辛的,古时候女子的科学道路更加艰辛。不但要从事科学研究,还要同世俗社会斗争。
比如说,在她刚开始钻研天文和作诗绘画的时候,就有封建卫道士嘲笑她。什么是科学?科学就是研究世俗所不理解的事物。王贞仪没有屈服,而是坚持自己的道路,她在一首诗中写道:“始信须眉等巾帼,谁言儿女不英雄”。
王贞仪就是这样,顶着世俗社会的压力,坚持着崇高的信念,致力于科学研究。
王贞仪的成就是显著的。她精通地理、数学、医学和诗文绘画,也懂得气象。其中天文学王贞仪最为精通。关于天文学有不少著作,虽然其中有许多早已毁去,但依然有许多有用的知识传了下来。
站在地球“边缘”和下半球的人为什么不会倾斜和摔倒呢?
在当时虽然我国大多数学者都承认地球是圆的,但这个不倾斜摔倒的问题几乎无人能答。当时王贞仪经过仔细研究,对这个问题做出了解释。她在《地圆论》中说道:地上的人都以自己居住的地方为正中,因此远看别的地方都是斜立的.似乎都该倾倒,实际都不倒,难道不是因为各地的人头上都是天,脚下都是地吗?这就是说,人们生活的地球,处于四周都是天空的空间之中,对宇宙空间来说,任何地方的人头上都是天,脚下都是地。这在当时是一个很可贵的认识。
她经常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搞试验。没有科学仪器的她就自己动手。有一次,她将桌上的灯悬挂在房梁上当作太阳,小圆桌当作地球,把镜子当作月亮。她一边移动着反复试验,一边不断观察太阳、月亮和地球的位置以及相互间的关系。并因此了解到了月食、日食的理论。她撰写的《月食解》中,就阐述了月食、日食的天文知识。
“足行万里书万卷,尝拟雄心胜丈夫”。这句诗不正是王贞仪自身的体现。不惧世俗的压迫,摆脱性别的束缚。仰望星空的那个女孩终于成为了那夜空中璀璨的繁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