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中国当下的父母们交流多了,就发现在英语学习中他们首先介意的是口音。不敢教自己孩子,是认为自己的英语发音不标准; 挑老师的时候, 首选条件也往往是老师的发音好不好, 所以一般更相信外教。今天,我们好好聊聊英语口音这件事。
说英语有口音,到底会怎么样?大多数英国人说英语带口音
人们会不自知地把口音和社会地位联系在一起。有次有人问我:你觉得美音还是英音高贵?我觉得这个问题很难回答。
标准英音是RP (Received Pronunciation);说RP的是些什么人呢?BBC新闻播报员、政客(如卡梅隆)、上过私立学校的或老牌大学的, 约占英国全国人口的3%。
英国其余97%的人说什么英语?带口音的英语。英国至少有十几种方言。伦敦口音叫 cockney, 英格兰中部、北部、西部的人们说英语的口音都不一样,可以是相当不同。我到曼城的时候,都听不大懂当地人的话。别忘了,还得再加上苏格兰人、威尔士人、北爱人说的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英语。
然而这些英国人根本不介意自己说话有口音, 而是从政策的层面保护方言和地方的文化传统。
比如,BBC广播的新闻节目有一个月每天都用某种口音/方言来播报。IVT有个很有名的电视女主播每天在电视上用北部口音做节目。因为她的口音不同于那些RP的主持人,人气一直很高, 因为普通民众觉得她很亲切。 在英国,整体的感觉是保护方言,支持方言 ,以保持文化多元的正确政治导向。
有个中国同事在口音上下了大功夫, 一听就是「女王腔」(Queen’s English) ,英国人听了都皱眉,因为有装腔作势之嫌。这些年,女王为了显示亲民,主动把自己的发音调整一些,努力显得不那么「高贵」。
口语考试主要不是考口音
很多大学语言口语考试的评分标准是语言能力和内容的一个综合考虑。 比如在我们学校,到了最高级的时候,语言能力和内容各占一半的分数。
以中级学生一次演讲为例,70%的分数给他们的语言表现-- 包括发音和语法结构的准确度,演讲的流利度,使用词汇和结构的广度 。而30%的分给内容,评估内容的深度、连贯及其逻辑。有的时候,还会考虑学生在表达时的辅助方式 (台风,PPT的视觉效果,感染力), 统称presentation skill。
你可以看到口音占的比例并不高。口语考试不只是考发音标准不标准。
当你发现自己的英语有口音的时候, 不妨这么想:说话带点(小)口音,多迷人的一件事。「她」是你个人身份(identity)的密码 :你从哪里来(是江南的小河镇、还是覆雪的白龙山),你在哪儿生活过(在宿舍努力练习上海话,在操场溜达时琢磨怎么给每个字加上儿),你喜欢过谁(《老友记》,《阿甘》,《夏洛克》)……
有了口音, 一辈子就改不过来吗?有些家长担心自己的英语有口音。其实不用太介意。 口音是承载方式,重要的还是内容,很多大牛,口音古怪,听者还不是一样洗耳恭听?
练习英语有方法
另外,发音是可以刻意练习的,也会随着时间而慢慢改变。 我刚到曼城的时候和一个英国人聊天,她说,「你的美国口音好好听。」我晕,我那时根本没有去过美国好不好。我的口音应该是受以前的老师、学习材料和电影的影响。大概过了4 -5年,我去某地开会,有人问我,「你是特意练了英音吗?听上去很英国了」;可是我并没有。那几年在英国南部读博士,也许是和当地人交流多了?
如果外语老师的发音不好,可以多看原版片,多听BBC之类音频资源来补充。现在的资源这么丰富,想练什么口音都可以。新东方的王强当年就是靠听BBC的录音,刻意练习,把自己的发音练成了BBC主播的水平。
我听过很多中国人讲英文,应该说我们的发音不错,而且是越来越好。 常见的问题是:
元音不到位(如 a , ai 发音没到位),
在轻辅音后加了a 的音 (bet 读成 better),
还有说句子时的升降起伏(语音语调)。
如果留心一下, 再刻意练习一段时间, 是个相对容易解决的问题。
关键是,不要怕
我和教学术英语的同事交流时,他说中国大学生的口语能力不好,是因为他们担心自己的口音,或担心犯错不愿意说;一旦被要求发言时,就磕磕巴巴错误频出。而欧洲来的学生虽然也有法语/德语/西班牙口音,在流利度和准确度上, 平均水平要比中国学生高。所以一定要多说,不要把口音升级为口语的拦路虎。
我在上海书城闲逛,有个年轻人过来推销XX英语。(我一定是看上去很土。)我顽皮心起,就跟他说英语。
几个来回后,他说:「你的英语发音很好啊,我的口音就不好,我听得懂中国人说英语,但听不懂外国人说英语。 」我说:「你的发音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你要多说,大胆地说。」
真的,他的发音挺好的,但很简单的句子里犯了几个错误, 说了一会儿又开始说中文,明显是没有信心。
小孩子的英语发音怎么能更好?多听,给孩子创造多语言的家庭环境
要想发音好, 首先当然要听得多。
要让婴儿听到不同的声音。婴儿一出生,就可以分辨大量不同的音素。 但是如果他们没有在日常生活中,听到周围的人用, 他们会自动把听不到的音素屏蔽掉。在Patricia K. Kuhl 教授的研究里:一组日本婴儿和美国婴儿在6-8个月时分辨ra 和la时的表现不相上下; 而两个月后, 日本婴儿就落后了。 原因就在于,日语的r 的发音跟英语不同;当日本婴儿不经常听到家人说ra 和 la , 他们的大脑默认这些音素为「无用」, 把它们从大脑数据库里「摒除」了。 一旦大脑对某些音素不敏感(封存)之后, 或只是习惯母语中的一些音素后,要学外语就有点费力。很多英国人学中文,发不出 j, q, x,她们一开始甚至听不出这三个音的区别。 听不出来,当然发不出来。
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尽量创造一个多语言的家庭环境,不一定是英语, 也可以是方言嘛(方言也是我们个人身份认同, 不必急着扔掉。 中国方言发音的差异很大。 比如粤语和汉语的发音差异超过了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
要多和婴儿说(不同地方的)话, 库尔教授还有个发现是人对人的语言交流, 比让婴儿看电视/听CD的效果更好。 这就牵涉到大脑的社会功能。 特别是在婴儿阶段, 情感在认知中有非常大的作用。
我的假想是, 亲人的笑脸、声调、动作更能让婴儿注意到他们说的话/声音。 婴儿对人际的交流、情感的感知更敏感,更容易接受信任所散播的声音信息。
多练,给孩子足够的时间
可是光听,是不够的。从知道怎么发音,到真正能发出这个音, 有时需要很长的时间。 就好像,很多中国人能听能西班牙语的小舌音r, 但要完美地发出来, 还真得努力地练习很久呢。也要给孩子一点时间。
还是得多说多练。容许小孩子胡言乱语,这样锻炼各种发音肌肉/器官。 从来没有学过汉语的老外,学完第一节拼音课,总要捂着自己的腮帮子,说很累很累。因为他们要学习使用一些从来没有用过的发音器官(及肌肉)。
要在发音和内容(发挥语言交流功能)之间找到平衡, 不要过分介意发音,保持儿童的学习的热情远比某个音发得跟女王一样标准更重要。只有学/练下去,才有改善的可能。破坏了学习的热情, 就非常难弥补。
讲到底,语言是用来交流的;思维的深度、广度、逻辑层次,不是口音能挡得住的。 或者反过来说,不要由于担心口音,而忘了语言最基本也最强大的功能。
小结英国人不介意自己说话有口音。
语言是用来交流的;口音挡不住思维的深度、广度、逻辑层次。
对于孩子来说,保持学习的热情远比某个标准发音更重要。?
如果我说了这么多,你依然对你的英语发音很焦虑,那就推荐一本书吧: 《 Sheep or Ship》by Ann Baker. 好好练,一定能说一口标准的RP音。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