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秀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蒙古和明朝,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蒙古人在成吉思汗时期崛起于蒙古高原,长久以来他们一直凭借着勇猛无敌的骑兵横扫了整个欧亚大陆。
从战术上来说,蒙古人一般身披铁甲或是披甲,手持长矛或环刀并使用弓箭作战。根据彭大雅《黑鞑事略》记载,蒙古人的长矛在铁颈上有一个钩,可以将敌人轻易从马背上拉下来,类似于中原的钩镰枪;环刀就是蒙古弯刀,这种刀较轻,交战起来便于灵活使用;弓箭是一种非常优质的复合弓,射程在200至300码(1码相当于0.91米),作战的时候即可以远射也可以近射;蒙古人还使用被称为团牌的盾牌,缚在手上在下马作战的时候用于防御;此外在近战的时候,很多蒙古人会凭着个人喜好使用短斧、棍棒或骨朵等武器。
作为马背上的民族,蒙古骑兵具有极为优秀的机动性,通常一名蒙古骑手配有多匹战马用于远距离作战的时候随时换乘,甚至在作战的时候可以更换战马,使他们的马匹不至于疲倦。蒙古骑兵在作战中可以达到每日80公里的行进速度,在当时这种机动性可以用梦幻来形容。
但是到了元朝末年的时候,蒙古人入主中原承平日久,使他们逐渐失去了祖先们的勇武,在安逸的生活中他们的战斗意志也一点一点地被消磨掉了。
元朝的灭亡
元至正27年(1367年),朱元璋以徐达为主将、常遇春为副将出兵25万北伐元朝,他为北伐军制定了三个阶段的作战战略:第一阶段攻取山东,然后转战河南,占据潼关;第二阶段拿下元大都,灭亡元朝;第三阶段攻取山西并从山西出兵拿下甘陕,完成对北方的统一。
此时的明军还以步兵为主,但明军的步兵多为精锐,对付骑兵是有自己的一套方法的。根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有一次傅友德率军与元朝骑兵作战,在遇到骑兵的时候,傅友德让士兵“皆卧枪以待”,面对蒙古人的骑兵,这些步兵对其发动了进攻,“奋起冲其前锋”,不仅打败了元军骑兵,还俘获了数百名元军和五百多匹战马。按照史书的记载,我们能看出这些士兵实际上都是长枪兵。
在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的情况下,各地出现了大量的割据势力,这些势力多是自保的民间武装,他们在与元军的交战中获得了不少锻炼,很多都成了百战精兵。朱元璋在统一的过程中曾经收服过大批这样的长枪兵,如淮西青军、长兴“花枪军”等,这些长枪兵成为了克制元军骑兵部队的有效保证。
在至正27年的北伐中,明军中就有不少这样的长枪兵,要知道在华北平原作战,这种地形非常利于骑兵冲锋,而明军中骑兵的比例不高,如果没有这种能跟元军骑兵正面对抗的步兵,北伐也是不会成功的。
这次北伐非常顺利,到了第二年(1368年)七月间,明军就攻到了元大都,顺治帝见状丢下大都,带着一众皇亲国戚逃到了蒙古高原,留下的将士自然无心作战,到八月二日明军就攻克了元大都,元朝在中原的统治宣告结束。
逃到大漠的元顺帝仍以元为国号,史上称为北元,北元政权持续时间不长,从1368年至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位建立鞑靼为止,只存在了34年。
元顺帝出逃大都的时候他身边的禁卫军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这使得北元虽然败退到了蒙古高原,但还拥有一定的实力。就洪武初年的形势来说,山西还有被朱元璋称为“奇男子”的王保保,陕西还有李思齐,这两股势力各拥兵十余万;甘陕地区的张良弼、脱列伯等各自拥兵数万人;辽阳还没有遭遇战火,也先不花、纳哈出、刘益等人在此拥兵自重;此外云南的梁王巴匝刺瓦尔密仍效忠北元。总的来说,北元在各地拥有战斗力的部队不下百万,要彻底消灭北元势力并不轻松。
洪武年间的军事建设
元顺帝逃到上都后,任命也先不花为中书左丞相,木华黎的后裔纳哈出为辽阳行省左丞相,封王保保为齐王,他打算重振北元的军事力量反扑明朝,恢复昔日元帝国的辉煌。这个时候的北元虽然军力依然强大,但与之前的元朝早已不能同日而语了。丧失了中原的钢铁产地,北元所需的钢铁只能从西域转购。最为严重的是,与成吉思汗时期的蒙古人相比,这个时候的蒙古人已经失去了雄心壮志,他们被明军一败再败,在面对明军的时候往往还没开打就已经失去了作战的勇气。
而洪武年间的明朝正处于上升期,除了拥有能够对付骑兵的精锐步兵,骑兵建设也提上了日程。之前明军都是在中原地区与元军作战,步兵虽然能够抵挡元军骑兵,但到了草原地区,就完全是骑兵的天下,没有精锐的骑兵,北伐是无从谈起的。
对此,朱元璋一方面大量招揽了蒙古投降过来的骑兵,让不少蒙古人为明朝所用;另一方面朱元璋对马政十分重视,不但以行政手段加强官养,也鼓励民间发展民养。洪武四年(1371年)明廷在答答失里营开设了群牧监,专门牧养战马;洪武三十年(1397年)在山西、北平、甘肃、辽东、陕西等与北元对峙的地区开设了太仆寺,专门管理马政。朱元璋时期,明朝非常注重对各地军马牧养的考核,一旦发现失职就会严加治罪。同时明廷也鼓励民间养马,从洪武二十年(1387年)到三十年的这十年间,民家养马估计在2万匹左右。通过朱元璋的一系列努力,洪武年间养马事业蓬勃发展,从江南到北疆,到处都有牧马的马场,为征讨北元提供了充足的战马资源。
除了大力发展牧马产业,以此促进骑兵部队建设,朱元璋时期明朝还大力发展了屯田制度,这个制度又为北征部队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到永乐元年(1403年),明朝军屯收入达到了最高纪录的23450799石,这样的粮食收成可以完全满足大军出征所需粮草,洪武一朝由于有了足够的军屯收入,每次大军出征都不需要向民间转运粮草,所以洪武一朝虽然经常有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但从未对国民经济造成过冲击。
此外,洪武一朝朱元璋对士卒的训练从来都严格要求,赏罚分明,并有定期的检查制度。在战术上明帝国也努力学习了蒙古骑兵的战术,这使得明军骑兵在面对蒙古骑兵的时候从未处于下风。更为重要的是,拥有中原广大产铁地区的明朝在武器装备上也远远优于蒙古人。明初冶铁业飞速发展,到了永乐时期官营产铁量就达到了9237吨,而洪武十一年工部曾统计过每年兵器的数量,大概每年造铠甲1.3万多副、马步军刀2.1万把、弓3.5万张、矢172万支,在军工方面,明帝国远胜塞北的北元。
以上这些都为明朝北征北元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次北伐
在元顺帝逃亡上都之初,他不顾当时北元国力不如明朝的客观事实,命令各地北元军向明朝发动进攻,意图快速夺回大都,这个战略上的错误为北元的最终覆灭买下了伏笔。
洪武元年,王保保刚击败泽州的明军,就收到了元顺帝的命令,令他攻占大都。王保保便率军直扑保安州,打算由此经居庸关拿下大都。这个时候徐达已率明军主力进入到了河南地区,只留了3万兵力驻守北平,当得知王保保进攻大都的消息后,他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回师援救北平,二是不顾北平直扑王保保的根据地山西。如果回援北平那么徐达的大军就等于被王保保所牵制,大军长途奔袭必然疲惫,王保保会乘此机会一举歼灭明军,其实这也是王保保的如意算盘,他认定徐达会回来援救北平。
但是徐达认为驻守北平的孙行祖能够守住北平,这个时候明军应该直扑山西,攻敌之必救,这样一来王保保就必然会回援山西,那么事态就会变成北元军反被明军牵制。于是徐达便不顾北平,率军直攻山西,在王保保来到北平之前就杀到了太原城下。得知太原危机,王保保大惊失色,赶忙回援太原,回师太原城下的北元军有十几万之众,相对来说明军在人数上处于了劣势,与北元军对峙了起来。
这个时候王保保手下一名叫豁鼻马的将领暗中约降明军,常遇春便建议徐达可以乘着王保保大军初到,立足未稳,派少量精锐骑兵与豁鼻马里应外合突袭王保保大营,这个建议得到了徐达的支持。于是明军在豁鼻马的带领下在夜间闯入了北元军的大营,经过一番突袭北元军全军覆没,王保保只带着十几个骑兵逃走了。此战之后,太原被明军拿下。
洪武二年,元顺帝派丞相相也速带领骑兵4万南下进攻大都,常遇春与李文忠率领1万骑兵和8万步兵共计9万军队,从陕西驰援北平。当他们到达北平的时候北元军已退,常遇春与李文忠便带领大军连克锦州、大兴州,之后直扑元顺帝所在的开平,元顺帝见明军杀来,此时身边又没有多少武装力量,便再次开始了逃亡,常遇春一路追赶,俘获元兵万余人、辎重车1万辆、战马3000匹和5万头耕牛,将蓟北一带彻底荡平。不过这也是常遇春的最后一战,到了七月的时候常遇春突然暴卒,年仅40岁。
当年四月,徐达率明军进攻临洮,临洮守将李思齐率十余万部众投降。五月,徐达进攻庆阳,庆阳守将张良臣据城死守,徐达围城数月最终攻破庆阳,张良臣投井自杀。
洪武三年(1370年),明朝再次分兵两路北伐,一路由徐达出潼关攻定西与王保保决战,一路由李文忠出居庸关进攻应昌,牵制北元小朝廷使其不能援救王保保。
三月,徐达与王保保在沈儿峪口对峙,对峙期间双方都展开了试探性的进攻互有胜负。后来徐达命明军在阵前彻夜奏乐以大乱北元军的睡眠,对此王保保置之不理,令手下塞住耳朵了事。后来王保保从当地樵夫口中得知了一条小道可以绕到明军后方,于是精选了1000骑兵从小道突袭了明军后方的东南营地。王保保认为突袭了明军后方营地后,徐达必率主力前来营救,这样明军主力阵型就会打乱,他便可以乘机出动主力大败明军。不想遇到这种情况徐达并不着急,大军也没有行动,而是亲率一千多中护军将失去的后方营地又夺了回来,王保保的计策失败。
之后徐达继续命令士兵夜间敲锣打鼓扰乱北元军睡眠,在一个晚上明军乘着北元军熟睡的时候突袭了王保保的大营,(王保保似乎总是输给了突袭)北元军中顿时乱作一团,很快就被明军全歼,王保保仅带着几个随从逃离了战场,这一战王保保输了个精光。
而李文忠那一路则一路攻到了应昌,在进攻应昌的前夕,元顺帝病死,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继位,在李文忠来到应昌的时候带领数十人逃到了和林,在当地称帝,国号仍沿用大元。
第二次北伐
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出兵15万分三路进军讨伐北元:徐达为征虏大将军统帅中路军;李文忠统帅西路军;冯胜出兵西路。
李文忠的西路军进展顺利,他们很快就杀到了甘肃,当地北元军毫无抵抗,纷纷丢盔弃甲。之后大军一直打到扫林山,在这里与冯胜的大军会合,他们共同击溃了当地的北元军。可以说到此为止,西路军进展顺利,很好地牵制了甘肃的北元军,就看中路军的表现了。
中路军出山西后,在土剌河与王保保交手,王保保主动撤出了这一地区。徐达并没有识破对方的异常,被王保保诱敌深入,在五月的时候徐达所率明军主力深入岭北行省境内,被王保保击败。《明太祖实录》并没有对这次战役进行过详细的记载,此战明军损失惨重,迫使徐达不得不撤军。
由于中路军的失败,其他两路虽然一路上取得了不小的战绩,但也不敢继续深入,第二次北伐就此结束。岭北之战使北元转危为安,战后朱元璋采取了怀柔政策,劝降北元,不过北元昭宗对此置之不理,又多次出击明朝边境,朱元璋只得派徐达、李文忠、冯胜、汤和、邓愈等将领赶往北平、山西等处防守,这个时期双方各有损失,旗鼓相当。
第三和第四次北伐
洪武九年(1376年),一代“奇男子”王保保病逝,明朝失去了一个强劲的对手。洪武十一年(1378年)元昭宗去世,脱古思帖木儿继位,改元天元。这个时候北元诸王和群臣各自拥兵自重,北元中央集权走向了衰落。
这个时期明朝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第三次出兵北伐,这次北伐的目的是震慑西北蒙古诸王。当年4月,沐英击败柳城王。
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朝展开第四次北伐,徐达出击全宁获北元四部人马,此后北元不敢进犯。
洪武十八年(1385年)二月,开国名将徐达病死。
第五次北伐
在明朝初年的战事中,蓝玉成为了一颗冉冉升起的将星。他是定远人,开国名将常遇春的妻弟,刚开始的时候在常遇春账下效力,因作战勇猛而得到了常遇春在朱元璋面前的夸奖,朱元璋也逐渐记住了蓝玉这个名字。
后来蓝玉先后跟随傅友德、徐达、沐英等名将出征,屡立战功。到了洪武十二年(1379年)的时候被封为了永昌候,俸禄2500石。
在北元中央政权衰落后,太尉纳哈出占了松花江以北地区,部众达到了几十万人,逐渐成为了明朝的边境大患。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以冯胜为大将军,蓝玉、傅友德为副将出兵20万讨伐盘踞金山的北元太尉纳哈出。
大军到达通州的时候,明军得知庆州有北元军驻屯,当时天降大雪,蓝玉率骑兵突袭元军,经过一番激战杀死了平章果来,这次出击堪称 明朝版的“雪夜袭蔡州”。
之后蓝玉率军进驻大金山,迫于明军强大的压力,纳哈出率部投降,期间虽然纳哈出没有下定投降的决心,过程有些反复,但蓝玉行事果断,很快就将纳哈出的部众全部招降。在这次行动中,冯胜因为有罪被没收了大将军印,蓝玉被任命为了大将军,接过了冯胜的指挥权。在招降了纳哈出部后,明朝东北边境的最大威胁解除,蓝玉此战功不可没。
第六次北伐
在剪除了纳哈出这个北元最大的羽翼后,朱元璋就把目光锁定了北元皇帝脱古思帖木儿,如果除掉这个人,那么明朝北境的威胁就能彻底解除了。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太祖朱元璋命蓝玉率15万大军北伐,目标直指北元皇帝脱古思帖木儿。这一次明军阵容堪称豪华,随蓝玉出征的名将有申国公公邓镇、武定侯郭英、定远侯王弼、南雄侯赵庸、东川侯胡海、鹤庆侯张翼、雄武侯周武、怀远侯曹兴等,几乎集结了当时所有的名将,由此可见太祖朱元璋对这一战的厚望。
蓝玉率大军出征后,经大宁进至庆州,随后将目标锁定了捕鱼儿海,这是当年成吉思汗封给其同母弟哈赤温的地盘,如今却成了北元小朝廷最后的避难所。
蓝玉大军经过一个多月的行军,到四月份的时候来到了距离捕鱼儿海40里地的地方,这个时候大军已经深入敌境千里,长途行军的大军早已疲惫不堪,恶劣的条件也让蓝玉打了退堂鼓。这个时候定远候王弼劝他说,朝廷让我们出动十多万大军深入敌军腹地,如此兴师动众如果没有任何战果,回去也不好交差。蓝玉觉得王弼说的有道理,便决定继续进军。
后来,蓝玉的探马在距离捕鱼儿海东北80公里的地方终于发现了敌军驻地,北元军认为一路长途奔袭的明军缺乏粮草,必不能深入,所以这个时候北元军也没什么防备。在得知了北元军的驻地后,蓝玉立马出动大军直扑北元军而来。
当明军来到北元营地的时候,北元太尉蛮子率军迎战,两军顿时打作一团。战斗之初,双方还势均力敌,可随着战斗的持续,北元军毕竟战力不如精锐的明军骑兵,很快就败下阵来,包括蛮子在内的数千北元精锐骑兵战死。见精锐被明军消灭,剩下的北元军也失去了对战的勇气,纷纷不是投降就是逃命,混乱之中北元皇帝脱古思贴木儿与其子天保奴、知院捏怯来、丞相失烈门等几十个人骑马仓皇逃跑,蓝玉率军追击数千里无功而返。
虽然没有抓住北元皇帝,但明军擒获了脱古思帖木儿的次子地保奴等64人,及爱猷识理达腊的嫔妃及公主等59人,北元皇室几乎被一锅端,《明太祖实录·一百九十卷》记载:
“追获吴王朵儿只、代王达里麻、平章八兰等二千九百九十人,军士男女七万七千三十七人,得宝玺图书牌面一百四十九、宣敕照会三千三百九十道、金印一、银印三;马四万七千匹,驼四千八百四头,牛羊一十万二千四百五十二头,车三千余辆。”
这是明元战争以来,明军战果最大的一次。
十多天后,蓝玉大破北元将领哈剌章营,俘获其部众军士一万五千八百三户,马驴四万八千一百五十余匹,这样算来,蓝玉此战共消灭了北元主力十多万人,这其中还包括了王保保所部“百战余生”的全部精锐,此后北元名存实亡,皇帝脱古思帖木儿在逃亡途中死在了阿里不哥的后裔也速迭儿手上,这也让百年前元世祖忽必烈和兄弟阿里不哥的一段争位之战有了个最终了断。
余声
虽然蓝玉在战争中立下了不是功勋,但他却在洪武二十六年被捉拿入狱,随后被杀。在朱元璋编纂的《逆臣录》当中认为,蓝玉参与了谋反案,不过实际情况很可能是朱元璋在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为剪除朝中实力派,为其皇太孙朱允炆顺利掌权而大开的杀戒。蓝玉案前后牵连诛杀1.5万余人,是明初四大案之一。
在蓝玉出征捕鱼儿海一战后,朱元璋于洪武二十三年和洪武二十九年发动了第七次和第八次北伐,不过经过之前的北伐,北元势力基本瓦解,这两次北伐也就收获一般了。
在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在靖难之役中打败了建文帝朱允炆,成为了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是为成祖。在朱棣时期,他亲率大军前后进行过5次大规模的北伐,最后一次死在了北伐的途中。虽然太祖和成祖时期多次北伐,北方蒙古边患也一度平息,但是到了英宗时期蒙古边患又重新死灰复燃,期间明军还出现过“土木堡之变”,皇帝被俘的惨败经历。可以说明初对蒙古的北伐,也只是数千年来中原王朝对战北部游牧民族战争的一个缩影,是中原王朝处于强势,游牧民族处于弱势的时期,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力量或是此消彼长,或是此长彼消,也正是历史的规律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