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中...

首页 幼儿教育 孩子“敏感期”应对方法

孩子“敏感期”应对方法

孩子“敏感期”是怎么回事?在各种新颖的养育名词里,有一个词语越来越多地被广大父母所接受,那就是“敏感期”。

个体在某一特定发展阶段中对某一刺激特别敏感或能发展到最高水平,称作敏感期。

什么意思呢?打个通俗的比方吧:

比如0~1.5岁的孩子爱吃手、爱咬人,爱用嘴和手去探索世界,那么他就是“口手敏感期”到了;

1~2.5岁的孩子开始咿呀学语,喜欢表达,开始试着用自己的语言与人沟通,那就是“语言敏感期”到了;

当然,还有很多类似的种种敏感期,总之,但凡孩子的行为有些微的变化,都可能跟各种“敏感期”相关联。

正是对以上种种敏感期有一些浅显的认识,身边有妈妈在孩子不爱吃饭的时候就会问:我是不是错过了孩子的最佳“吃饭敏感期”,所以孩子才不爱吃饭的?还有家长会问:我的孩子现在就是不爱画画,是不是错过了孩子的“画画敏感期”了?

听了这些话,我觉得有点啼笑皆非,过于宽泛地使用“敏感期”这个词语,似乎已经使得很多父母变得草木皆兵,害怕自己错过孩子婴幼儿时期的敏感期而变得小心翼翼,引起了很多人不必要的焦虑。

养育孩子不是非黑即白

不能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

养育孩子的事情并不是非黑即白的,虽然确实是有“敏感期”的存在,但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照顾和引导,也会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比如,你看到孩子不爱吃饭就不去管他,那孩子有可能不是敏感期到了,也可能是别的原因,比如脾胃有问题,或者是平时吃零食吃多了,抑或者是身体哪里出了问题不舒服了,此时的家长应该及时地去找原因,对症下药解决孩子的问题才是。

孩子打人骂人,如果家长不及时制止和引导,孩子有可能就不会认为这是不好的习惯,长此以往养成了爱打人爱骂人的坏习惯,久而久之就不容易去纠正了。

其实敏感期并没有严格的边界定义,如果在敏感期内,家长或者环境没有给予孩子恰当的影响,也没有关系,发育和发展仍然有可能会发生,只不过达不到最佳的效果而已,而在孩子的生命中,敏感期并不是稍纵即逝的。

就拿孩子说话来说吧,1~2.5岁是孩子的语言敏感期,但也并不意味着错过这个年龄阶段孩子就学不会说话了,正常的宝宝从出生开始就具备学习语言的生理条件,但是光具备条件还不行,还必须得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才能学会真正的语言。

然而如果出生的前几年并不具备丰富的语言环境,孩子说话方面比较迟缓,只要不是生理性的问题,等到再长大一点,到了六七岁的时候开始接触到丰富的语言环境,对孩子来说此时学会母语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所以作为家长千万不要人为夸大敏感期的概念,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认清“敏感期”的源头是“关键期”

想要认清孩子的“敏感期”的概念,其实要从源头说起,“敏感期”的源头其实是“关键期”。那什么是“关键期”呢?

1935年奥地利动物学家洛伦茨做了这样一项实验:刚出生的小鹅,如果最初看见鹅妈妈,小鹅就跟鹅妈妈走;如果看见的是洛伦茨,小鹅就跟洛伦茨走。如果不让小鹅看见到活动的物体,两个星期之后,它就失去了“认母”的能力,也就不会出现这种行为了。

洛伦茨说,孵出来后的13~16小时是这些鹅宝宝形成这种依恋的关键时间。他把小鹅认母的这种行为称为“印刻”现象,人类也不例外。科学家把人类的这种现象称为“关键期”。

根据以上所说我们大概就能看出来,关键期存在两种极端的情况:要么发展,要么不发展。那么作为儿童敏感期的源头,如果把关键期运用于孩子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中显然是不相符的。

那么敏感期跟关键期的不同就在于,敏感期并不像关键期那样不可逆,并不是错过就不可挽回,而且孩子的每个成长阶段都有自己独特的规律和特点,但并不是每一个阶段都可以笼统地称为“XX敏感期”。

当然了,家长如果能够细心观察到孩子某一时期的兴趣并加以培养,有可能真的就此发现孩子潜在的特长,对孩子来说肯定是一件好事,但不要陷在“敏感期”这个概念里面去讨论这个问题,免得影响自己的判断和方向。

重要的是我们要能够发现孩子背后的发展规律,不要产生不必要的焦虑情况。

如何打破敏感期的枷锁

当我们了解了敏感期的概念,我们就会知道,敏感期其实时间窗口很宽,不用过于去在意,但也不能放任孩子不管,那么我们怎么做才能即不受敏感期概念的控制,又不消极等待呢?

了解自己孩子的特性,因势利导才是适合孩子的发展之道

很多妈妈只关注表面现象,忽略了孩子的个体差异性,比如理论上来说2-4岁是宝宝的秩序敏感期和执拗敏感期,此时的宝宝有着超乎常人的固执,凡事非要由着自己的性子来,按照自己的规划。

有的家长就觉得不能一味纵容孩子这么“犟”,试图纠正孩子的各种行为,然而睿智的家长却能善于利用孩子这一时期的特点对孩子的行为加以引导,从而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比如2岁的林林每次吃饭的时候总是会把碗排成一排不允许别人动,妈妈看到他这个行为,有意识培训林林的顺序感,在吃饭前先让林林洗手,然后用毛巾擦手,然后自己拿自己的小碗和勺子,最后坐到位子上吃饭。吃完饭后把碗洗干净,让林林自己把洗干净的碗逐一放回到碗柜整齐摆放,这一系列活动长期坚持下来,竟然培养出了林林做事的良好顺序感。

所以我们有时候看到孩子的一些行为不要一味去阻止,而是要想办法去因势利导,顺应孩子的性格发展,有智慧地把一些“问题”转化成另一种能量,促使孩子健康发展。

从观察中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给宝宝更多良性刺激

顺应孩子的自然发展,但父母也要在孩子的身边对孩子起到良性的刺激,这样才能对孩子的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比如孩子开始有自主意识的时候,会不断去尝试自己做一些事情,那么此时的家长要允许孩子在一定的范围内自主探索,还要懂得帮助孩子去发展自主选择的机会。

比如此时家长在给孩子穿衣服的时候,可以拿出两件颜色不同的衣服让孩子自己选择,即让孩子有自主选择的机会,又同时让孩子明白了颜色之间的差异。

想让孩子喝水的时候,也可以用两个高矮不同的杯子让孩子自己选择喝水用哪个,在孩子有自主选择的同时,又认识到了物体之间的高矮差距,这不是一举两得的事情吗?

家长们可以根据孩子自己的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哪怕当前的事情孩子没有兴趣,那么总可以在别的方面找到孩子的兴趣点,不是吗?

用有质量地互动来弥补错过的敏感期

目前所有的科学试验,没有证据在孩子的人生最初几年里有技能敏感期,所以如果你的孩子没有报兴趣班学习各种技能也没关系。

这并不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为这些技能需要长期的、大量的训练,如果过早地对孩子从事相关的训练,反而会减少孩子的大脑对日常生活的体验。

虽然孩子早期不需要报什么特长班,但也并不意味着不注重早期的大脑发育,已经有科学证实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大脑发育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即便是不能给孩子提供丰厚的物质基础,但是能每天陪陪孩子、拥抱孩子、跟孩子良好地互动一下、关心一下孩子、和孩子一起做游戏,都能对孩子的大脑发育有一定的帮助。

父母一定要顺应孩子的发展趋势,让孩子顺其自然地发展,同时要明白孩子的差异性,不要把儿童的发展割裂开来,盲目地迷信所谓的一个又一个“敏感期”,相信只要父母细心观察、用心陪伴,一定能帮助孩子度过一个好的童年时期!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
孩子早教看电视的影响
下一篇
父母不能迁就孩子哪些行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选择表情
页面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