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会那么任性?造成孩子任性的因素是什么?对于家长来说,自己的行为也许是在给孩子自由的成长空间,尊重孩子的要求,然而实际上就是为孩子任性、霸道、不讲理的性格提供了一个培养的温床。
面对孩子的教养之路,家长究竟该怎么做,才能做到宠而不溺,让孩子即感觉到来自家长的爱,又不会变的蛮横不讲理呢?
理性处理孩子哭闹
相信为达到目的而哭闹这件事,在很多孩子的身上都曾经发生过,而很多家长也在这个时候会因为心软而最终妥协,就如前文中提到的孩子一样,最终“战争”以孩子胜利告终。时间久了,孩子会认为哭闹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
比如:和小朋友发生冲突后,无论对错也会用哭闹来解决;不想做事情,用哭闹来解决等,长此以往,孩子会逐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只要我想做的、想要的就一定要得到,一旦长大之后发现自己的要求无法得到满足且哭闹已经不再起作用时,反而会受到更大的伤害和挫败。
所以父母在养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清楚的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当孩子出现哭闹的情况时,应理性解决,如采用冷处理的办法,给孩子一个冷静的空间,同时要明确的告诉孩子哭闹对解决问题起不到任何的作用,当然家长也要在事后轻轻的抱抱孩子,引导孩子去寻找真正可以解决问题的办法。
父母成为育儿主体
在上文中,孩子的妈妈很明显的是一个育儿的旁观者,而她本应是一个主角。很多家长会因为工作、家庭等原因,将教养的主要工作交到了其他人的手里,或者是家庭看护者,或者是家中的老人。
长期的放手状态会让孩子自然的形成父母不是那个管教自己的人,当父母想再次参与孩子的教养过程时,会发现自己的管教在孩子面前完全不起作用,同时长期的放手状态,这样孩子很容易对父母的再次管教产生逆反心理。
所以家长应积极参与到育儿过程当中,带孩子来一场亲子旅行;及时发现并解决养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孩子进行一场亲密的对话;每天坚持给孩子讲个故事;认真的参与到孩子成长的每一步,最重要的是,当家长发现问题后,双方一定要就教育问题达成共识,避免在孩子面前发生争执。
培养孩子时间观念
很多家长都面临过相同的困惑,就是孩子一旦出去玩之后就不爱回家,每次都要自己叫好多次孩子才肯走。孩子出现这样情况有一部分原因是还没有被培养出良好的时间观念,他们还没有明确时间的定义。
面对孩子的这种情况,家长要做的就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去逐渐让孩子明确时间的概念,甚至可以改掉孩子拖沓的缺点。当孩子还不认识时钟时,家长可以用沙漏来计时,比如你要在这个沙漏两端都漏完时吃完饭,而当孩子可以认识时钟时,家长可以让孩子面对时钟,数一分钟的数,感受一下时长的概念,当然家长也可以给孩子购买一个闹钟,设置起床、入睡的时间,让孩子逐渐养成一个良好的作息习惯。
当孩子逐渐培养出时间观念时,自身的一些拖沓行为将得到改变,也会逐渐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活规律,养成自律的性格,那么困扰家长的一些问题将自然不复存在。
树立孩子的规则意识
说到时间观念,必须提到的就是规则,我们看到,在上文的案例中,孩子与家长的相处过程中,唯一存在的规则是:孩子的主观意愿为一切决定标准,而这样的存在将导致孩子在未来成长的过程中,很难容忍其他规则的存在。
所以家长一定要在早期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逐渐制定出一定的规则,而这些规则也是孩子不能不能越过的生活底线,如比如晚饭的时间要回家,出去只能选一个玩具、别人的东西不可以随便动等。
家长可以在家中布置一个规则板,将规则写在上面和孩子共同盖章遵守,也可以在日常不断的通过故事、游戏和阅读等方式,让孩子知道规则代表了什么,该如何去尊重规则。一旦发现孩子出现“越界”行为,家长也应该坚持自己的原则,清楚的明确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
明确约定的意义
在树立规则的过程中,一定离不开的就是约定,孩子出去玩的时候不回家一方面是因为在最初的时候家长就没有和他达成一个共识,即便是家长在最初的时候表达过玩多久就回家的意思,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如果没有感觉到约定的重要性,没有体会过因为不遵守约定而带来的后果,也很容易出现出尔反尔、不听话的情况。
家长可以在育儿过程中,和孩子进行一个平等的沟通,就一些常见的问题达成共识,重点是约定一定是要基于双方自愿的基础上,而非强迫。当孩子出现不遵守约定的情况时,家长可以在适当的情况下,让孩子体会到自动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
孩子在明确约定的意义之后,就会更好、更快的适应规则的存在,有助于孩子更好的培养良好的时间观念,逐渐学会理性的解决问题、处理自己的不良情绪。
当家长在家庭育儿的过程中,发现由于各种原因已经出现了一些溺爱的教育方法时,一定要及时意识这类行为对于孩子的未来成长过程中带来的危害,将教育方法从溺爱转向爱而不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