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宏的妈妈却一直为此事发愁。宏宏小的时候,她总是要求孩子:“宏宏,快叫叔叔阿姨好!”“怎么不跟小朋友打招呼呢,这样没有礼貌哦!”可惜宏宏始终不为所动。宏宏妈只好每次都替孩子解释说:“不好意思啊,我这孩子太害羞啦,大了就好了。”
等上了幼儿园,宏宏确实有了一些变化,见了我们会笑了,也会说上几句话。然而宏宏妈仍然很发愁,因为宏宏的改变对她来说实在太微不足道了:“幼儿园的集体活动从来不参加,也很少主动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这可怎么办?起跑线都输了别人一大截,长大了还不被社会淘汰掉?”
我问她:宏宏在家和熟悉的环境里,是不是比较自如?
她点点头:在家挺好的,在我们和熟悉的人面前能放得开,就是一到集体里就变得畏畏缩缩、显得很孤僻。为了能让宏宏变得外向一点,我们上了最好的早教班、还每年带他旅游两次,有意识地鼓励他跟不同的人接触,甚至还制订了参加集体活动奖励玩具的措施,怎么努力了这么久还是没效果?可真是愁死我了。”
宏宏妈的烦恼其实也是很多拥有内向孩子的家长的烦恼,在后台和朋友圈中,一直不乏这样的咨询:“孩子太内向该怎么办?”从他们的描述和着急的语气可以看出来,内向被认为是不好的性格,会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
我能理解父母们的心情,毕竟从直观上来看,一个外向活泼、擅长交际、口才出众、彬彬有礼的孩子,更容易被别人接受,能得到更多机会,日后也能更好地融入集体、适应社会,人生过得更顺利、更幸福。
然而,如果我们因此把内向误读为一种“性格缺陷”、“心理障碍”,带着焦虑去横加指责、强迫改造,对孩子来说不啻于一场灾难。
内向和怕生不同,在《孩子怕生不是毛病,急着纠正才是病》(点击题目查看原文)一文中,我分析过:几乎每个孩子,包括那些外向活泼、擅长交际、口才出众、彬彬有礼的孩子,小的时候都一样会怕生。孩子怕生不仅不是毛病,还是孩子情感发展的第一个重要里程碑。在怕生期,只要家长处理得好,孩子就能安然顺利度过。而内向呢,基本是一个人伴随终生的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是生理原因造成的。哈佛大学神经科教授卡尔·施瓦兹教授认为,那些在2岁时表现出腼腆内向的孩子,即使在他们长大到18岁,他们的性格还是内向的。
也就是说:内向的性格不会随着外界的努力、年龄的增长而改变。
心理咨询师武志红在《内向的损耗感与外向的表演感》一文中,讲述他在大学时决定改变自己的内向性格,花了5年时间,还真的变成了非常外向又极其幽默的人,朋友因此多了起来,异性缘也一下子变得非常强。然后,武志红说:“外向而幽默的‘我’只存在了四五个月时间,后来我觉得好累,也觉得那不像是我自己,于是又变了回来。”
一个成年人,自觉主动努力了五年才成为一个外向的人,却只维持了五个月时间就变了回来。可以想象,如果一个孩子在父母充满焦虑的耳提面命中,被动地与自己的天性做十几年的搏斗却仍然收效甚微,这是何等艰辛和痛苦的过程,而他(她)对自己会产生多大的质疑、不满和厌倦?“我怎么是这样的人,为什么不如别人?”
“我为什么不能外向起来,让父母开心点呢?”
“我这样的性格,注定一事无成了吧。”
……
事实上,谁说内向的人不容易成功呢?
内向的性格不影响武志红成为著名的心理咨询师,或许正是这种性格,才赋予了他职业必需的敏感细腻。
同样的,内向的性格不影响奥黛丽·赫本、周星驰、梁朝伟成为世界闻名的演艺巨星,或许正是这种性格,让他们有了自己独特的魅力,打磨出了有深度的作品。
内向的性格也不影响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成为富可敌国的 企业家,或许正是这种性格,让他们始终保持冷静、清醒、睿智的头脑,在商界浮沉中站稳了脚跟。
内向的性格更不影响林肯和甘地成为流芳百世的领导人,或许正是这种性格,让他们拥有温和、稳重、正直的力量,赢得了人民的喜爱和信赖。
……
难以想象,如果地球上没有了这些内向性格的人,世界该会变得多么轻飘、浮夸、喧闹和单调。这对于世界而言,也不啻于一场灾难吧。
既然内向的性格无法通过外力彻底改变,也无需去强行改变,那么家有内向宝宝的焦虑家长们,该如何做呢?
首先是认识和接受孩子的性格,并换一种坦然的心态来看待。当孩子还没有做好跟陌生人打招呼、迅速融入新环境、跟新朋友打成一片等准备的时候,别出于面子说“我这孩子太害羞了”、“不打招呼不礼貌”之类的话,可以试试说:“我的孩子需要一点时间来适应。”“孩子,根据你的节奏慢慢来。”
有了这样的心态,我们才能放下无谓的焦虑、放下改造的执念,看到孩子本真的可贵,欣赏到孩子的独特之处。
当孩子一个人搭积木、玩拼图、读书、画画的时候,你知道这不是孤僻,就可以给他(她)充分的自由在思想的世界里自得其乐;
当孩子远远看着嬉戏的小朋友们迟迟不肯上前的时候,你知道孩子需要一个过程,就可以陪他(她)一起观察、适应,直到他(她)放松、安心,再鼓励他(她)加入游戏的队伍;
当孩子不愿意参加集体演出,宁愿在一旁当观众的时候,你知道这样符合孩子的天性,就可以尊重孩子的选择,不再强迫他(她)去强颜欢笑地表演。
在我们引导孩子的社交能力时,如果孩子有了一点社交能力上的进步,我们要给予中肯的赞扬:“我知道这对你来说不容易,很高心你做到了。”如果孩子在社交过程中出现退缩、疲倦、逃避,我们也要允许孩子退回到自己的空间里进行能量修复,告诉他(她):“没关系,这需要时间,我们可以等以后再试。”
《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的作者苏珊·凯恩(Susan Cain)也是一位典型的内向者,她曾恐惧公开演讲到这种地步:驾车去某个研讨会发表讲话的途中,她发现自己“一直在祈祷发生一场灾难来临——洪水、小规模地震什么的,那样我就不用去做这件事了。”
然而她的书和激情澎湃的TED演讲,成功地唤起了这个社交和外向性格备受推崇的社会对内向者的关注。
她说:“没有谁会说社交技能不重要,也不意味着我们都应该停止合作,内向安静的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phen Gary Wozniak)和激情四射的史蒂夫·乔布斯联手创建的苹果公司就是最好的例子。我只是希望大家知道,越给内向者自由,让他们做自己,他们就会做得越好!”
“停止对于经常需要团队协作的执迷与疯狂。思维碰撞、交换意见很棒,但是我们需要更多的隐私和更多的自主权。学校也一样,教会孩子们怎样独立完成任务,这对于外向的孩子来说同样重要,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对他们深刻思考的练习。”
没错,允许内向和外向两种性格相依相存,互相促进,才有社会历史和文化的丰富多彩;给予内向的孩子自由的权利,让他们做更好的自己,才能避免把许多杰出的天才扼杀在修正自己性格的悲剧中。
我们最大的成功,不是把孩子培养成了我们理想中的样子,而是陪着他(她)、支持他(她),去成为自己理想中的样子。
生命如鱼,爱如水,孩子在如鱼得水的自由和快乐中,才能挖掘出性格的潜在优势,才能释放出最强大的生命能量。
或许内向的孩子长大后不一定都能成为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人士,但他们的踏实稳重、感情细腻、办事稳妥,足以成为值得托付重任的员工、值得交付感情的朋友、值得一生陪伴的爱人。这也足够好了,不是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