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干预对语言认知培养的重要性
知秀网小编先跟大家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是关于狼孩的。1920年,在印度的丛林里面发现两个小女孩,一个不久之后就死了,另外一个被发现时才一岁半。一个在丛林生活了一年半的小女孩,在人类的抚养下究竟能够发育得怎么样呢?
我们可能会认为一岁半的小女孩在人类抚养下,也能够跟正常的儿童一样说话、交流,但事实是这个小女孩在被人类抚养了两年之后,只会说两个单词,在精细动作和人类情感方面,掌握的远远不够。到她十七岁去世的时候,还没有真正学会说话,只相当于三四岁孩子的水平。
中国也有这样的狼孩、猪孩的报道,结果跟这个印度的狼孩差不多。
所以我们说前两年的语言认知培养非常重要,虽然孩子从大脑的结构上没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其实一个人智力的高低,不仅仅取决于大脑的结构,还受到后天成长环境的影响。
有些家长可能会问“我的宝宝核磁做出来看大脑结构都完全正常,为什么不会说话或者走路姿势不好呢?”其实影像学的检查方法只能够辅助我们做一些诊断,最终还是要靠宝宝临床表现来做治疗方案。
所以很多早产儿高危儿的语言能力,学龄期的学习能力、运动能力都相对比较落后,其实跟前两年没有很好的干预也是有很大关系的。
在以前的临床病例中,一个宝宝出生时因为一些高危因素窒息,大脑整个半球基本上都已经空洞软化了,我们可能会觉得一半的大脑都没有,怎么可能正常生活呢?
但是因为他的妈妈是个医务工作者,早期进行了比较好的干预,所以孩子到3岁时身体很健康,评估出来有几个评分完全正常,只有个别几个可能稍微差一 点。就是说发育上的评估,包括运动能力的跑跳相对落后一点,走路姿态方面看上去跟正常小孩没什么区别。所以认知、运动、语言方面的教育跟培养,早期的干预 还是非常重要的。
语言是怎么产生的?
语言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它跟我们大脑的结构、处理过程有什么特点呢?我们看下面这幅图:
上图是一个正常人的语言处理过程,我们听到“苹果”(就是右下角pingguo这个拼音),这个词语经过耳朵的放大作用,通过听觉传入神经的信号传递,到达大脑的听觉中枢和语言处理中枢,理解了“苹果”这个含义,然后跟实际的苹果联系起来。
半岁之前的宝宝听了“苹果”这个词语,可能还是不明白含义,因为Ta的感觉性语言中枢还没有跟实物联系起来,不知道发“pingguo”这个音的时 候,就是苹果的含义。只有把实物跟语音进行配对之后,这两个语言符号有了实际的联系,我们才能够真正理解这个词语的含义。所以我们说语言是有一定规则的。
另外,语言是实物跟我们的理解相互协作的,当我们开口说“苹果”,首先我们大脑要从记忆库里面提取这个词语,然后经过发声系统:呼吸、口腔器官发出 这个声音,如果中间有些环节比如听觉障碍:我们听不到这个声音或者听觉的分辨率比较低,那么语音可能就不清楚,发音必然也会模糊。
还有一种失语症,不知道家长们有没有听到过,它可能是在车祸中受到脑外伤之后造成的,大脑里面的运动性语言中枢受到损害之后,听觉还是完好的,Ta 也知道苹果这个东西,让Ta指着图片也没问题,但是Ta表达障碍,不能发这个音;还有一种情况是Ta能发“苹果”这个音,拼音都没有问题,但是你跟Ta说 这是苹果,Ta还是不能把它跟自己发的音联系起来,这就是感觉性失语症——表达是清晰的,理解是错误的。
其实套用到孩子身上,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大脑中枢受到伤害,说不好话。所以说在早期的发声过程当中,语言要到一定程度才出现。那么孩子分别到哪个阶段有语言的理解、语言的发生、形成句子,就是接下来我们这堂课重点要讲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