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女史箴图》,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首的《女史箴图》,是传世最早最有名的人物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预示中国绘画由重教化到重审美的转型,因此《女史箴图》是经典中的经典,国宝中的国宝!
然而,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时代的一粒灰,落在名画身上,也是一座山。中国历史乱起乱平、分分合合,是一部苦难史、更是一部战争史,《女史箴图》历尽一千多年艰辛流传下来之后,却在近代遭遇不测,被英国人“肢解”成了三截!
《女史箴图》作者顾恺之,东晋无锡人,字长康,小字虎头,在文学和绘画方面有着绝顶天赋,人们称他为“才绝、画绝、痴绝”,六朝四大家之一、水墨画鼻祖之一,代表作有《洛神赋图》《女史箴图》《斫琴图》等。
《女史箴图》由来
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死后,儿子司马衷即位,史称晋惠帝。晋惠帝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昏庸无能皇帝,曾说出“何不食肉糜”的荒唐之言,是一个典型的“白痴”皇帝。更为重要的是,司马衷不仅昏庸,而且怕老婆,导致大权旁落皇后贾南风手中。贾氏为人心狠手辣,荒淫无度,引起朝中众臣的不满。大臣张华便收集春秋及汉代有关贤妃的事迹,写成了《女史箴》,以示劝诫和警示。
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根据《女史箴》一书配画,形象地提示了箴文的含义。画中有汉代冯媛以身挡熊,保护汉元帝的故事;有班婕妤拒绝与汉成帝同辇,以防成帝贪恋女色而误朝政的故事.......其余各段都是描写上层妇女应有的道德情感,带有一定的说教性质。
虽然内容包含妇德这一糟粕思想,但在人物塑造上却具有重大意义,尤其注重传达人物的神韵,对人物个性、容貌、神韵等一切彰显人物之美的绘画语言的表现,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开创性的突破。
谈到《女史箴图》的创作,就不得不要提及另外一段重大历史。众所周知,汉武帝独尊儒术,让儒家成为中国正统思想,但鲜为人知的是,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儒家“独尊”的局面结束,老庄学说的流行,佛经的翻译,道教的发展,清谈的盛行,形成了一个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时代。
思潮变化,也反应到了绘画作品上。魏晋之前,人物画多是用于墓葬需要或是政教需求,对绘画艺术本身并没有较多的关注,更谈不上审美需求。魏晋之后,从注重对人的内在德行的考察,开始转向注重对人的神气、风度仪表的把握,所以才有风度绝伦的《女史箴图》。
因此,《女史箴图》的出现,可谓与时代密切相关,反应了晋人对贾南风乱政的含蓄批评,而绘画开始“由重教化到重审美的转型”,也反应出魏晋道家思想的兴起。
《女史箴图》传承
近代画家潘天寿考证:顾恺之创作《女史箴图》的时间,大约在公元380—400年之间。但420年东晋灭亡,随后进入南北朝时代,中国又迎来一个乱世。幸运的是,《女史箴图》流传了下来,至少传承到了唐朝。
根据史料记载,唐太宗时期(639—641)《女史箴图》被收入内府,米芾《画史》说“《太宗实录》载购得顾笔一卷”,但唐朝之后,《女史箴图》真迹下落不明,有猜测或随葬于唐太宗。
判断顾恺之《女史箴图》真迹传承到唐朝,一个重要依据是:唐朝人留下一个摹本!唐版《女史箴图》高24.8厘米,长348.2厘米,12段,横卷,神韵最接近顾恺之的原画,因而被后人奉为经典摹本。
在唐朝末年之后,唐版《女史箴图》流入民间,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之前藏于刘有方家。此后,唐版《女史箴图》一直为宋朝皇室所有,直到十三世纪中期,被权臣贾似道收藏。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唐版《女史箴图》,宋朝人也留下一个摹本,姑且称之宋版《女史箴图》,但艺术价值远低于唐版,现收藏于北京故宫,以下讲述的是唐版《女史箴图》。
元明时期,唐版《女史箴图》一度下落不明,直到16世纪,史书记录明代权臣严嵩收藏了此画。严嵩倒台之后,被明朝画家顾正谊收藏,此后辗转反侧,一直流落在民间。
乾隆年间,《女史箴图》落入乾隆魔手之中,画作中乾隆印章最多,而且乾隆还在卷后绘画了一枝兰花。直到八国联军侵华,唐版《女史箴图》一直藏在清宫之中。
从《女史箴图》传承来看,几乎都与中国历史上名人、权臣、皇帝相关,画面上可以看到唐弘文馆“弘文之印”,还有宋徽宗赵佶瘦金书《女史箴》词句11行,画作本身及装裱部分压有宋、金、明、清内府藏印,及明清历代收藏者的私人鉴藏印等。可以说,每一次改朝换代,每一次历史剧变,该画的主人几乎都会发生变化,都会在《女史箴图》身上留下印记。但不管如何,唐版《女史箴图》最终还是传承了下来。
然而,历经千辛万苦传承到了近代的《女史箴图》,却在近代遭遇惨剧。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攻入北京之后,又一次上演了40年前的“火烧圆明园”,这一次遇难的是颐和园。驻颐和园的英军第一孟加拉骑兵团的克劳伦斯·K·约翰逊上尉,趁乱将《女史箴图》盗走,约翰逊上尉的家人后来辩称《女史箴图》是一个被约翰逊救过的贵妇的赠品。
1902年,约翰逊回到伦敦后,并没有意识到此画的价值,只是拿到大英博物馆,想让馆员给画轴上的玉扣估价,但大英博物馆馆员意识到此画价值,随后以25英镑购买了《女史箴图》。至此,《女史箴图》落入大英博物馆。
由于英国方面知识欠缺,大英博物馆邀请日本专家,按照日本画的方式进行装裱,且在1914到1915年期间,将其拦腰截为三段保存,即两长段和一小段。与此同时,《女史箴图》还出现了掉渣现象。值得一提的是,在重新装裱过程中,明清时期文人留下的题跋都被残忍无情地裁剪下来,从而形成了历史断层。
第一部分:原作部分,长348厘米,高25厘米;
第二部分:后世添加部分,长329厘米,高25厘米;
第三部分:乾隆朝邹一桂所作松竹石泉,长74厘米,高24.8厘米。
二战期间,为了感谢中国帮助英国在缅甸解除日军之围,英国有意将《女史箴图》归还中国。但英国却做了一件很恶心的事:一艘潜水艇和一部《女史箴图》,二选一!在当时中国抗战最困难的时期,还能怎么选?且,中国在缅甸帮助英国付出10余万伤亡代价,岂是一艘潜水艇或一部画作能够偿还的?
透过《女史箴图》,几乎可以看到半部中国历史,不仅是历史上很多名人大家、帝王将相都与此画结下不解之缘,而且国家运道也与此画息息相关,尤其近代之后,国家运道决定了《女史箴图》的命运,其实与《女史箴图》命运一样的中国文化结晶,在近代何其多也,且回归之路遥遥无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