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中...

首页 风云人物 曾国藩的谥号是“文正”,他是否配得上这个称号?

曾国藩的谥号是“文正”,他是否配得上这个称号?

说到曾国藩,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曾国藩是个争议比较大的历史人物,很多人认为他联合列强剿灭了天平军,杀人又多,所以将其称为汉奸曾剃头;但也有人认同曾国藩的人品才学,把孔子、王阳明称为两个圣人,把曾国藩称为半个“圣人”。曾国藩因为开创湘军,剿灭太平军,此功绩直接使他成了同治前期绝对的权臣,但曾国藩熟知兔死狗烹的道理,以同治九年天津教案为契机,曾国藩在政治上主动退场。曾国藩死后谥号“文正”,这基本上是古代士大夫最高级别的谥号了,那么他的一生是否配得上这个称号呢?

一、清朝困境和曾国藩的登场

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暴动,称太平天国,太平军多次击败前来围剿的清朝八旗和绿营,其叛乱迅速波及南方诸省。1853年3月,南京被天平军攻占,太平军北伐部队一度打到了天津。如果说面对船坚炮利的列强,八旗、绿营打不过,尚情有可原,但面对一些农民出身的起义军,八旗、绿营也是屡战屡败,这就暴露了清军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曾国藩登场了。

曾国藩,湖南湘乡人,1811年出生, 1838年中进士,成了当时权臣穆彰阿的门生。因为穆彰阿的权势,至1848年,年仅37岁的曾国藩,已经成了从二品的工部侍郎,十年七迁。

同样的1853年,曾国藩被清朝派回家乡湖南负责组建“团练”,反抗“粤匪”(太平军)。曾国藩以湘乡的团练为基础,开始组建湘军。湘军成了曾国藩崛起的最主要本钱。

二、湘军的创新

曾国藩创建的新式团练不同于一般家乡自卫团,他有独特的创新之处。

首先,湘军的构成是以地缘为基础,曾国藩曾批示招收士兵“ 以湘乡、宝庆人为主,而他县人亦时用之”。曾国藩就是湘乡人,所以招收的士兵主要是老乡,而且这些人以乡籍为单位,编入同一军营、同一小队。在曾国藩的考量中,这是因为“同里之人,易于同心”。别以为这是胡扯,其实贯彻这点最好的是日本。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组建陆军,形成了师团制,这种师团的招收士兵就是以县为单位,比如臭名昭著、首先攻入南京,在南京大屠杀中杀人最多的第六师团,其士兵就是以熊本人为主,所以被称熊本师团。东北师大的韩东育教授曾说:近代日本士兵其战斗力爆发的根源之一就是血缘,一个队伍里全是同乡,有一定的血缘联系,这是近代日军战斗力强的原因之一。所以曾国藩其实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

其次是“书生领乡农”。表面上看书生(代表士绅阶级)、乡农(没见过世面、在乡下种地的农民)是完全割裂的两个阶层,二者存在巨大鸿沟,这种鸿沟可能会影响作战,可实际上在 以地缘为基础的前提下,中国传统士大夫退休之后一般都爱回到家乡,开办教育,教导乡人。所以只要是同乡,不论书生还是乡农都有实际的联系。曾国藩招收士兵时也批示,城里人偷奸耍滑、游手好闲,绝对不能招收,只有农民,尤其是偏远山区的农民才醇厚朴实才是良兵。

第三,兵为将有,私谊至上。这点要辩证地看,从当时来看,兵为将有,将领直接领导麾下士兵,即便主将战死,继任的将领也不能由朝廷空降,而是继续由同乡接替,以便凝聚力量,提高战斗力。但从另一方面看,兵为将有,使军队沦为私兵,同为湘军,湖南不同地方的军营也会产生矛盾,比如曾左交恶,曾国藩按照湘军模式扶植了左宗棠的楚军(也是以湖南人为主),但后来曾国藩和左宗棠闹掰了,曾的湘军和左的楚军也就成了敌对势力。而且兵为将有实际也是近代军阀割据的原因之一。

三、被打压下的曾国藩

清朝毕竟是满人朝廷,而曾国藩是汉人,所以清朝早就对掌握数万人军队的曾国藩起了忌惮之心。其表现就是,在剿灭太平军过程中,湘军的统帅曾国藩并没有被授予总督、巡抚之类的地方实权,没有这些名头,曾国藩自己说:第一不能干涉民事,不能为人民服务;第二不能接见官员、乡绅筹措军饷;第三,赏罚无名。直到1860年,清朝的嫡系满人指挥的江南大营被太平军彻底毁灭,曾国藩才第一次明正言顺得到了署理(临时管理)两江总督的职位,统管江南四省。

1864年7月(同治三年)曾国藩攻下南京,太平天国灭亡,清朝的心腹大患终于消失,可新的心腹大患又出现了。此时曾国藩指挥的军队已经达12万,这么庞大的、刚经历过战争历练的军队,自然成了清朝的又一个心腹大患。如此清朝中央对曾国藩只能是既拉又打。灭亡太平天国的当月,上谕,曾国藩被授予太子太保、一等侯爵世袭罔替、双眼顶戴。可8月,就让其裁撤湘军2万余人。

次年湘军北上负责剿灭捻军,但剿匪不力,曾国藩被学生李鸿章接替,湘军开始走下坡路,继续被裁撤。1868年曾国藩被授予直隶总督,实际将他调离南方根据地。这年曾国藩被召入宫中,谒见皇上和两宫太后,太后见面第一句就是:“江南的事都办完了?兵都撤完了?”可见清朝中央对曾国藩的湘军还是念念不忘。而从曾国藩的回答中发现,此时湘军已经所剩无几。就是曾国藩的主动退让,让清朝中央很满意,所以曾国藩才顺利的接任直隶总督。

四、天津教案和曾国藩的退场

天津教案发生于同治九年(1870),过程比较简单。当时天津频繁发生小孩失踪案,而天津人民传言是教堂洋人,为了炼制邪药,拐卖小孩、剜眼割心。6月初,数千名天津群众包围教堂,要求洋人离开。法国的天津领事闻此消息遂带人威胁天津的通商大臣崇厚必须镇压,并派人砸了崇厚官署。天津知县带人赴教堂劝说群众,群众不听,法国领事不满天津知县的“软弱”,就开枪打伤了天津知县的随从,威胁他必须镇压,群众愤怒遂当场殴毙法国天津领事,焚毁教堂,英美俄的教堂也受到波及。

6月23日,曾国藩被派到天津处理此事,24日,列强集体给中国施压要求必须处置。天津教案处置原本很简单,在打不过列强情况下,赔款就完事了。可难就难在,天津教案和清朝打压曾国藩搅在了一起。

曾国藩出发之前曾派人刺探宫中消息,得到慈禧的确不想和列强开战并决心议和的态度,所以在事情处理上,他最开始秉持了妥协原则,曾国藩到津,将天津官僚全部罢免,继而和列强交涉。但7月23日,清朝总理衙门发来上谕却让曾国藩“力持正论,据理驳斥,庶可以折敌焰而张国维”,确保民心不失。这样曾国藩就陷入了困境。

此时慈禧又提拔清流派,7月初,清流派纷纷上书弹劾曾国藩卖国。而法国则给曾国藩试压,说法国海军已做好了开战准备。8月,法国两艘战舰开进天津港。此时清朝两江总督遇刺,两江空缺,上谕让曾转任两江并要求曾尽快结案。9月13日,经曾国藩建议清朝下了最后判决,天津知府、知县发配黑龙江;赔法国46万两;崇厚带人去法国道歉;百姓处死12人、流放25人。1870年,曾国藩远赴两江,实际离开了权力中心。

总结

纵观曾国藩一生,为大清可谓不遗余力、死心塌地,他既没有因兵权而割据,在天津教案中又甘心背负汉奸骂名。曾国藩深知清朝还有多少本钱,中法一旦开战,中国必然战败,所以只能是尽快解决问题。曾国藩到了两江任上,整天担心功臣的末路,夙夜忧叹,过着半隐居式的生活,再无任何政治发言,只是潜心整理《家书》、严格家教,以教导后代为人做事之准则,两年后(1872)去世,死后当之无愧的获得文人最高谥号文正。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
经期能吃西瓜吗?
下一篇
王毛仲,从奴隶到大将军,他的结局如何?
发表评论
验证码
选择表情
页面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