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问题,当讲不当讲?
我们都清楚讲原则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设想很美好,现实却常不如人意,一旦到了实践时,往往面临种种问题,甚至成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战争导火索……到底,什么情况下需要给孩子讲原则?如何讲?原则应该无可撼动还是略有弹性?
※原则问题,说易行难※
妈妈带豆豆去逛超市,事先跟豆豆说好,只可以买一样玩具。出发前,豆豆答应得好好的。可是到了超市,豆豆突然反悔了,非要同时买下她喜欢的布娃娃和额外的一个切切乐。
“我们说好只可以买一个玩具的。”妈妈企图让豆豆遵守“诺言”。
“我就要买两个玩具!”豆豆开始哭闹起来。
几个回合下来,豆豆的哭闹声升级,并引来无数诧异的目光。有好管闲事者甚至已经开始指指点点:“孩子还小,干嘛这样?”豆豆妈觉得脸上发起烧来,气呼呼地拿起两个玩具结了账,心想:“等我回家再收拾你。”
尽管妈妈脸色不好看,但小豆豆却如愿以偿了。
如同上例一样,讲原则的过程中,我们难免面临各种问题,尤其当面临如下情形时,原则问题就成了讲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情:
①讲原则时,孩子发飙,家长不知如何应对,最终因扛不过孩子的“要挟”而生退让之意。
②家人的意见不统一,把握原则的尺度产生差异,孩子借机钻空子。在家人的争执声中,执行原则的力度减弱再减弱,终至不了了之。
③外人在场,有好事者干预。孩子抓住机会借题发挥,家长面子上挂不住,于是失去控制。
④家长自身的界限模糊,不清楚什么情况下当讲原则,什么情况下不当讲原则。
⑤孩子年龄偏小,或者理解力有限,对原则的理解有偏差。
⑥家长的态度不够坚定,让孩子觉得有机可乘。
⑦家长处理问题过于简单粗暴,引发亲子对抗,致使问题变复杂,增大执行难度。
……
之所以出现上述种种情况,根本的原因在于作为家长的我们对原则的界限不是很清楚。当我们自己尚且内心迟疑时,又怎么可能制定出合理的原则并最终坚守住底线呢?
※什么情况下需要讲原则?※
讲原则的界限,说复杂就复杂,说简单,其实也很简单。把握一个总的宗旨就好了:不伤害到孩子本人,不伤害或妨碍他人,不给环境带来不可逆转的毁灭性损害。
很欣慰地看到,“爱孩子、给孩子自由”的观念现在已经日益深入人心。孩子不再是我们的附属品,相反,他们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与呵护。然而,新的问题也因此产生了。
比如,有些家长带孩子外出探亲访友时,对孩子过于放任自流。孩子进到别人家,翻箱倒柜地折腾,不少家长也以给孩子自由、给孩子爱为由,不加约束。最终的结局是,孩子在人家里折腾几个小时,就跟鬼子进村似的,搞得一片狼藉——床上踩了泥脚印、各种物品扔得到处都是、碎了茶杯、砸了瓢盆、染了衣被、抽屉柜子被翻个底朝天……
当然,孩子好奇,想要探索,这原本无可厚非。但是,毕竟内外有别。孩子这样的行为已经妨碍到他人的生活,给他人带来了烦恼,自然应在约束之列。
而其他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我们反而在谨守教条,对孩子规之距之,结果引发各种冲突,最终既没有约束住孩子,也没有真正地尊重孩子。
比如,孩子外出旅游时,吃零食比平时多,睡眠规律与平时不一样;家里来客人,孩子因为兴奋或者对客人感到好奇,睡得比平时晚,人也比平时闹腾……这些都是非原则性的问题,起因于孩子生活的环境发生了变化,进而影响到了他正常的生活秩序,均在情理之中,没必要过于较真。等到环境恢复常态,孩子的生活秩序自然会回到从前。
孩子进入公共场所,毁坏公物、不守规则、不懂礼貌……这些都可以归之为原则问题,需要对孩子加以引导,帮助他理解规则,遵守规则。
※讲原则,不同年龄有不同侧重点※
当然,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对原则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1岁前,孩子关注的重心放在自己的感受上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给他讲原则,他理解不了,自然不会有什么效果。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少讲道理,直接告诉他正确的做法,尤其当以游戏的方式引导他以正确的方式做事,或者转移注意力时,效果会比较好。
●2、3岁的孩子开始能够理解一些原则
对他们来说,了解原则为何物是一回事,遵守原则又是另一回事。因为他们自我控制力有限,常常会一时冲动就突破原则。
对这个年龄的孩子,讲解原则要尽可能简单好理解,重点放在指导他们具体怎么做,以形成良好习惯为重心。转移注意力依然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3岁之后,孩子理解能力增强
不过他们依然难以控制自己。理解孩子的无能为力,多从正面引导,对他们的发展更有益。
●4岁之后,孩子自我控制力增强
给孩子讲清楚原则的前提下,简单共情,并温和地坚持,让他们明白:界限很重要。
讲原则的技巧
我们之所以有原则不好讲或者讲不下去的感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不了解孩子,不懂讲原则的技巧,因此不自觉地引发冲突,导致讲原则变成了双方都不享受的事实。其实,讲原则有技巧可言:
●原则可以富有弹性
原则由人制定,自然带有主观性。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原则。看到这种差异性,对我们更好地执行原则,又懂得变通非常重要。某些场合下,我们可以“两害相权取其轻”,选择让原则变得略有弹性。例如,孩子周末去爷爷奶奶家,多吃了几样零食,与爸爸妈妈惯常的管教方式发生冲突,不妨暂且放下,以和为贵。况且,对孩子来说,每次去爷爷奶奶家都会有这样一些美好的回忆,对他心灵也是一种滋养,此时就无需过于较真。
●原则可以变通而为
与其跟孩子针尖对麦芒地冲突,不如顺应孩子的特点顺势引导,将冲突消解在萌芽状态。如孩子到朋友家做客,翻箱倒柜翻抽屉。不让他翻,似乎妨碍了他探索,让他翻又给别人增添麻烦,此时,何不换个思路?引导孩子去观察抽屉的不同之处,数数有多少抽屉,甚至编个有趣的故事,跟孩子一起探究抽屉的奥秘,把他的兴趣引往别的方向。
●没有选择的情况下,简单共情后温和地坚持就好了
若孩子反应激烈,我们可以陪在他身边,给他适度的安抚,或者以安全的方式如到发泄角发泄、画画、讲故事等帮助他释放情绪。
作者简介
林怡,著名早教专家,亲子畅销书作家,林怡育儿网站、育儿会所创办人;本着“教育的目的是有一天可以不教”的理念,帮助父母学会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用对方法去爱。曾出版畅销书:《别以为你会爱孩子》、《上幼儿园不用愁》等,深受父母喜爱。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