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也是一种成长
没有人愿意孩子生病!然而,当生病不可避免地发生,那些心急如焚的日子过后,我们时常惊诧地发现大多数孩子突然懂事了许多,心智似乎也成熟了。难道说,生病也会是一种成长?这种成长是必然还是偶然?我们是不是都可以换一种心态看待生病这件事,让疾病狰狞的面目变得柔和一些,给孩子另一种滋养?
※孩子生病了,却变得更懂事了※
记得儿子还很小的时候,每逢小家伙生病,邻居老太太便感叹:“别担心,孩子病一次,长大一次。”当年,对这种说法,我颇不以为然。以为不过是老太太好心,安慰我而已,甚或是她不懂科学,胡乱联系。在我无法缓解孩子生病引发的不适时,内心焦虑的我甚至会在心底嘀咕:“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也就罢了,竟然说这种话。病要生在您身上,大概您就不这么说了吧?”当年的我绞尽脑汁也闹不明白,生病与成长之间怎么可能存在这种正相关性。我更愿意相信,那仅仅是老人随口一说的安慰之词,不值得当真。
然而,随着儿子一天天长大,一次次生病,我有了切实的体验。每次生完病,儿子确实不是心智上显得更成熟些,便是意志更坚强些,或在其他方面有些变化。这种变化,总是与成长相关。于是,我不得不重新思考老人此话是否存在某种合理性。
当然,从朋友的孩子,到会所那些孩子身上,我也看到了更多孩子在生病与成长之间确乎存在某种关联性。只是,若生病果真是一种成长,那么这种成长是必然还是偶然呢?这个结论是对所有孩子都成立,还是仅仅对某些孩子成立呢?
※生病,是退化还是成长?※
无须怀疑,生病带来的身体上的不适,会引发孩子心理上的不适。因为无法控制生理上的不适感,孩子会变得焦虑、烦躁甚至恐慌。于是,他黏人,期待从妈妈或者其他抚养人那里得到安慰与帮助。而事实上,没有人能真正从根本上协助孩子消除这种不适,顶多帮助减轻。面对这种不适,有些孩子可能很烦躁,变得比平时不讲道理。但一切都无济于事。终究,孩子不得不自己去面对。在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他挣扎着,甚至无助着,直到某天,他终于赢得了这场战事!孩子的心智、意志力都在这样的战事中获得提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生病会是一种成长。
当然,对一个生病的孩子来说,他的收获不仅来自于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也来自于家人对待生病这件事的态度与方式。孩子最终收获什么,取决于家人的态度。家长如何对待孩子生病这件事,决定了疾病对孩子影响的走向——或从生理、心理两个面向给予孩子双层打击,或创造一个让孩子因此成长的机会,成为另一种心灵的滋养。这也是在孩子们生病之后,有的孩子因此成长,有的孩子反而退化的原因。
※生病转化为成长,是一种智慧※
事实上,生命是一条河,不是一池水。生命若是一池水,搬走顽石,清理淤泥,确乎会让它清净些,透彻些,但终归有限。只有懂得转弯,学会流动,生命才有动力,才有灵性,才蕴含无限的可能性。疾病,也是挡在面前的一块顽石,沉在水底的一层淤泥,与之对抗,并不会使人生的水域变得更清澈,反而会激起一波又一波浊浪。引领孩子以更好的心态面对一切不如意,包括疾病,是提升他的幸福指数,激励他勇敢前行,让他的人生拥有更多可能性的前提。
更何况,疾病与心态还有着某种必然的关联性呢?心因性疾病,这个词,相信很多人都知晓。一方面,有一些疾病,确实由心所生;另一方面,在生病之后,我们对待疾病的态度也会影响痊愈的速度与质量。孩子生病,更是如此。他们比成人敏感,受的影响自然也更大。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生病是一件好事。只不过,当生病不可避免地发生,我们要尽可能尝试转化,让它对孩子的伤害更小,甚至让它转化为滋养孩子心灵的一个机会。
首先,某些疾病的成因是我们可以避免的。
孩子是冲动的、全然活在当下的,当他们有某种需要时,对满足这种需要可能带来的生病等不良后果,他没有预知,或者在孩子生病、经受病苦的折磨时,他对疾病带来的不适感体验深刻,对防病的渴望也会更强烈。那么,生病会是一个让孩子懂得如何在平时预防疾病、保障健康的教育契机。
其次,生病时配合治疗,同时以更好的心态与疾病和平相处,孩子内心的冲突减少,状态更安定,对疾病的痊愈会更有帮助。
孩子更多地透过父母看世界。因此,若父母能更淡定地面对生病这件事,与焦虑、急躁、担忧相比,对孩子会更有帮助。父母的淡定会传递给孩子一种心理能量,让他坚信,这一切没有想象的那么恐怖,一切尚在控制中。从另一个角度看,家长的焦虑急躁与担忧皆情有可原。这也是表达爱的一种方式,但因此引发孩子内心的恐慌则得不偿失。所以,适可而止。
与疾病和平相处则有助于调整孩子的状态,转移孩子注意力,缓解他的不适感。“我们试试抚摸一下小肚子,安慰安慰它。小肚子,你觉得好点了吗?”对于一个处在泛灵性阶段的孩子,把病痛部位当个好朋友一样看待,去安抚它,给它提供帮助,是缓解病痛不适感最切实可行的一种方式。“你发烧了。发烧让你感觉不舒服。妈妈理解。”语言的安抚,外加肌肤接触性抚慰,细致的照料,这些都会让孩子感受到爱与关注,为孩子提供支持,帮助他更好地面对疾病。
当然,即便孩子生病,某些基本的原则也不要随意破坏。原则也是带给孩子安全感的要素之一。把握好这个度,生病就会是一种成长。
作者简介
林怡,著名早教专家,亲子畅销书作家,林怡育儿网站、育儿会所创办人;本着“教育的目的是有一天可以不教”的理念,帮助父母学会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用对方法去爱。曾出版畅销书:《别以为你会爱孩子》、《上幼儿园不用愁》等,深受父母喜爱。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