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执拗,是令很多父母头痛的行为。孩子的执拗通常从两岁左右开始。当孩子开始有了“我自己”的概念,甚至一天到晚喊着“我唧唧(我自己)”时,我们就可能陷入混乱:给孩子喂饭,他会抢勺子、抢碗、抢筷子,你根本就难以将饭菜喂进他嘴里。若把他手里的餐具抢过来,他就喊叫、哭闹,发脾气。若由着他,他就挥舞碗筷,四面出击,甚至将它们扔到地上,再大声喊叫着,要求你给他捡起来继续扔。哪天他突然想要自己穿衣服,却怎么也穿不上,若有人试图帮忙,他就大发脾气。面对一个凡事都要“我唧唧”的小家伙,有时候确实是件令人头疼的事。尤其在我们时间不充裕的时候。
不过,这个混乱的阶段非常有价值。“我自己”,无异于孩子自主学习的一个宣言。若我们善加利用,就可以开启孩子智慧的宝库,帮助他发展自主学习力。这就需要我们注意观察孩子“我自己”的苗头,把自主学习的权利交还给孩子。甚至,我们可以在孩子的这种苗头还没有完全显现之前,就不着痕迹地创造环境,让他自主把握机会。
有位妈妈跟我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孩子1岁多的时候,每次吃饭,妈妈都会悄悄地放一把勺子在孩子的面前。某天,孩子突然对这把勺子产生了兴趣,他拿起勺子,捅进了小碗,试图舀起碗里的饭菜,但是,因为手眼协调不够好,他总是扑空。好不容易舀起一点饭菜,在往嘴里塞的时候,他的勺子碰到鼻子,饭菜被碰落到地上。等他终于把勺子塞进嘴里,饭菜早没了踪影。不过,他还是舔到了勺子上面饭菜的味道。即便这个经历看似如此失败,但也大大地鼓舞了孩子。在妈妈的鼓励下,他一次次地努力,从不放弃。终于有一天,他学会了熟练地使用勺子。
在孩子熟练使用勺子之后,妈妈又在他的小碗旁边放上一双筷子。一开始,孩子对这双筷子视而不见。某天,他突然拿起了筷子。当然,这又是一个艰难的学习使用餐具的过程。小家伙拿起筷子,在碗里、盘里杵了半天,终于叉到一块西红柿鸡蛋,塞进了嘴里。他成功了,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到两岁多一点,当周围大多数孩子还在被家长追着喂饭时,这个小家伙已经能够熟练地使用筷子自己享受吃饭了。当然,妈妈也无须担心他不好好吃饭啦。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朋友都会疑惑,这些事情看起来跟自主学习可是风马牛不相及呀?实际上,很多能力的培养都与自主学习相关,日常生活中很多貌似不起眼的活动,恰恰是孩子自主学习力获得提升的机会。
比如吃饭这件事就是一个自主学习的好契机。如果从孩子会坐会拿东西开始,一到吃饭时间就让他坐在餐桌前,给他一个小碗,里面放点饭菜,让他尝试自己吃,这件看似与自主学习没有交集的小事就可以带给他许多:
★让孩子自己吃,是为了让孩子养成不依赖他人的习惯。一个凡事依赖他人的孩子,他的自主学习力是很难养成的。
★在吃饭时,饭菜的质地、色泽、软硬度、形状、口感¡¡都会带给孩子特别的刺激,这些经验可以刺激孩子的大脑,促进大脑的发育。聪明的大脑,不正是自主学习力发展的物质基础吗?
★孩子在自己吃饭时,若他能成功地将饭菜塞进嘴里,便能锻炼他小手的精细动作。有句俗话叫“心灵手巧”,可见,手巧与心灵是相互关联的。
★孩子能很好地控制餐具,自如地进食,就会产生成就感与愉悦感。这种成就感与愉悦感会鼓舞孩子,让他变得更自信,自我价值感更高,更乐于探索与行动。这也是自主学习力形成的要素之一。相反,一个连自己都照顾不好的孩子,他会有更多的无力感。尤其进入幼儿园之后,看到其他的小伙伴自理能力高出自己,这种无力感会加重,成为妨°他学习的一个因素,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孩子最终学会使用餐具,需要经历一个尝试—失败—总结经验教训继续尝试—成功的过程,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实则是一个孩子尝试自主学习的极好机会。
当然,要享受这个阶段,对我们来说可能是个挑战。尤其在尝试的初期,我们会经历一个相当混乱的阶段。不过,我们可以尝试智慧一点去处理这些问题,既满足孩子自主学习的需求,又让一切不至于混乱到我们无法容忍的地步。比如,孩子对自己吃饭开始感兴趣的时候,我们可以给他围个带兜的围嘴,接住那些“漏网之鱼”,还可以在他餐椅下面铺一块易于清洗的塑料布或者报纸等,降低饭后收拾的难度。这个混乱的阶段早晚会过去。我们越是给孩子学习的机会,这个混乱的阶段持续的时间便越短。当孩子能够自主地控制小手,手眼协调一致,这种混乱场面自然会消失。从混乱走向有序,孩子则会成长一大步。.
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所有混乱的阶段都有意义,都值得我们陪伴孩子一起去经历。
作者简介
林怡,著名早教专家,亲子畅销书作家,林怡育儿网站、育儿会所创办人;本着“教育的目的是有一天可以不教”的理念,帮助父母学会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用对方法去爱。曾出版畅销书:《别以为你会爱孩子》、《上幼儿园不用愁》等,深受父母喜爱。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