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儿童喂(用)药太难,中国的家长们反映尤为激烈。一方面,由于一些药店和医院/门诊缺少儿童剂型、剂量的药物,另一方面,由于大部分家长缺乏给儿童喂(用)药的技巧,导致部分儿童因喂(用)药难而求助于静脉给药。其实,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除了所采用的药物剂量不同,可选用的药物剂型也不同,家长要掌握不同药物剂型的给药技巧。
一、儿童的药物剂型选择
儿科常用的药物剂型有:糖浆剂、干糖浆散剂、栓剂、滴耳剂、滴眼剂和眼膏、皮肤涂剂等。
在给儿童用药的这个问题上,其他一些国家的医生和家长为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美国人很规矩,日本人很严谨,法国人很重视药物的口感和儿童的感受……儿童口服药物的剂型选择可参考美国,美国的临床医生通常按照年龄将孩子分为三阶段:
第一阶段,2周岁以下儿童,不允许自行使用非处方药物,必须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口服药物使用水剂;
第二阶段,2~5周岁儿童,口服药物也基本使用水剂;
第三阶段,6~12周岁儿童,口服药物除了水剂,也可以是一些丸剂或片剂;
均不建议给儿童实施不必要的打针输液治疗。
二、不同剂型的给药技巧
糖浆剂和干糖浆散剂:
喂糖浆:给药者清洗双手,查对药物。先缓慢摇动药瓶,将药物成分充分混匀。视线与药物液面保持水平,量取准确的剂量。再用滴管、给药器、小勺或量杯喂给宝宝。
喂干糖浆:给药者清洗双手,查对药物。如果宝宝喜欢这种干糖浆散剂的口味,就用温凉的开水稀释到合适的浓度,然后用滴管、给药器、量杯等方法给药。如果宝宝不喜欢这种干糖浆散剂的口味,就将粉末少量分次裹在某种食物中喂给孩子,或者大孩子也可以尽量用水冲淡一些。
提醒:
1. 在宝宝心情好,并且不是很饱腹的情况下给药。
2. 口服药大部分可以与(温)水和香蕉混合,不能与开水和矿泉水混合,有些药物不适合与水果汁、牛奶、酸奶等混合;不要将药物混在宝宝的奶粉、粥等食物中,以免因为讨厌药物而讨厌了该种食物。
3. 如果事先确定可以混合某种食物和饮料,也只能是混合很少量,混合量多吃不了,就无法摄入足够的药量。
4. 如果用滴管、给药器或小勺喂药,要插入宝宝口中适当深度,以免吐出药物。
5. 如果用量杯喂药,量杯底部的残留药物,可以加适量水,再让宝宝全部喝掉。
6. 如果宝宝觉得糖浆剂太甜,可以适当加水(不要用开水和矿泉水)冲淡一点。喂药后可以给予一些清水漱口。
7. 对于稍微懂事的孩子,尝试耐心与孩子交流,喂药时取得他的配合,清楚告诉孩子吃的是药物,以免为以后误服药物埋下隐患。
栓剂:
插栓剂:给药者清洗双手,查对药物。让宝宝采取平卧位,露出肛门。把栓剂圆滑的一头作为前端,轻柔地插入肛门,如果涂上橄榄油加以润滑则更容易插入。当栓剂完全推入肛门以后,隔着卫生纸按压肛门一会儿——因为插入栓剂的刺激下容易泻出大便。
提醒:
1. 栓剂插入后若是立即脱出,可以立即重新插入。
2. 如果使用两种以上栓剂,使用的间隔时间至少在5分钟以上。
3. 如果使用的是抗惊厥药和解热镇痛药的栓剂,使用的间隔时间至少为30分钟以上。
滴耳剂:
当发生中耳炎或外耳道炎时会使用某些滴耳液直接滴入外耳道中。
滴耳药:给药者清洗双手,查对药物。如果药物是刚从冰箱中取出会非常凉,立即使用可能导致头晕,应先用手把药瓶暖至体温。让宝宝采取侧卧位,轻拉耳垂,将药物滴入外耳道。为了避免药物流出来,滴完药物后要保持几分钟侧卧的姿势,即便不能坚持侧卧,只要不大幅度改变头部的姿势就行。
提醒:
1. 如果耳药立即从耳中流出,就需要重新滴药。
2. 尽量挑宝宝心情不错时滴耳药,如果宝宝清醒时不能配合滴耳药,可以乘他熟睡时悄悄滴。
滴眼剂和眼膏:
滴眼药:给药者清洗双手,查对药物。让宝宝采取舒适的坐位或仰卧位。用手指轻轻拨开宝宝的下眼睑,在下穹窿结膜囊内迅速滴入一滴药水——切勿滴在眼球上,因结膜囊容积有限,一滴足矣。用手指轻轻按压内眦半分钟左右,使药物充分接触眼睛,溢出的药液用一次性纸巾轻轻擦拭掉。
涂眼膏:给药者清洗双手,查对药物。让宝宝采取舒适的坐位或仰卧位。将所需药量挤到消毒棉棒的前端,如需追加给药时要换洁净的消毒棉棒取药。用手指轻轻拨开宝宝的下眼睑,将药物点入下穹窿结膜囊内。药物会慢慢溶化,没必要过多涂抹。
提醒:
1. 滴耳剂与滴眼剂的药瓶非常相似,使用前一定要查对,千万不要弄错。
2. 眼药的瓶口不能与眼睛接触。
3. 溢出的眼药是多余的部分,所以没必要追加给药。
4. 宝宝哭泣时不要点眼药,眼泪会冲出药物。
5. 眼药开封后一般只能保存一个月。
6. 如果在宝宝清醒时无法点眼药,可以乘他熟睡时,用手把药瓶暖至体温后,再悄悄点药。
皮肤涂剂:
主要分为油剂和乳剂。油剂一般不用于大面积涂抹,多用于局部患处;乳剂一般适用于大面积涂抹。
涂抹前先清洁局部皮肤。因为汗渍和污垢会影响药物作用的发挥,也可能导致感染和病情加重,所以涂抹之前,务必先擦拭或清洗局部皮肤。
挤出或刮出需要的用量。因为涂抹过药物的手指或消毒棉棒不能再次接触药瓶的内部,否则可能导致病原微生物污染药物,所以每次使用时宜取出适量,或者追加给药时换洁净的消毒棉棒取药。
在局部患处薄薄地涂上一层。涂剂原则上都是薄薄地涂抹一层,万一宝宝舔到了涂抹药物的局部皮肤,进入体内的药物也是极其微量的,不必过于担心。
文章摘自《虾米妈咪育儿正典》
=====================
医生介绍:
虾米妈咪,本名余高妍,儿科医生,知名公益科普作者。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儿童保健硕士。先后学习工作于上海市环境与儿童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市儿童保健所。虾米妈咪是新浪微博上最受家长信赖的儿科医生妈妈之一,长期热心于公益科普,为宝宝代言心声,为父母答疑解惑。著有《虾米妈咪育儿正典》——4年科普力作,最适合中国人的育儿方法首次集结公开!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