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子宫出血的另外一大类原因,就是没有找到结构上的异常,但有功能上的改变,引起了子宫出血,称为COEIN,主要是以下几种原因:全身凝血功能障碍引起的出血(C)、与排卵功能障碍相关的子宫出血(O)、子宫内膜疾病引起的出血(E)、医疗原因引起的出血(又称为医源性疾病,I)和一些未归类的疾病引起的子宫出血(N)。除此之外,有些人在排卵期因为雌激素下降也会有少许的子宫出血,表现为下次月经来之前两周左右的出血,时间一般不超过3天,量也很少。这类出血称为排卵期出血,也属于异常子宫出血,但由于出血量少且会自动停止,一般不需特殊处理。仅有那些出血时间长或者出血量比较大的排卵期出血需要口服雌激素治疗。
C:这个字的含义很广,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各种原因造成的血小板减少、各种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引起的子宫出血,大约占异常子宫出血的13%。 这类出血的特点是,子宫出血只是全身性疾病的一部分,伴随有其它部位的出血如牙龈出血(或刷牙时有出血)、流鼻血、皮肤上有紫癜、做牙科手术和外科手术时有出血,包括产后大出血、流产时大出血等。但是,在疾病的早期,往往只表现为初潮或月经过多,不伴有身体的其它出血症状。这时,几乎完全需要依靠血液化验才能发现病因所在。治疗上往往需要与血液科同事一起协商解决。由于血液系统疾病有时在治疗上很难,出血严重或出血危及生命时,往往需要妇科医生使用大剂量的孕激素或雌孕激素联合治疗以止血,或者使用子宫内膜诊刮术、子宫动脉栓塞术、子宫内膜剔除术甚至子宫切除术以挽救患者生命。
O代表了卵巢排卵障碍所致的出血,也是最常见的异常子宫出血之一,以往称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或功血,实际上包括稀发排卵、无排卵和黄体功能不足等疾病,是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发生异常所致,多见于青春期、围绝经期的妇女,育龄期妇女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高泌乳素血症、肥胖和甲状腺功能异常时,也可以引起。临床上常常表现为月经量多、经期延长甚至与下一个周期重叠、周期紊乱、出血量异常大,甚至有严重贫血者。对于这类患者的诊断,尤其是合并有重度贫血者,需采用诊刮内膜的方法,一方面取出子宫内膜送病理诊断,另一方面诊刮也是最快的止血手段。对于青春期患者和有生育愿望的患者,在判断有无排卵时,可以采用测量基础体温 (BBT)的办法,监测有无排卵。此外,检测性激素、甲状腺功能等,有助于诊断。
E代表了子宫内膜的疾病,主要发生在有排卵、月经有规律,但其它原因无法解释,而出血是因为子宫内膜的局部病变所致,常表现为月经量过多、经期延长或者经间期出血。子宫内膜的非感染性炎症(如带环)、感染、炎症反应异常等情况,都可以引起出血。目前对这类出血的诊断常有困难,主要采取排他法和试验性治疗。在排除其它疾病的基础上,试验性的使用抗炎、抗感染、上环和孕激素甚至口服短效避孕药,来进行治疗。
接下来的一类,称为医源性疾病(I), 主要由各种治疗措施所引起,如在接受激素治疗的过程中,药物突然停止或者漏服,或者药物本身的原因如药物剂量不足引起出血;患者忘记了连续口服避孕药,在漏服时可发生撤药性出血;也有的患者在使用激素治疗时,私自停药引起;这些是医源性出血的主要原因。其次,宫内节育环导致的子宫出血,也归于此。使用长效避孕药、多次使用事后避孕药、皮下埋置剂避孕等,都可以引起异常子宫出血。即使如内科疾病,使用某些药物如利福平、某些抗惊厥药和抗生素等,也可以引起异常子宫出血。不过,这类出血一般在停药后出血就会自动停止。
短效避孕药引起的出血,多数是患者漏服所致,也有的是因为个体差异,使得药物中的剂量不足所致。这类患者有时需要增加孕酮的剂量,方可止血。
最后一大类就是所谓的未归类(N),如子宫动脉畸形、子宫手术后形成的瘢痕、子宫肌层肥大等。这类出血在临床上虽然病例数少,但诊断往往困难,不仅需要超声检查,有时还需要CT、MR检查或宫腔镜等,才能确诊。还遇到一个子宫内结石的患者,非常罕见。总之,这类以个案计的案例,除诊断上比较困难外,治疗上有时也没有统一的标准,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有无生育要求、症状是否严重等,实施个体化的治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