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为什么要陷害狄青大家都熟知吗?接下来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这句词写得温柔小意,像是哪个闺中女子在抱怨天色将暗的苦恼,但其实这首词出自于一个男子笔下。没错,这首词《蝶恋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所著。
说起来,这欧阳修和我也算是半个老乡,同样是四川人,不过他出生于四川绵阳,我出生在内江。如果看到《蝶恋花》这首词,您还是感到十分陌生,那就提醒您一句,《醉翁亭记》也是由六一居士欧阳修先生所著。
欧阳修是宋朝文官集团著名的人物,前不久热播剧《清平乐》中主角皇帝宋仁宗在位期间,他就和韩琦,范仲淹等人同框出镜,更是被戏称为“背诵天团”。毕竟中学时代要背诵最多的古文,也多是这几位在贬官失意时所写。说一句欧阳修是中学生们的噩梦之一,也不为过。
狄青则是跟欧阳修同一时期的神勇武将之一,因为出身贫困家庭,年少时便入伍,当了个大头兵,也幸亏是他武艺了得加上运气不错,不然这种冲锋在前的炮灰小兵怎么能在凶恶的修罗场中捡回一条命呢?
他骁勇善战,在宋朝对抗西夏的战争之中,身披铠甲,面上更戴着一顶有独特标识的铜面具,就这样冲锋陷阵,最后立下了赫赫战功。
“前后大小二十五战,中流矢者八”,狄青这一生经历了二十五场大的战役,场场都骁勇善战,走在前面,即使身负重伤,也在所不辞。
我觉得明眼人很能看出他对大宋社稷的一片爱护之心和他的将领才干。果不其然,不止我这么想,连当时的皇帝宋仁宗也这么想。在狄青夜袭昆仑关之后,皇上给他记下重重一笔功绩,将他任命为枢密使,这也是他人生之中最高的官位了。
这样一位天赋异禀的将领,按照道理,应该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为祖国建功立业,一生戎马倥偬,死后得到美名。
可狄青最后的结局却是被贬陈州,抑郁而亡。有人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欧阳修为什么要害死狄青?”欧阳修这种文化素养极高的人,从小一定读了圣贤书,我想并不会轻易害人,那么他害死狄青,我想其中也有一定隐情,接下来就让我们细细讨论一番。
三次上书——狄青之死
“帝嘉其功,拜枢密使”,话说那狄青,在战场上建立功绩之后回到京都便被封为了枢密使,这可是个大官位,可以说是掌握了北宋整个军队之事,很难不惹一众人眼红嫉妒。
而狄青这个人也和我们往常印象中粗鲁的武将不同,文韬武略样样在行,又有战功,还对北宋忠心耿耿。对于这样的武将,要是我是当时的君王,一定好好重用他。但是他却在50岁的时候含冤而死,真是可惜可惜。
狄青在枢密使的官位上没当两年,便有人在朝中弹劾他,“狄青为枢密史,自恃有功,骄蹇不恭”。都在说他仗着自己的功绩,目中无人也藐视了皇帝的权威。但是狄青也自觉无辜,去询问为官的朋友,人家也只是淡淡说一句:“无他,朝廷疑而。”不是因为你做错了什么,而是因为朝廷内有人盯上你了,所以狄青的死简直就是一场政治谋杀。
而文章中的另一位主人公,欧阳修在此次政治谋杀中也担任了重要的角色。从实际上来看,狄青的死亡其实只是一个文官群体不断运作的结果,而作为文官群体中的一员,欧阳修占比作用很大。
欧阳修上书的《上仁宗乞罢狄青枢密之任》,《上仁宗论水灾》第一状和《上仁宗论水灾》第二状中都严重批评过狄青,并且这三篇文章都极富有煽动性和说服力,都强烈要求罢免狄青枢密使之位。
单说一个煽动性和说服力,可能大家并没有一定的参考,还记得《清平乐》中可爱的徽柔公主曾经被文官集团弹劾,连皇帝爹爹都承担不了吗?那就是狄青的处境,宋仁宗最后没有扛住以欧阳修为首的臣子们的弹劾,将狄青贬官发配前往陈州,而作为一个有傲气雄性的男子,狄青建立过这么多功绩,怎么忍得下这般屈辱?仅50岁的他,最后在远离京城的陈州抑郁而亡。
其实一代名将冤死陈州是北宋年间重文轻武风气和专制主义制度运作的必然后果,而欧阳修作为文人的代表,只是起了一个推动作用,可能他也是无心伤害狄青的。
在欧阳修的三次上书中都没有说要直接狄青的性命,而欧阳修所主张的将他贬去远离京城地方,我觉得也是对狄青的一种变相保护而已,只是狄青此人有些心高气傲,受不了这般侮辱,最后才英年早逝。
历史中的所有巧合构成了悲剧
早年间狄青平步青云扶摇而上,大部分原因都是因为皇帝的宠幸以及边关战争频繁所带来的契机。当他回到京城,便和文官之间产生了利益上的冲突,在朝堂之间,谁都无心害谁失去性命,只是想要争斗利益罢了。
他们之间的巧合是皇帝都不够重视狄青身为一代名将的傲气,以及文官集团对武将拿到权力的惶恐。这三个重心不断争斗,最后力量最弱,根基最浅薄的狄青便成了最大的失败者。也就是这些种种巧合,构成了一代名将抑郁而亡的悲剧。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也有种种的巧合,处理不当也会构成糟糕的结果。这不是说谁要陷害谁,这真的可能是一个悲伤的巧合,就好比欧阳修,他也并不是真的想要去陷害狄青,只是身处那个位置有许多的不得已。
而我们也不用太过沉浸于那段历史之中,我只希望所有的人再遇到这些巧合和争斗时,不要太过在意身外之物,保全自己才是最为重要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