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当代的人际交往,常常是互相递交一张各自的名片,名片上有自己的姓名、头衔、联系电话等,方便日后互相联系。其实,名片这东西早在唐朝就已经流行了,不过,那时不叫名片,而是叫做“投刺”,又称作“名刺”、“门状”等等。
更早一些的汉朝还没有纸张的时候,通常是把自己的名字书写在竹木简上。到了唐朝,就直接书写在了纸上,一般都是自己制作,把自己的名字和头衔书写在上面,有的还会把自己的作品随同附上。
不过,在唐朝时并非像我们今天这样,见到陌生人就发一张投刺,而是通常在求见比自己地位高一些的人的时候,才会递上投刺。而主人在府里看到传递进来的投刺后,根据投刺上的内容才决定是否见投刺者。
投刺作为唐朝人互相交往的重要手段之一,也产生了不少轶事,下面简述一个小故事。
牛僧儒(779-847年),他在唐朝中后期曾经担任过宰相,是著名的“牛李党争”中的牛党领袖。早年他还未成名时,想见一下当时的文坛领袖韩愈和皇甫湜(shí),借以提高自己的名气。
其实,韩愈(768-824年)也仅仅比牛僧儒大11岁而已,皇甫湜(777-835年,唐代散文家,师从韩愈)也仅比牛僧儒大两岁而已。可是,当时的牛僧儒还没什么名气,所以他求见韩愈和皇甫湜时就需要先投刺。
投刺时,牛僧儒随同附上了自己的作品,其中有一篇文章是《说乐》。韩愈看完投刺后接见了牛僧儒,并向他提出一个问题:“且道‘拍板’为什么?”牛僧儒当即回答说是“乐句”。
拍板是唐宋时期的一种打击乐器,韩愈问的这个问题,说明拍板在这篇文章中不是乐器的意思,而牛僧儒回答“乐句”,就是乐曲的节拍的意思。韩愈和皇甫湜听后,大加赞赏牛僧儒的回答,并开始认可他。
牛僧儒把握住这次成功求见韩愈的机会,他回家后,赶紧在自己的门板上写上“韩愈、皇甫湜同访,翌日送关”。所谓“送关”,就是呈送给老师的文书,也就是说牛僧儒要拜韩愈、皇甫湜为老师。
当时人们对韩愈、皇甫湜的弟子,还是极为重视的,一时间,人们看到牛僧儒门上的这几个字,以为韩愈、皇甫湜非常看重牛僧儒,他们也纷纷向牛僧儒投刺。牛僧儒随之名声四起。
唐朝的投刺不仅在官场的士大夫们之间盛行,甚至在僧人之间及僧俗之间的交往中,也是非常普遍的。投刺到后来的五代十国之后,虽然还有,但已经开始衰落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