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一轮的操作中,大唐中央政府以全胜收场:试图世袭的李惟岳,也被皇帝整死了。感兴趣的读者和知秀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在李惟岳危急时刻,李惟岳手下有三个重要小弟先后背叛了他,所以皇帝可以名正言顺地玩起了推恩令。
成德军区被切割成了四份;一份赠予幽州节度使朱滔。另外三份,赠予关键时候给李惟岳背后捅刀子的三个小弟。
一看皇帝这样玩,大家都会本能地反对。因为大家帮着皇帝收拾李惟岳,绝不是为了让中央政令可以统一,而是想谋求自己的利益。
现在皇帝整死了李惟岳,竟然想趁势打铁玩推恩令,直接把成德军区分成了三份,这还了得?
王武俊背叛李惟岳时,是计划全盘接管成德军区,却只得到成德军区的部分地盘,王武俊当时也不干了。
皇帝这种操作没有任何错误,因为他的目标是不断推进削藩计划,如果削了李惟岳,却又被王武俊全盘接管成德军区,这又有什么意思呢?
幽州节度使朱滔计划得到成德军区的三个州,皇帝却只给他两个。朱滔当时也不干了。
皇帝这样玩自然也没有任何错误,因为皇帝的目标是推进削藩计划,如果削了成德的藩,就让幽州变得越来越强大了,那不是前门驱狼,后门入虎吗?
基于皇帝的角度,中央政府在实力上拥有压倒性的优势,而且随便扔块肉骨头,藩镇大佬们就争得你死我活,只要皇帝继续一鼓作气削藩,肯定就会很快解决关东的藩镇问题。
所以,皇帝一看自己玩个推恩令,就遭到他们的反抗,当时就火了。总而言之,你们不服,老子非把你们打服了!
二月,戊午,李惟岳所署定州刺史杨政义降。时河北略定,惟魏州未下;河南诸军攻李纳于濮州,纳势日蹙,朝廷谓天下不日可平。
但是战争进入此时,其实进了一个拐点上。因为皇帝削藩进行的如此顺风顺水,这样发展下去,藩镇大佬的前途在什么地方?所以,关东各大藩镇,很快就又达成了共识。
既然关东各大藩镇达成了共识,中央军在关东地区,就很难打开局面了。
在这种背景下,幽州节度使朱滔不再和皇帝合作了,相反还想用武力强行夺取皇帝曾许给自己的地盘。
看到朱滔这样做,幽州军区马上分为两大派。
鸽派的态度很简单,我们继续站在皇帝身后,就算皇帝削藩成功了,我们也是削藩的功臣,皇帝肯定会给我们上好的狗粮;而我们现在站在皇帝对立面,实在太危险了,因为自从安禄山、史思明造反开始,我们幽州跟着安禄山、史思明与中央政府对抗的人,还有多少活着的?我们不能再这样玩下去了!
乃曰:“幽州之人,自安、史之反,从而南者无一人得还,今其遗人痛入骨髓。况太尉、司徒皆受国宠荣,将士亦各蒙官勋,诚且愿保目前,不敢复有侥冀。”
鹰派的态度则是,继续站在皇帝身后削藩,那就相当于于帮着皇帝挖坑,然后等着皇帝再把我们踢进坑里活埋。因为这样削藩、削来削去,最后肯定削到我们头上。总而言之,我们幽州的大好男儿,怎么可以接受奸臣、太监随意揉捏呢?
最后的结果呢?就是朱滔为代表的鹰派,对鸽派进行了两次大清洗,第一次砍了十多个鸽派首领,第二次直接砍了二百多个鸽派首脑。经过这种清洗后,幽州的认识统一了,于是幽州再度成为对抗中央政府的急先锋。
滔默然而罢,乃诛大将数十人,厚抚循其士卒。
众然后定。滔即引军还深州,密令诸将访察唱率为乱者,得二百余人,悉斩之,余众股悚;乃复引军而南,众莫敢前却。
幽州突然反水,让中央政府在关东地区的优势马上削弱了。
弄死李惟岳后,王王武俊一个人就想把成德全部接管,而皇帝却把成德军区切成了三份。
在这种背景下,皇帝调动王武俊时,王俊武当时也拒绝了。
看到王武俊这样玩,也有人劝王俊武。总而言之,你跟着皇帝混,前途肯定是一片光明的;何苦跟皇帝对着干呢?
但是,作一个乱世的豪强人物,通常都信奉富贵险中求。所以看着前面的人,一个接一个的被皇帝砍翻在地,依然有人前仆后继与皇帝对着干。事实上,正是因为有着太多这种不怕死的人物,所以皇帝虽然高高在上,却也无法一嗓子喊到底。
总的来说,只要有巨大的利益摆在面前,不怕死的人多的是!
这种人物失败了,成了反面人物,人们说到他们这样玩命向前冲时,自然会说,被眼前的利益遮住双眼,足以让人模糊一切风险困难。
如果他们胜利了,成了正面人物,人们说到他们这样玩命向前冲时,自然会说,他们肯定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这样做的。一切是显然的,如果为了个人的利益,他们会看着前面的人,一批接一批的被皇帝砍倒、灭门、灭族,依然前仆后继的与皇帝作对吗?
事实上,一个人能成为乱世中的豪强人物,都有赌徒的气质,甚至有着亡命徒的气质。这一切,与所谓的好人、坏人无关。
如果没有这种气质,看到皇帝削藩,就算手握大权,也会开口闭口,曾与皇帝作对的人,都没有好下场,我何必步他们的后尘呢?
王武俊这个人,总的来说,也算一个成功人士。因为王武俊通过这次狂赌,终于成为河朔三镇之一(成德镇)的领衔人物之一;67岁死,获谥忠烈。
当然了,正是因为有王武俊这样的成功人士,才更激励人们前仆后继的与皇帝对着干。
因为德宗第一轮削藩进行的比较顺利,所以关东各大强藩很快意识到,如果不能实现团结,就会被皇帝都削平的。所以,幽州朱滔、成德王武俊、淄青李纳、魏博田悦达成共识了。
他们达成共识,中央政府在关东地区的军事行动,就难以推进了。这四位大哥在这种背景下,那是意气风发。于是田悦、王武俊提议,要让朱滔称帝,彻底要扔掉大唐旗帜,推翻大唐帝国,共建新帝国。
朱滔知道,这只是他们的客套话,关键是,即使这是他们的真心话,自己敢答应这种事,以后也是个麻烦事。
所以朱滔就说,我们兄弟几个人,谁跟谁啊?让我坐在上面,让你们在下面向我磕头,我可真心承受不起。不如,这样吧,我们还高举大唐旗帜,只是逼着大唐的昏君,正式承认我们几大军区的独立自治、并且承认我们几大军区的世袭权利,不是更好吗?
说得再直白点,现在我们不要称节度使了,我们都称王好了。如果皇帝承认我们称王的事实,我们军区的独立自治权力就合法化了,我们军区世袭的权利也合法化了。
这样一折腾,幽州节度使朱滔称为冀王、成德节度使王武俊称赵王、魏博节度使田悦称魏王、淄清节度使李纳称齐王了。这就是传说中的四王并立。
唐德宗一看这种结果,多少有点傻眼了。因为这样继续削藩,藩镇力量好像变得更强大了。这就好像,一个补锅匠在补锅时,锅上本来只有一个小窟窿,虽然用起来有些不方便,但是它依然不影响正常使用。现在倒好,这个窟窿越补越大,今天的晚饭,都不知道拿什么做了。
但是事情进行到此时,皇帝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往下走了。
进入漫无边际的战争状态之后,四大强藩也感觉资金日益不足,于是又联络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一块造反。为了让李希烈积极参与他们的事业,就都派使者劝李希烈称帝。
时朱滔等与官军相拒累月,官军有度支馈粮,诸道益兵,而滔与王武俊孤军深入,专仰给于田悦,客主日益困弊。闻李希烈军势甚盛,颇怨望,乃相与谋遣使诣许州,劝希烈称帝,希烈由是自称天下都元帅。
幽州、成德、魏博、淄青四大军区的节度使,都自立为王了;现在淮西军区的节度使,也有可能被拉下水了。
这样一折腾,问题就更复杂了。
现在的问题是,应该怎么解决淮西军区的问题?有人提议,派一个德高望重的大哥级人物,代表中央政府劝说淮西军区千万不要越雷池一步。
总而言之,皇帝是非常欣赏你的,如果你现在站在皇帝一边,等到叛乱平定了,荣华富贵不要担心;如果你站在叛乱者一边,后果是什么,你看看安禄山、史思明的下场就可以了。总而言之,向左走是天堂,向右走是地狱,希望你千万不要选错了地方!
从理论上讲,皇帝的这种劝说可不是吓唬他,因为李希烈一心站在叛乱者一边,最后就是领着全家一块死了。
大唐帝国解决淮西问题的方案确定后,就需要找一个合适的人去劝说淮西节度使了!
谁是比较合适的人选呢?那个人就提议说,颜真卿最合适了。
当年安禄山叛乱时,颜真卿坚定地站在皇帝一边,现在身居高位受到世人的景仰,让他现身说法的给淮西节度使作工作,淮西节度使应该会迷途知返的。
可谁能料到,这种做法直接导致了颜真卿的死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