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三国志》中评价荀彧:“吾之子房也。侍中守尚书令彧,积德累行,少长无悔,遭世纷扰,怀忠念治。臣自始举义兵,周游征伐,与彧戮力同心,左右王略,发言授策,无施不效。彧之功业,臣由以济,用披浮云,显光日月。陛下幸许,彧左右机近,忠恪祗顺,如履薄冰,研精极锐,以抚庶事。天下之定,彧之功也。宜享高爵,以彰元勋。”
曹操对荀彧的这番评价,可谓是相当高了!感兴趣的读者和知秀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每逢乱世,豪杰涌现,人才辈出。三国时期亦是如此,猛将如云、谋臣如雨,最负盛名者莫过于曹操、刘备、孙权三人。但乱世中逐鹿中原又怎得只靠一人之力,三大势力的角逐更是其麾下众多猛将能臣的比拼。
三国中能臣虽多,但能够被誉为有王佐之才的却是不多,大名鼎鼎的荀彧和周瑜便都是其中之一。而荀彧不仅被东汉末年名士何颙称为“王佐才也!”,亦是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也!”
荀彧:“吾之子房”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当时的荀氏家族是当地有名的名门望族,荀子更是荀彧的祖先。
荀彧的祖父荀淑学识渊博,在东汉人气极高,荀彧的父亲和叔父都曾在汉朝为官,叔父荀爽更是曾位列三公。荀彧无论是在学识还是品行方面,都有着祖父的影子。
荀彧早年便在当地极富盛名,曾因举孝廉在朝廷为官。后董卓祸乱,他被迫弃官回家,为了躲避战乱而到了冀州,并成为了袁绍手下的一名谋士,袁绍亦是将荀彧为座上宾。
但荀彧早早就已经看出了袁绍成不了事,于是在袁绍如日中天之时就毅然决然的离开了袁绍,并投奔了刚刚起步的曹操。这时的曹操还不过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荀彧的到来无疑是让曹操十分欢喜,曹操称荀彧为“吾之子房”便是出自此时。
事实证明,曹操的这句高度评价确实没有一点虚,因为荀彧确实为曹操立下了不可替代的功劳。
首先,曹魏的基本战略都是出自于荀彧,曹操在政治、军事上的许多作为可以说都是根据荀彧所制定好的道路在前进的。
其次,荀彧为曹魏一手打造了一个优秀的谋士集团。荀彧识人极准,他亲自为曹操推荐了众多贤才,诸如钟繇、荀攸、程昱、陈群、戏志才、郭嘉等人。
再者,荀彧在战术上也做了很大的贡献。吕布突袭兖州时,荀彧和程昱一起保住了鄄城、范县、东阿三县,为曹操反攻兖州奠定了基础;官渡之战时,在曹操和袁绍决战最艰难的时候,也是因荀彧的劝阻,曹操才没有撤回许都,才有了后来的胜利……
种种可见,在曹操平定北方的过程中,荀彧的功劳可以说是相当大的。若是说曹魏帝国崛起,除了曹操本身的能力以外,荀彧至少能占到剩下功劳的一半。
无论是在官渡之战时提出四胜论,还是平定兖州时正确指导,又或是袁绍初败,曹军度过黄河乘胜追击,荀彧都为曹操称雄天下而奠定了最根本的基础。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大功臣,却最终被曹操疏远,甚至导致了他最后的死亡。这其中又有着什么样的缘由呢?
阻止曹操称魏公,二人反目的来源
荀彧与曹操的反目应当是来源于荀彧曾经对曹操说出的这句话。
建安十七年时,董昭等大臣曾密谋要上书汉献帝——为曹操加封国公并进九锡礼。但此举却被荀彧以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这十个字所制止了。
彼时的荀彧为了制止曹操受九锡之礼,劝告曹操:若是一旦其受九锡,原本忠于汉室的大臣也必然会站出来反对。这句话可谓是直指曹操的要害,点出了曹操心中害怕的事情,也成了曹操和荀彧之间不可弥合的矛盾来源。
事实上,荀彧对于曹操并非是一味的“死忠”。他并不是曹操的私臣,他更像是汉室的臣子。他帮助曹操壮大势力,其根源是在于曹操是汉朝的丞相,在本质上是在帮助汉室。
因此,当曹操做的是对大汉朝有利的事,荀彧便屡出其计,一旦曹操做出了对大汉朝不利的事,荀彧自然就出面反对。
可见荀彧与曹操之间的关系其实是很微妙的。荀彧尽心辅佐曹操的目的是匡扶汉室,于是当曹操的真实面目彻底暴露时,荀彧也认识到了,自己无力阻止曹操将汉室倾颓,也无法再匡扶汉室了。
事实上,曹操对汉室的“取而代之”之心是随着曹魏实力的强大而增长的,这也正是荀彧所无法左右的。在曹操争夺天下的初期,荀彧为曹操屡出奇策、拉拢人才;但等到官渡之战后,曹操势力已经能够分一杯羹的时候,荀彧便鲜有主动献计,更多是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
从这里就已经不难看出了,曹操虽然重视荀彧,但是荀彧不愿意他取代汉室而尽力推辞的心思也是很明显了。
再从荀彧上表反对曹操称魏公的文字来看,这寥寥数语虽看似柔软,但其中带刀,足以揭露曹操道貌岸然的本质,曹操自然能够懂得荀彧的个中意思。
对于荀彧来说,他这么做无疑是将生死置之度外,因为是自己极力辅佐之人毁了他匡扶汉室的奋斗目标,而他也成了灭汉室的主要推手,可想而知他内心的痛苦。
不论如何,荀彧此时都已经成为了曹操称霸天下脚石,两人关系破裂已经成了必然之势。于是,曹操送给了荀彧一个空盒子,大致之意不过便是:盒内无食,想食自采(裁)。因此,荀彧自杀而亡的说法在后世中流传开来。
终走向衰落的曹魏集团
当然,曹操和荀彧两人的观念发生严重分歧不是一时之间的。自从曹操讨伐赤壁失败之后,曹操的主要目标就已经由统一天下变成了篡汉自立,而荀彧一开始为曹操所制定的策略却是基于延续大汉王朝的这个出发点的。
可见,荀彧的策略已然无法为曹操所用,再加上曹操已经有了一个成熟的谋士团,自然对于荀彧就没那么需要了。
其次,作为颍川士族的代表人物,荀彧的观点在颍川士族群体中是有着重大影响的。颍川士族群体作为曹操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整个曹魏集团的成败有着一定性的决定作用。因此出于集团的稳定,曹操也必然选择杀荀彧。
那么在荀彧心中,阻止曹操受九锡之礼到底是仅仅为了自己的私心,或者是有其他的打算呢?
事实上,荀彧的看法是极有远见的。在曹操称魏公后,曹魏内部的反对声音就越来越强烈,外部的抵抗也是如此。
曹操因担心内部的变故而无法长期在外征战,最终导致了他错过平定益州的机会,使得刘备做大,并吞并汉川。再加上夏侯败亡、东三郡的相继投降等等,使得魏国一度风雨飘摇,走向衰落的道路。
而曹操在经过了称魏公之举,便已经走上了日薄西山的道路,此后面临的便是众叛亲离、内部不稳,最终使曹魏政权崩溃。
而这一切荀彧在早年就已经有所预警了。他时常以高祖比喻曹操,但高祖并非没有称帝之心,可却能够以天下为重、察纳雅言,最终天下归心。不至不取正是荀彧希望曹操所能够做到的。然而,曹操的性格和野心注定了他不及高祖,以至于晚年的霸业中衰,葬送一切。
小结
荀彧作为三国时期不可多得的贤才和智士,他无疑有着过人的洞察力以及长远的眼光,这也是为何他能够成为曹操麾下的“王佐之才”。
但随着曹魏势力的膨胀,曹操已然有了自立之心,尽管荀彧深知汉室已不可复,但他依旧无法背弃象征正统的汉室。他是一个真正的君子,恢复汉室是他的初心,亦是衷心。所以尽管他有出将入相之才,但是却无法真正投身于曹操的大计之中。荀彧已经做到了无愧于曹操,无愧于汉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