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东逝水,江水流经的天府之国,曾经是三国时期的蜀国。那你知道天府之国美名是谁取得吗?就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
诸葛亮的计谋,在三国的故事里无人能比,他临死前都要摆下计策去算计司马懿。而在读三国的时候,很多人好奇的是他的锦囊,因为每一次他的锦囊都能给人带来帮助,那么,他究竟是怎么做到的?竟然如此机智,敌人的行动都可以猜测得到。
不过,诸葛亮虽然聪明,但蜀国却最先灭亡呢?这究竟是为何?
首先我们从大形势上来分析
当时的天下局势很清楚,蜀国的面积在整个三国里面是最小的。而且四川地区多山地,粮食的产量自然是不能与中原地区相比。
而打仗需要大量的人马,但当时的蜀国在人口方面还是有很大的缺陷的,人口并不多。再加上蜀汉统治集团内部的分化,这些短板对蜀国的灭亡必然是存在威胁的。
众所周知,入川的道路很艰险,就是我们常说的蜀道难。这是蜀国的劣势,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无疑是为蜀国提供了一道天然的屏障。
若有敌军来犯,蜀国军队轻轻松松就可以完成防守的工作。这得天独厚的屏障,也许就是诸葛亮死后蜀国能够继续存在那么多年的原因之一。
其次,我们再来说一下诸葛亮自身的原因吧
后世人对诸葛亮的评价很高,称赞他对蜀国鞠躬尽瘁。但诸葛亮其人凡事必然亲力亲为,这在某些方面看来是优点,但有时候带来的危害往往是想不到的。
诸葛亮总是不放心手下的人,没有给予足够的信任给他们,那么手下的人怎么可能成长起来呢?这就直接导致当诸葛亮需要用人之时找不到一个可以独当一面的人,他只得亲力亲为。
诸葛亮当初千叮咛万嘱咐,但马谡依旧是我行我素,没有听从丞相的命令,憾失街亭。这件事一定在诸葛亮的心中留下了阴影,也导致了他后来对人的不敢信任。
最后一点,我们把时间向前推移一些
刘备驾崩,白帝城托孤,留给诸葛亮的其实就是一个烂摊子。此时的蜀国讨伐东吴损伤惨重,整个蜀国都处于一种疲惫的状态。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也有提到:“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但即使益州疲弊,诸葛亮仍是要进行北伐,因为这是刘备给他的嘱托,是刘备完成兴复汉室的夙愿。
诸葛亮感激刘备的知遇之恩,自然是要尽全力去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以报答刘备的恩情。但他太过心急了,连年的战争,蜀国根本是吃不消的。
战争需要大量的军队和粮草,这些当然都是来自于蜀国百姓。男人们作为主要劳动力很多都去了战场,剩下女子在家生产力肯定是会下降的。比如二战时期的英国,男人们都上阵杀敌保卫家园,就只剩下女子们承担生活中的生产活动。当时的蜀国也许就是这样。
诸葛亮死后,蜀国停止了连年的征战,而是选择了休养生息。刘禅任用贤能,并且防止小人掌权,把蜀国治理的很好,我想这也一定离不开诸葛亮对他的教导。不过,后来魏国名将邓艾率兵奇出阴平攻灭蜀汉,刘禅选择了投降,使百姓免于战火伤害。
如果刘禅选择反抗,那蜀国必然还有力量,但他选择了还人民和平安定,宁愿自己到洛阳受辱,还得了乐不思蜀的名号。他在洛阳度过了他的余生,六十四岁时离开了人世。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