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古代咸鱼的读者,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引言
俗话说:“菜无盐无味,田无肥不谷”。食盐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民生物资与财源。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盐井的发明地,早在《蜀王本纪》中就有记载:“宣帝地节中始穿盐井数十所”。由此可见,食盐在一个国家中的重要性。
如今我们只需花几块钱就可以买一包食盐,但是在古代盐对很多百姓来说是奢侈品。古时的盐和现在的石油一样都是高价值物品,官盐的买卖必须由朝廷严格把控。一旦发现有贩私盐者当即捉拿,情节严重还可能被诛九族。有人对此提出疑问,在古代食盐既然这么昂贵,那普通人腌制咸鱼怎么办?总不能花费重金购买食盐,再将鱼加工低价卖出吧。
▲官盐票
01
其实在清朝以前我国是禁止普通百姓用食盐腌制食物的。所以古代腌制品不为寻常百姓家所有,尤其是咸鱼,可不是一般人家能够吃得起的。即便是有钱人家对食盐也非常爱惜,不敢浪费。因此在那时如果有人能拿出盐巴来招待客人,那说明这家人不仅热情好客,还十分土豪了。
可是盐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这给沿海地区渔民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因为渔民靠打鱼为生,而古时交通不像现在这么便利,物流货运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渔民要想把鱼长期保存除了腌制,就只有买私盐这一条道路。唐朝的黄巢起义就是由盐商发起的,黄巢本来是一名私盐贩子,他通过贿赂当地官员走私食盐谋求财路。但由于政府官员的腐败和苛政,最终导致了这场起义的爆发。
▲黄巢起义画像
02
历朝历代,政府对盐的把控上出台了许多政策,可都是治标不治本。直到后来清朝时期,统治者才想出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将腌制咸鱼用的盐和食盐分开。由于我国从古时起采用的制盐方法就是海水煮盐,煮出来的盐经过加工处理成细盐,颜色偏白。而腌制所用的盐巴被称为渔盐,没有经过加工,提纯度很低颜色偏红。这种盐不能直接食用,且价格比食盐低很多。
这种渔盐虽然不能做菜,但管控程度比食盐还高。为防止私自提炼渔盐贩卖,官府会根据当地渔民上报的打鱼数量定量发售,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帮助了渔民改善生活条件。
▲制作渔盐场景
可时间一长,某些渔民就不满足现状了。他们为了得到更多渔盐就谎报打鱼数量,以此来大量囤积渔盐再转手卖出牟取暴利。为防止黄巢类事件再度爆发,清政府又想出了一条对策,就是让官员派人监管打鱼数量并如实上报,之后再下发渔盐。
03
这种办法对当地囤积私盐的盐贩子造成了很大的打击,但有些官员在监管中也发现了私盐的暴利,最终还是禁不起利益的诱惑,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许现在的读者朋友们不大了解,在当时官盐垄断之后,承担官盐售卖的盐商一职可谓肥差,当时有名的扬商便是靠垄断官盐,富得流油。而乾隆时期的国库税收,也有一半是来自盐税。所以,如此一本万利的买卖,也难怪老百姓就算冒着砍头的风险,也要贩卖私盐了。
▲清朝盐商剧照
俗话说得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几千年来政府对为把控食盐贩卖真是想尽了办法,但结果总是惊人的相似,那就是官盐总被私盐代替。这不仅是一个朝代制度的弊端,更是文明滞后的表现。从晚清食盐的减价就可看出,工业进步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现如今,人们非但不用担心因为吃不到盐而没有力气,反而要控制食盐的摄入量。世界卫生组织规定为保证健康,规定成年人每日摄入食盐应不超过5克,我国为了考虑国人的饮食习惯,特地加了1克。可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人每日摄入食盐量远超健康标准,正如白居易在《醉酒行》一诗中说:“未尽一壶酒,已成三独醉。勿嫌饮太少,且喜极易致。”凡事都应把握适度原则,不要过于贪婪。
▲食盐照片
结语
盐业在历史上,一直与国家的经济大权挂钩,所以政府百般管束私盐也是无可奈何。只能庆幸我们生在这个时代,没有因为吃不到盐而发愁。
参考资料:
《蜀王本纪》
《醉酒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