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古人的衣食住行的读者,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十年前的2009年,曾经有过一部小众的电影:《我的唐朝兄弟》。讲的是盛唐时期土匪、村民和官兵之间的冲突:土匪起初打算抢劫村里,官兵来后打算杀良冒功,于是村民和土匪一起抵抗官兵——这部电影被视为充满黑色幽默的一部电影,同时,也是一部从小人物视角来看待唐代社会的电影。在电影中,还对李白这类诗人进行了一番讽刺。
在当下,很多历史类畅销读物都千篇一律从皇帝、权臣的视角来看待古代社会,从平民视角看待社会的作品少之又少,以至于很多人对古人的生活条件有所误判,认为人人在古代都可以三妻四妾、有下人伺候。
那么,古代平民生活条件到底有多苦?个人感觉,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待:
衣食住行
衣方面。在古代,丝绸做成的衣服是供达官显贵所穿的,平民百姓只能穿粗布做的衣服。乡下农民在耕作的时候,大多穿打了许多补丁的短褐。
食方面。在当代,很多偏远农村依旧有女人不能上桌吃饭的传统。这其实是古代粮食稀缺,妇女和孩子只能少吃饭,将有限的粮食供男人吃的一种习惯残留。而古代老百姓一年四季所食用的,大多数是粗鄙的食物。至于精米、白面,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
住方面。棚户区改造距今不过十余年历史。在古代,大多数百姓连棚户区都住不上,只能住在茅草屋里面。更有甚者,很多人连茅草屋都住不上,这就需要充当地主的长工。
出行方面。古代的交通不比当下便利,古人出行只能依靠步行。而由于古代没有普及普通话,很多人可能离开本村不远,就陷入语言不通的尴尬。
医疗方面
在当下,随着医保制度的完善加之医疗行业不断深入发展,国人的健康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保障。
但是在古代,穷人没有多少财富积蓄可言。请医生很可能会导致倾家荡产。而即便请得起医生,也未必买得起药品。因此大多数穷人在生病后,不考虑找医生,而是考虑去拜菩萨。了解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汉末黄巾起义、宋明的白莲教起义,都是乡下神汉通过免费治病模式,集结了力量,而后有了对抗朝廷的资本。
徭役方面
汉代诗歌中有《十五从军征》,讲的是一个十五岁汉朝少年被征发当兵后,八十多岁才得以回家。
三国时代蜀汉多次北伐曹魏。蜀汉国小民少,但是又需要支持不断的战争,这就导致蜀汉的男丁都去当兵,妇女负责农业生产并缴纳农业赋税——在没有杂交水稻和化肥的古代,粮食亩产不能和现代相提并论,由此可想而知,蜀汉百姓可以用赤贫来形容。
事实上类似蜀汉这样的沉重徭役负担,是古代社会的主流现象。
/b/5df2ed461bd79.png"/>
因此,不论是《旧唐书》,还是《宋史》、《明史》,如果仔细做个统计,会发现局部的农民起义,会从任何一个王朝建立初期就存在,而后零星不断,延续到王朝覆灭。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往往是农业生产遭到灾祸,而赋税依旧。老百姓负担不起,只好起来造反。
教育方面
在当下,十二年教育已经处于普及阶段。而古代,能上得起私塾的家庭,往往是有一定家底的农民。真正贫无立锥之地的穷人,终身目不识丁。甚至直到上世纪90年代,我国社会依旧有代写书信这个行业。这个行业,其实就是古代绝大多数人不识字更不会写字的一种折射。请选中你要保存的内容,粘贴到此文本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