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儒家经典著作,由战国中期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所著,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也是四书中篇幅最长,部头最终的一本,直到清末时期都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共七篇,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其学说处罚点为性善论,护长德治。
《尽心上》共四十六章,讲述了儒家思想,激励人奋发向上有所作为。二十五章讲好人坏人之分,无非看他追求义还是追求利。二十六章主张追求中道是对的,但不能拘执于一点。
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二十五至二十八节
【原文】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1也。”
孟子曰:“杨子取为我2,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3利天下,为之。子莫4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孟子曰:“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
孟子曰:“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5。”
【译文】
孟子说:“鸡一叫就起床,孜孜不倦行善的人,是舜一类人物;鸡一叫就起床,孜孜不倦求利的人,是跖一类的人。要想知道舜和跖的区别何在,不用到别处去找,它就在‘利’和‘善’的中间。”
孟子说:“杨子采取‘为自己’的主张,拔一根汗毛而有利于天下,都不肯干。墨子主张兼爱,从摸秃头顶开始,一直摸到脚后跟,〔弄得全身上下没有一根毛,〕只要对天下有利,一切都干。子莫就主张中道。主张中道其实差不多对了。但是主张中道如果不知权变,便是拘执于一点。为什么厌恶拘执于一点呢?因为它有损于仁义之道,只是举其一点不及其余了。”
孟子说:“肚子饿的人什么食物都觉得好吃,干渴的人任何饮料都觉得甘甜。这样是不能品尝到饮料食品的正常滋味的,因为饥渴损害了他的味觉。难道只有口舌肚腹有饥渴的损害吗?人心也有这种损害。如果人们能够〔经常培养心志,〕不使人心遭受口舌肚腹那样的饥渴,那比不上别人优秀的忧虑就会没有了。”
孟子说:“柳下惠不因为有大官做便改变他的操守。”
【注释】
(1)利与善之间:利和善的中间;这是比喻的说法,在利和善的中间地带,即面临着对利和善的抉择。《孟子译注》说:“间,音谏(jian)。《论语·先进篇》云:‘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朱熹《集注》以‘异’字解之;异,不同也。”按,朱说不妥。“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和“利与善之间”两“间”字所处的语法位置完全不同,不能以此例彼。《孟子》成书年代的语言中,“N+N+之间”是个常见结构,不烦枚举。“利”“善”因为都是抽象名词,所以用了个连词“与”来连接。类似的如:“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子罕》)详见杨逢彬《孟子新注新译》。
(2)杨子取为我:杨子,杨朱;取,采取(……的主张)。
(3)摩顶放踵:赵岐《注》:“摩秃其顶,下至于踵。”放,音fǎng,同《梁惠王下》“放于琅邪”的“放”。
(4)子莫:有学者认为是《说苑·修文》的颛孙子莫。
(5)介:耿介,有操守,不趋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