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朱祁镇和于谦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知秀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夺门之变后,朱祁镇重新上位,于谦为什么被杀?
明代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一统中原,驱逐俘虏,内惩奸人,强力打击的外敌入侵。他的任期长达31年,创立了“洪武之治”的繁荣局面,不可不说是一位伟大的皇帝。 但是不管是普通百姓还是皇帝伟人也都将面临生死。 1398年,洪武帝驾崩,明帝继承的指挥棒正式移交给建文帝。 明太祖驾崩时在南京东南五百里杭州府,一个婴儿降生于世。然而就是这个婴儿却在数年后救了明代,并担起了“重建明代”的重任,成为了永垂青史的一代忠臣。 而这个婴儿就是于谦。
▲于谦剧照
1449年,51岁的于谦担任了兵部侍郎一职。 这一年,明代面临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危难。 英宗听了太监王震的话,催促他去征服蒙古部落瓦拉。 结果发生了一场“土木堡事变”,导致于谦率领的大军差点无一生还。 此外,明英宗皇帝成为了明代甚至整个历史长河中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曾遭遇俘虏的皇帝。
于谦的功勋
不仅如此,瓦拉在俘虏明英宗皇帝的同时,仍继续攻打明城,试图逼近北京城。 当时,军部的尚书邝埜战死,于是担任兵部侍郎的于谦成为了兵部的骨干与核心。
土木危机不仅摧毁了明代的开国功勋,还歼灭了明代的50万精锐部队,只剩下10万名士兵,其中大部分都是老弱病残。面对十万余人的强敌,明代上下人人几乎不可能自保。
强敌的势不可挡,一时间使朝廷陷入恐慌,不少大臣开始转移财产,准备逃跑。为免“靖康之耻”,徐汇为首的官员提议迁都南京。于谦等人坚决反对,反对敌人。然而还是最终孙太后和郕王(明英宗朱启真唯一的弟弟朱祁钰)及时出手相助才避免了危急关头迁都。
在此之后,于谦被任命为兵部尚书,领导全军全权打击敌人。于谦率军迎战瓦拉时,命令大军关闭城门,除非他赢了,否则不开门。于谦一方面下令调动南方的备用军和抗日军。等待援军到来,则转变先前战略,不守则攻,以守城门改为主动出击。在刘谦的指导下,朝廷赢得了“保卫北京城”这一战役,最终拯救了明代政权。
在此期间,明代皇帝明英宗已经被敌军俘虏了,世人皆知家不可一日无主,国不可一日无王,在于谦的建议下,他支持郕王朱祁钰为新皇帝(明代宗),这一决议也得到了明英宗之母孙太后的同意。瓦拉被击败后,被俘虏的明英宗将被带回明代。然而于谦认为皇位已定,朱祁钰的皇帝之位已经不可更改。朱祁镇归来后即为太上皇。
▲于谦剧照
朱祁镇与朱祁钰原本是亲兄弟,但为了皇位二人互相竞争、反目成仇,朱祁镇被弟弟囚禁在南宫七年。七年后,朱祁钰也就是景泰帝病重,然而却膝下无儿无女,无法继大明代皇位。许有真、石亨等一批投机大臣趁机发动“夺门之变”,把囚禁在南宫的朱祁镇救了出去。朱祁镇被俘一年,被关押七年, 时隔8年后再次夺回王位,再次将明代宗朱祁钰贬为郕王。那么请试想一下,面对这样的局面,于谦该如何处理呢?。
对于明英宗来说,于谦最初是一个正直的官员,然后也是保卫明代的英雄,最后是他的兄弟朱祁钰的拥护者。 没有这最后的一条,于谦会被重用,但对于支持他他人称帝的人,明英宗终究没有留, 他虽有犹豫,最后还是决定处死于谦。
于谦临死前,有人提议于谦保护他。 于谦笑道:“恒等着他的耳朵,护着有什么好处?” 这或许是一种英雄气概。 你的辩护有何用呢? 于谦心平气和地从容的面对死亡,明英宗派人抄袭于谦家产的时候,看到于谦当了七年朝臣,在朝廷中甚至是只手遮天,但他的家里只有景泰帝赐给他的蟒袍和刀剑。明英宗发现他堂堂朝官家中却家徒四壁,没有任何财产积累。 孙太后听到于谦被处死的消息后,泪流满面,仰头叹息甚至绝食三天,嘴里一直反复念叨着“后悔”两个字。
不到两年的时间,石亨、曹继祥等一批贪婪成性的官员被定罪,发现他们贪污财物无数。 吴谨公子道:“要是于谦在怎么会发生这种事?”
夺门之变经过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六日,“夺门之变”爆发,石亨、曹继祥、徐有贞三人勾结,密谋明英宗重新上位。午夜计划结束后,明英宗第二天早上就坐在了龙椅上接受了文武百官的迎接和朝拜。
整个夺门政变的过程如此成功,没有像样的抵抗。 侍卫们封锁了宫殿的入口,但朱祁镇一暴露身份对方就放弃了抵抗(这也说明朱祁镇本人得到了相当大的支持)。即便是在于谦第一次得到消息的时候,他也没有时间组织一场平叛。
当晚军部尚书于谦和官王文尚书被捕,被判处死刑。在执行死刑之前,明英宗其实尚在犹豫。他说:“于谦其实真是好人,可是他拥护的人确实我弟弟。”政变策划人徐有贞说,“不杀于谦,这件事的成功就不得名而知了。”就因问着一番对白,八年来一代名官于谦的命运就这样被确定了。
▲明代宗剧照
八年前他不惧危险,助代宗即位,稳守北京,维护明代。然而在短短八年后,就沦为囚犯并别判处死刑最终连命都没保住。最终,可谓是天大的冤屈。可那个时候他的命运只有死亡,因为就算不死,也不会好多少。试想一下,他在维护了大明代的通知后却拥护他人为王,对于任何朝代的君王来说这都是不可容忍的。并且明代宗病重时,身旁仍无子嗣,可谓是后继无人。在京城,甚至有传言说王文官打算推举襄王儿子接替明代统治。
先不讨论这个问题是对是错,无论是感情还是理由上来看。朝廷大臣们都不会接受。对大家来说,代宗皇帝只是一个临时的皇位工作人员,也就是个工具人,明英宗皇帝才是一个正统宗派继承人。现在明英宗回来了,你应该主动让出皇位而不是鸠占鹊巢。然而,代宗皇帝不但不肯让步,还打算建立起他自己的大明帝国。在此之后影踪打算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成为日后的王位继承人。然而这个继承人根本不适合王位继承规则。可不幸的是朱见济却命运般的夭折了,此时明代宗又考虑让藩王的儿子成为继承人。重要的是要了解此时明代宗只有三十多岁。明英宗皇帝的儿子,明显宗朱见深也健在,还没有轮到藩王儿子进来继承皇位。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皇朝最有权势的大臣,于谦不仅没有停下,反而是传闻中的谋士,这当然不会被任何人接受。
▲夺门之变剧照
按照这个逻辑推算,无论谁负责,于谦必定是谋逆大臣,权势遍天下。对于刚刚摆脱王震专政的大臣们来说,他们不想看到这样的场景,而于谦的干练、果断、决绝公共事务讲究规则的性格更是让大臣们痛恨。于谦打破了皇室规则,将个人感情提升到制度和文化层面。所以这就为让明英宗不费吹灰之力就恢复了过来埋下了伏笔,于谦的死也没有引起太大的反感。杀于谦肯定是错误的,不杀于谦更是成问题。据史书记载,明英宗并不是一个昏君,其实他的性格非常好。否则,在杀戮决定的那一刻,他也不会说“于谦其实真的是一位有功劳骁勇善战的忠臣”,但这也与他的经历和谦卑性格有关。据说明英宗被俘虏后,被劫为人质用来成为攻打北京的王牌。于谦说:“政权根基才是最重要的,统治者野营为了江山社稷着想,生死又何妨”,并嘱咐守城将军守城勿忧明英宗的生死。这在当时的环境中不是问题,但就个人而言,明英宗他的心中始终还是有一个心结。回京后,英宗被软禁多年,身为兵部尚书却始终一言不发,根本没想过营救自己,所以说英宗最后回处死于谦其实一点也不意外。
于谦被处死的原因
明代宗废了朱见深太子,取而代之的是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于谦也没有发表什么反对意见。一件件事情的积累了,使得明英宗对于于谦的态度已经与他本身的善恶无关了。甚至可以说这时候的于谦为人越好,就越对他不利。其实每个人都是自私的,不属于你的东西好和坏东西又有什么意义呢?虽然于谦为人正直,是个忠臣,但提起底他所要拥护的人不是明英宗,那他就不是属于明英宗的人,那他的好坏对于英宗来说就是无意义的。而对于谦有个人不满的徐有贞很明白这个道理,他也说的很好:这个动作是无名杀于谦的。杀了于谦也是重新复位的一个的借口。复辟是一种不合理的权力转移。正因为这是不合理的,所以他们需要不合理的理由和不合理的责任人。那么最终这个负责人就只有于谦来担任了。许多人将于谦的死归咎于石亨、曹继祥和徐有贞的陷害。很明显,这是低估了当时的政治环境。于谦身为兵部尚书,可以轻而易举地调动和制伏大军。然而他并没有去制止夺门之变,因为他了解这个复辟看起来不合理,但实际上是对前一个不合理权力交接的错误纠正。并且他的自尊和信念也不允许他去实现这个错误纠正,但他不阻止别人去实现。这正是他高贵的名声的所在,因此在之后的历史中参与“夺门之变”的大臣们无一能归咎于私心。
▲夺门之变插画
诸如封藩王之子继任之类的谣言之所以会迅速发酵,也是需要特定的土壤来培育的。老谋深算的朝廷大臣们个个都是老谋深算的老油条,怎么可能不理解这背后的奥秘呢。,面对石亨、曹继祥、徐有贞的夺门之变密谋都只是顺势而为顺水推舟罢了。比如与徐有贞一起发动政变的杨善、王冀,一个早早毁了自己的家园,一个变卖家产的人顶着皇权的使命,把英宗皇帝带了回来了。另一个70岁的老人仍带着儿孙参与“夺门之变”。他们都年事已高,然而战功赫赫的他们为何在老年来还要参与政变淌这趟浑水呢?其实一直以来驱使他们的就是他们们从骨子里所重视的对皇权继承权的合法性,这个东西对他们来时是十分重要的,值得他们晚年冒死维护。他们看重的不是复辟后英宗的名气和带给他们的荣华富贵,而是他们所忠于的信仰那就是皇位的合法性。作为这个系统的破坏者,于谦就算有好处,也必须受到惩罚。
所以,于谦必须死。与其说于谦他是死在阴谋中的,不若说是一场阳谋。因为这个阴谋的始作俑者是专政的低级政治伦理。胜者王侯将相,败者则沦为阶下囚。后来宪宗皇帝对于谦的救济,就像是另一种纠错。所以于谦的所作所为,对皇上不利,反而对社稷有利。
▲夺门之变插画
总结
自古以来,英雄被杀的原因有两个。 而于谦属于第三种原因:本身清白无罪,只为政治而杀。于谦后来被明宪宗(明英宗之子)平反,但明英宗始终不敢承认于谦的清白。 “不要怕被碾压,你要在这个世界上保持清白。”说的就是于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