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鲁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知秀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鲁国的衰落,是理想主义的悲剧。
条件优越的鲁国
鲁国,几乎是西周时最重要的诸侯国。
鲁是以周公为始君的,也是唯一拥有“天子礼乐”的诸侯。他的政治地位高于其他诸侯。
而且,鲁国的地理位置也是非常优越的。
《读史方舆堪论》的描述是:“据河济之会,控淮泗之交,北阻泰岱,东带琅琊,地大物繁,民殷土沃···足以方行于中夏也”。
春秋初年,鲁国也曾强大一时,他仅一败于齐,而四败宋,两败齐,一败卫、燕,与强齐相匹敌。
可是,随后,鲁国就迅速走向了衰落。
其中的问题,鲁的始祖周公早已点明。
周公的叹息:理想主义的隐患
当初,分封诸侯后,各诸侯君主就任。
由于要处理中央事务,周公仍然留在中央,鲁国的实际领导人是伯禽。
不到半年,齐国的姜尚就回来述职了。
周公非常惊讶:怎么这么快?是不是齐国出动乱了?
姜尚答:没事。我简化君臣之礼,从齐地的风俗,很轻松。
三年后,鲁国的伯禽才回来述职。
周公又非常惊讶:怎么这么久才回来?
伯禽答:我就国后,要变更那边的风俗,宣扬我们的周礼,梳理政事,忙得要死,所以才慢了。
听完,周公叹息:看来,以后我们鲁国要被齐国欺负了。
伯禽不解,周公解释道:治理诸侯,贵在简政。只有简政,才能亲近人民,使人民归顺。搞得太复杂了,人民必定远离呀!
周公,正是周礼的代表性人物。
可是,周公也认识到:如果地方上不能因地制宜,只是盲目推行周礼,是不能强国的。
周礼,是周公的理想。但是务实的理想主义者深知:理想,只有植根于现实,才可能有生命力。
周公的担忧,很快就发生了。
鲁公的衰落
最先背弃理想的,正是鲁国的国君。
早在西周时,鲁国在继承人问题上,就屡次背弃周礼中嫡长子继承制,选择爱妾的儿子或者亲近的儿子继位。
于是,掌天下礼乐的鲁国,在继承人问题上出现了混乱。弟弟弑杀哥哥,诸子夺位的惨剧,多次发生在鲁国宫廷。
连续的内乱,导致了两个后果。
1、鲁国成了春秋霸业的配角。
早先还能与强齐一较长短的鲁国,如今的主要工作是利用其政治地位,参与会盟、调停争端,成了霸主们的啦啦队队长。
2、公室衰落,三桓崛起。
在不断的内斗中,鲁国国君的力量、威信被不断削弱,“三桓”势力迅速崛起。
随着经济的发展,私田迅速发展了起来。
执政的“三桓”人物,借此良机,大力发展私田,破坏井田,侵夺鲁公的经济利益。
有了经济基础后,既有钱又有权的“三桓”又瓜分鲁国的军队,不断削弱鲁公的实力。
孔子登场:务实的理想主义者
前551年,鲁定公找到了孔子。
孔子在鲁国六年,展现出了不俗的才能,使鲁国的国力得到了增强。
外交方面,孔子施展谋略,让齐国归还了侵占的土地。
内政方面,“路不拾遗,路不闭户”正是出自于此。
不过,鲁定公、孔子的主要任务,是打击三桓,加强集权。
孔子的方略,是非常大胆的:正面进行政治决战!
“堕三都”,拆毁三桓封邑的城墙,收回三桓的私兵,废除三桓的独立治权。
这个“莽撞”的行动,效果不错:季孙氏、叔孙氏的抵抗失败,城墙被拆毁,只有孟孙氏仍在反抗。
孔子是儒家代表人物,但他绝非是一个腐儒。
无论是迫使他国归还土地,还是使民安居乐业,抑或是“堕三都”的部分成果,都需要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能力。
与周公一样,孔子也是一个务实的理想主义者。
大凡真正的高手,虽有明确的主张,但都深知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深知变通之道。
孔子出走,理想之殇
鲁国的国势日盛,引起了齐国的不安。
齐人担忧: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
孔子继续这么搞下去,齐国将受到巨大的威胁!
齐国遂定下计策。
齐国送女乐宝马到鲁,鲁定公沉醉其中,三日不朝。
孔子深感失望,离开了鲁国。
其实,三日不朝,真不算过分!
孔子对国君,抱有过于理想的期待了。
孔子对具体事务,能够抱以务实的眼光,只是,对于国君的修养,实在过于严苛了!
鲁国的彻底衰落
孔子出走,“堕三都”半途而废。
三桓的问题越发严重。
到鲁悼公时,鲁国公室的军队已经全部被三桓瓜分,“悼公之时,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
为了摆脱三桓,鲁国历任国君绞尽了脑汁。
鲁哀公曾经希望越王勾践帮忙消灭三桓,但因文种的反对,越王未支持。
最后,三桓的衰落,仍然靠的是“外部势力”。
前412年,齐伐鲁,攻灭了叔孙氏。
前408年,齐伐鲁,攻灭了孟孙氏。
前385年,齐伐鲁,季孙氏分裂出来,成了费国。
巧合的是:这正是鲁穆公时期。前415年,鲁穆公任用公仪休为相,开始奉法循理,打击三桓。
有理由相信:三桓的衰落,是齐鲁联手的结果。
三桓问题的解决,是以连续遭到齐国打击为代价的。
因此,三桓衰落后,鲁也彻底衰落了。
此后,鲁国再无作为。
前256年,鲁为楚所灭。
理想主义的悲剧
鲁国的命运,是理想主义的悲剧。
伯禽企图以周礼为模板,打造一个理想社会。
可是,这种礼治的巨大约束,不仅令人民感到繁琐,就连统治者自己也难以恪守。
礼崩乐坏,鲁国内乱不断,一落千丈。
孔子以惊人的才能和感染力,几乎使鲁重见希望。
可惜,言必称尧舜周文的孔子,骨子里仍然是个理想主义者,他对先贤圣主的期待,是任何君王都不能承受的。
孔子出走,良机错失。
后世的鲁国国君为了补上前人留下的锅,选择了最卑鄙的“里通外国”。国君居然引诱外国来攻打自己的国家!
最终,既失去理想,又失去实力的鲁国,已彻底失去了生存空间。
亡国了。
脱离深根于现实的理想主义,是没有生命力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