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胜败就是兵家常事,即使是古来有名的常胜将军,比如汉朝名将霍去病、杀神''白起''等等都并非是毫无败绩的。在战乱纷纭的三国时期,更是涌现了数不清的名将名帅,比如吕布、关羽等等,他们也不是真正的常胜将军,最终也是会沦为阶下囚。战争的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当面临失败时,作为败方的将领将不可避免的要面对投降或是不降的问题,这不仅仅关乎生命,更是对将领人格的考验。
当然,在三国时期,有像关羽这样心忠志坚的良将,也有吕布这样甘做墙头草的小人,有的时候为了苟活下来,或者屈服于明主,投降这种事屡见不鲜。比如五虎上将之一的黄忠老将军,虽然也是投降,但却是刘备礼贤下士所得,投降也投降地很光彩。再比如关羽,名留青史,当年他被曹操俘虏,也曾被张辽劝降,曹操并没有亏待他,送他美酒佳人,还以极高的官爵想收服关羽为他所用,虽然关羽一心向汉,最终并没有答应曹操的高官厚禄,但不可否认的是曹操对于关羽是实实在在的爱惜。
在三国时期,有很多人是有着大才的,像刘备三顾茅庐请得孔明下山辅佐,又像孙权以君师之礼厚待鲁肃,只要是有才的人,特别是有着领兵之才的将军,即使是投降,大部分明主是不会赶尽杀绝的,都想着把他们收入麾下,可其中就是有一个特例,那就是于禁。
于禁原来是曹操部下,当初在清扫黄巾军余党之时就闯下赫赫战功,后来更是因为维护军法权威大义灭亲,被曹操誉为千古名将。后来与关羽在襄樊一带对峙,关羽引水淹七军,将于禁俘获。于禁也是个能屈能伸的汉子,他见关羽是个忠直之人,便向关羽投降了,一直跟着关羽南征北战。
后来关羽败走麦城,被吕蒙引军围杀之后,于禁又成了孙权的阶下囚。孙权考虑到于禁曾是曹操的下属,虽然自己不想重用他,但是杀了他怕是会引起孙曹关系的恶化,不杀他总不能将他放回去让他成为曹操的助力,因此就一直将他关押着。
曹操过世后,魏文帝曹丕继位,曹丕将汉帝赶下台,自立国号为魏。魏国势力逐渐庞大,孙权的江东势力自诩不敌,便向曹丕臣服,此时的于禁才得以被放回魏国。但于禁曾经只是曹操的部下,只是与曹操的关系不错,可是于禁此人性格向来不太与人为善,在曹操手下的时候,对自己的下属比较严苛,对他人也不太友好,因此在曹氏这边关系处的都不怎样,曹丕更是对他没什么好感,更因为他是个降将,如果让他这样的叛徒回国有什么好的待遇,更是会让众人不服。
因此曹丕表面上给于禁安排了职务,但暗地里却经常派人去羞辱他。后来于禁去曹操陵墓参拜的时候,曹丕却叫人画了于禁向关羽降服的图像以此羞辱于禁,于禁见到之后觉得羞愧难当,回去之后大病不起,于禁就在这样的羞愤中病死了。
三国时期的将领战败是很正常的事情,战败之后投降也是无可厚非,可是很多其他的降将,只要是有才能的,最后得到的待遇都是不错的,可是为什么像于禁这样的良将却没有得到善果呢?
其实原因不外乎有二,第一,从历史的最终结局来看,于禁是降错了人。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刘备的蜀汉势力虽然在三国时期也是鼎立一方,但最终却是魏蜀吴三国里最先走向灭亡的,于禁降了关羽所在的蜀汉,一开始就走错了路。后来降了东吴孙权之后,孙权也没能走到最后,这是于禁第二次降错了。第二,是因为于禁在曹操手下的时候,没有处理好与曹操势力的关系,最终在孙权向曹丕称臣之后回到魏国,因为人际关系不好,又因为自己降将的身份,更是不被容纳,才没有能够得以善终。
可以说,作为一名降将,有于禁这样经历的,在三国并不多见,他的投降之路十分不光彩,也是其他降将中所没有的经历。总的来说,于禁之所在几番投降,在各个势力里辗转轮回,却总是不被接纳的原因,还是因为是历史的大势所趋和人际关系使然,如果于禁能够跟对人,又或者于禁能够在魏国建立深厚的人际关系,最终的结局或许不会那么凄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