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世纪到11世纪期间,北欧海盗日益猖獗,他们在古英语中被称作“维京人”。那么瓦良格人为什么要在中世纪开辟瓦希商路呢?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巅峰之时,维京人的足迹遍及从欧洲大陆至北极的广阔疆域,此时的欧洲也被称作“维京时代”。
当然,造成北欧族群向外扩张以及倾向于抢掠的因素有很多,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竞争压力剧增所致。为了获取更多的生存资源,这些北欧人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出发,展开了几个世纪探寻之旅。最终,一条从波罗的海沿岸开始、纵观东欧平原南北的一条新的贸易路线形成了。正是这条由北欧人开辟的新商路,却成为东欧文明崛起的契机,这是为什么呢?
北欧地缘环境和社会结构
欧洲文明最早源于爱琴海地区的克里特岛上,后世称其为米诺斯文明或克里特文明。这是一种深受古埃及和小亚细亚影响的海岛次生文明,从约公元前2850年一直持续到前1450年。自此以后爱琴海地区又相继进入了迈锡尼文明、荷马时代、古典希腊城邦时代,并与古埃及人、腓尼基人共同在整个地中海建立起一套成熟的海洋商业贸易网络。此后亚平宁半岛上的罗马人崛起,并在肃清希腊人殖民势力之后,与北非腓尼基人后裔建立的迦太基展开争霸,从而成为地中海文明的掌控者。
从克里特文明到古罗马帝制时代的漫长岁月里,北欧人长期位于苦寒之地,距离古典时代西方文明中心的地中海世界间隔了整个欧洲大陆,处于文明边缘的蛮荒地带。同时,由于气候整体偏冷的关系,农耕作物缺乏充足的阳光、降水和土壤,渔猎、畜牧和商贸就成为包括北欧在内大欧洲大陆主要的经济生存模式。更为重要的是,鉴于欧洲复杂的地缘结构,保持贸易的畅通亦是欧洲、尤其是北欧族群串联各板块关系的重要途径。
当然,商贸交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整合不同地缘板块形成族群共同体,同时也会成为地缘扩张的动力来源。只是北欧地区物产相对匮乏,人们在许多时候更喜欢通过逞凶好斗的方式进行“无本的买卖”。事实上从很早开始,北欧人就已经沿着原始商路不断向南迁徙和扩张了,这群早前一步南下的族亲通常被称作“日耳曼人”。西罗马崩溃之时,北欧人南迁欧洲腹地的道路早就被那些日耳曼国家阻挡,不得不寻求开辟新的商贸通道。
事实上,中世纪时的北欧人也是日耳曼族群的一支,只不过相较于法兰克、萨克森、盎格鲁和辛布里等部落,北欧日耳曼人的祖先选择了北上深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道路,侵占了土著萨米人的活动范围。中世纪时,关于“北欧日耳曼人”的标签有许多,所谓维京人、诺曼人、瓦良格人、罗斯人都是对其的代称。这其中,维京人是西欧(法国、英格兰、爱尔兰)地区对在大西洋海岸劫掠的丹麦、挪威海盗的称呼;一旦这些有组织的海盗合法定居下来,便又被转称为诺曼人了,这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法国诺曼底公爵一系了;至于罗斯人的称呼,则源于瑞典人南下探寻新商路时,遭受侵袭的芬人-乌拉尔人的用法,原意为“北方人”;而瓦良格人便是斯拉夫族群对瑞典人的称呼,借以形容其“商人”的形象。
罗马崩溃促使新商路开辟
通过对北欧人(这里特指占据北欧统治地位的“北欧日耳曼人”)在不同地区、不同阶段标签的了解,我们会发现其内在的复杂性和强烈的扩张欲望。其实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地中海文明正处于埃及古王国时代和希腊迈锡尼文明时期,就已经有精明的地中海商人来到波罗的海沿岸收购琥珀等特产,运回地中海向贵族和富商换取同等重量的黄金了。这条自波罗的海沿岸向南贯穿欧洲大陆,并一直抵达地中海的商路也因此被称为“琥珀之路”。
作为物以稀为贵的矿产,这些被深埋于地下长达2000万年之久的石化树脂虽然并不能满足人类最基本的温饱问题,却也凭借商业财富交换的方式让波罗的海人和北欧日耳曼人能够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只是鉴于商贸活动对线路安全的极致需求,随着战争和族群迁徙的影响,琥珀之路也曾多次发生过变化。不过溯河而上、顺流而下却始终是琥珀商人们最保险、快捷的线路选择。
古罗马帝国分裂后不久,西罗马帝国土崩瓦解,整个中西欧因此沦为权力真空地带。众多中西欧日耳曼部落纷纷建立自己的王国,相互之间征伐不休,破坏了琥珀之路的安宁。为此,北欧人内部也逐渐发生了分化,盘踞在日德兰半岛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的丹麦、挪威人开始沿着大西洋海岸做生意,并详细探查到了冰岛、格陵兰岛以及北美大陆的存在。更多的时候,丹麦-挪威人还是以维京海盗的形象出现,爱尔兰、苏格兰等欧洲文明偏远地区的修道院成为船员们的最爱。毕竟一方面这里的武备松弛、落后,方便得手;另一方面当时大不列颠群岛上的财富几乎都聚集于修道院中。
“中世纪暖期”是促使北欧人迅速扩张的另外一个因素,大约10世纪开始的欧洲气候变暖进程,导致原本贫瘠的中北欧地区出现大量适合农耕的沃土,随之而来的便是财富和人口的暴涨。结果在自身竞争激烈和外部财富诱惑的双重作用下,北欧人探寻新商道的需求更加迫切了。相较于丹麦、挪威人选择的大西洋航线,地理位置偏东的瑞典人更加倾向于构建一条从波罗的海开始、经过东欧河流网络、最终抵达黑海的新商路,以期盼与富庶的希腊拜占庭帝国建立联系。
瓦希商路与留里克王朝
在瑞典人南下开辟新的贸易线路之前,他们已经对波罗的海沿岸的芬兰湾、波的尼亚湾等地经略多年。瑞典人南下所面临的首个阻碍便是曾经的贸易伙伴——芬人-乌拉尔族群,这些盘踞于东欧平原北部、间于波罗的海与乌拉尔山脉之间的族群,原本是北欧人优质皮毛生意的货源地。只是既然想要打通波罗的海到拜占庭的商贸线路,那么扫平芬人-乌拉尔族群的阻碍,建立一个从卡累利阿地峡、伊尔门平原、再经过第聂伯河抵达就将成为瑞典人的第一要务了。
事实也是如此,在面对北欧人开辟新的贸易线路时,处于原始部落状态的芬人-乌拉尔族群并未造成太大的干扰。这群由北往南的入侵者很快便占据了伊尔门平原上的诸多航道,并建立起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沿河据点。这其中最为著名的一个据点城市名叫诺夫哥罗德。它始建于公元859年,据说是瓦良格人(即瑞典人)领袖留里克受诺夫哥罗德城中的斯拉夫贵族之邀,率兵来此建立的第一个王公政权。不过关于这段历史的表述众说纷纭,俄史学家普遍认为留里克是斯拉夫化的瓦良格人,西方史学中则认为留里克王朝是建立在瓦良格人对诺夫哥罗德的征服之上的。
无论如何,诺夫哥罗德都被认为是古罗斯国家的发祥地,亦是东斯拉夫文明崛起的开端。之所以会在芬人-乌拉尔族群盘踞的伊尔门平原出现斯拉夫人的踪迹,是因为从中欧渗透过来的斯拉夫人已经于9世纪来到此地。这群被称作东斯拉夫人的群体,当时主要分布在第聂伯河上游的丛林地区,并在第聂伯河与支流杰斯纳河交汇之处筑起了他们自己第一座城池——基辅。相较于诺夫哥罗德,基辅在东斯拉夫民族历史中的代表性更为纯粹,只是公元882年诺夫哥罗德第二任君主奥列格率军征服了基辅,此处也随之陷于瓦良格人留里克王朝的统治。
伴随着对基辅征服的完成,一个夹杂着北欧标签和斯拉夫标签的政权名词诞生了,基辅罗斯成为开拓新商道的重要驱动力。随着基辅罗斯的不断扩张强大,南俄草原族群也被清扫殆尽,这条从北欧瓦良格人到希腊拜占庭帝国的贸易线路终于被彻底打通,简称“瓦希商路”。作为贯穿东欧平原南北的重要交通要道,瓦希商路不仅是连接波罗的海到地中海的贸易线路,同时也是沟通基辅罗斯旧都诺夫哥罗德与新都基辅之间的重要交通线。后来,基辅罗斯的瓦良格人因为人数稀少,逐渐被东斯拉夫人所取代,“罗斯”这个民族标签也因此被后者传承下来。
综上所述,贫瘠的土地和碎片化的地缘板块导致北欧对贸易极具依赖,并很早就曾参与琥珀、皮毛等货物的贸易。富庶的地中海地区长期作为欧洲的财富中心,成为日耳曼部落南迁主要方向。留在北欧的日耳曼人于“中世纪暖期”迅速进入对外掠夺和扩张高速发展期,将欧洲带入“维京时代”。在西罗马崩溃、中西欧原有商路不稳定的大背景下,北欧东侧瓦良格人选择开辟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新商贸线路,即瓦希商路。伴随着瓦希商路的建立和影响扩大,东斯拉夫文明逐渐崛起和扩张,瓦良格人留里克王朝以及“罗斯”标签亦融合成为斯拉夫文明中的一个组成要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