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是历史上有名的战争,可谓是一场堵上秦赵两国国运的持久消耗战,死去的将士不计其数,活埋了整整45万赵国热血男儿,那么这一场战役,对战国形势影响有多大呢?下面知秀网小编就给大家详细讲讲。
虽说赵国是秦国在军事上最大的敌人,但挡住秦国东出之路的,正是韩国。无论是北部的豫北通道,还是南部的豫西通道,都在韩国控制范围内。秦国要想在中原地区掀起腥风血雨,必须先把韩国打得服服帖帖。秦昭襄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韩陉城,攻下五城,斩首五万。四十四年,绝韩南阳太行道,一军临荥阳,一军临太行,使韩国北部地区与首都无法相连。四十五年,五大夫贲攻韩十城,白起率兵攻韩野王,后降秦,上党道因此被隔断。秦国拿下了野王,将韩国南北截成两段。随即秦军北上,准备吃掉已经孤立无援的山西高原的西南角——上党高地。秦昭王本意利用军事威慑韩国,以达成“割地求和”的目的,进而在政治格局上,摆脱秦国在对外作战期间,易受韩国地域关联的潜在威胁。但一系列的区域征伐占领,带动了地域空间的连动,改变了各国之间的地缘格局。
面对上党的归属问题,韩国内部政见相左,上党郡守冯亭认为秦国隔断了上党与首都之间的通道,两地无法建立联系,韩军无力独自与强秦对抗。经过朝中几番激烈的争吵,韩国决定“祸水北引”,化身“古代”张伯伦,实行绥靖政策,把上党地区送给赵国。其如意算盘打得非常妙:赵国出于地缘战略的考虑,必然会接收上党地区,那么秦国方面肯定气急败坏,进攻赵国,赵国受到秦国攻击肯定会和韩国亲近。为什么韩国这么笃定赵国必然接收上党呢?首先赵国在黄土高原上领土连成一片,有能力管控上党盆地。赵军也在阙与之战中“粉碎了秦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其次,如果秦国拿下上党,只需要穿越太行山的小道,便可以直插邯郸,赵国就会被逼到险境。
所以赵国君臣明知韩国这是在把秦军往自己身上引,也不得不为之。上党地区可是守护赵国的重要屏障!于是,赵王命令平原君前去接收上党地区。秦国眼看上党地区就要落入自己手中了,竟然被赵国截胡了。简直气不打一处来!
公元前260年,秦国大军在王龁的带领下向赵国新接手的上党地区气冲冲地杀来。赵国派名将廉颇前往迎敌。廉颇迅速的选择了上党地区的长平作为防守迎击的主战场,凭借险要的地形布置了三条防线,分别是空仓岭防线、丹水防线和百里石防线,层层设防。秦军确实取得了不少局部胜利,但始终难以攻克赵军壁垒,无法跨越丹朱岭、金泉山一线。廉颇意识到秦军远离都城核心区作战,粮食补给存在问题。且新占上党西部地区,立足未稳、力求速战的军事意图,赵军于是转变策略,筑壁垒而守,欲将速战转为消耗持久战。秦国的核心——关中地区离上党地区较远,粮草后勤补给难度大。而赵军以逸待劳,有本土作战优势。
秦军多次挑战,但赵军总是坚壁不出。就如同后世司马懿不应对诸葛亮叫阵,只是安营扎寨。赵国想凭借本土作战的后勤优势和秦国打消耗战,让秦军支撑不住如此大规模的作战,等待秦军被迫撤军之时,赵军再一鼓作气杀出。但打仗,最终拼的还是综合国力。秦国消耗快撑不住时,赵国也即将临近山穷水尽的地步。秦国补给线虽然拉得特别长,但仍然可以依靠水路运输,而赵国只能在险峻的黄土高原上往前线运物资,人力消耗不比秦国少多少。此时赵王不免心急如焚,再这么耗下去,恐怕赵国会首先撑不住,他一方面催促廉颇出战,同时又开始想着罢兵求和之事。赵王还是坐不住了,派人入秦议和。秦国重臣范睢顺水推舟,一方面,假意答应,缓解秦军在上党的困境;另一方面,大肆宣传秦赵议和的消息,阻碍他国见机攻秦。本来其余各国就害怕得罪秦国,赵国的处境因此变得更加孤立。秦国又迅速开始实行反间计。速战的关键点就是稳重如缩头乌龟,怎样都不应战的廉颇。为了搞定廉颇,范雎派人去赵国大肆宣传廉颇老了不敢出击,即将投降的流言。并旁敲侧击秦国人现在想起赵奢来还害怕,他儿子赵括就带有着优良的抗秦基因,天生就是秦国人的克星。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前文提到的阏与之战是由赵奢主导下的胜秦之战。这种历史记忆给了赵王一定的政治、军事幻想,希望赵括再现其父之能。赵王性格比较激进,以为廉颇之法过于保守,一直不应战也不是办法。所以赵军主将就换成了赵括。赵奢一直评价他的儿子过于高傲,而且对士兵的生命不以为然,换句话说就是缺乏人文关怀。赵奢一直认为他的儿子不能统领大军,这种作战态度是极其危险的。后来45万赵军全部因他而丧命,可谓一语成谶。其实赵王也是不得不换将,赵国的资源和国力都不允许廉颇这么和秦国人干耗下去了。
不管是胜是负,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必须要打一仗,才有一线生机!在得知赵括被替换为赵军主将后,秦国上下一片狂喜。于是把自己的主将由王龁偷偷换成了白起!白起,就是那个伊阙之战打败24万韩魏联军,攻破楚国都城的那位战神!他即将来到他职业生涯中最波澜壮阔的战场,真正加冕为“杀神”,沾上45万赵国勇士的鲜血。秦昭襄王下令严密封锁秦国换将的消息,万一赵国被白起吓破了胆,又不出战,那秦国这一番引蛇出洞的努力可是白费了。赵括来到长平之后,把重要职务都换成了自己的派系亲信,而且一改廉颇此前的防御措施,准备全军出击。白起采取诱敌深入的战略,先给赵括一点自信。他命令军队佯装败走,把赵军引至秦军阵前。随即又分两路兵封锁赵军后退的路线,一路为奇兵二万五千人截断赵军;另一路军绕至赵军背后,阻断粮道供给,形成合围之势。秦军主力就死死挡住进攻的赵军,并且白起又从正面的主力中抽调了援军,迅速赶到丹水防线,把赵国军队分为前后两半。赵国军队被秦军正面防线,丹水防线,百里石长城防线,左右两翼的骑兵部队分割为两部分。赵军进无法攻克秦军壁垒,退则难将军队整合,又无粮食供给。四十万秦军借助防御线、地形把四十五万赵军包围了!而且内部还将其分成两块,首尾不能兼顾。战神白起这一出手,果然就是大手笔!白起下令秦军轮番攻击,拖垮赵军战斗意志,赵军几番下来已无力相抗,转为筑壁坚守,以待援粮。秦昭王获知赵军缺粮后,亲自至河内,号召当地所有15岁以上的男子前往长平战场。赏爵一级,将民众迁至长平,阻断赵军粮食供应来源。赵军进退两难,只能殊死搏斗。这四十多天里,其实赵括展现出了非常高的指挥素养,远非后世所批评的那样一无是处。四十多天里,赵军没有出现内乱,没有出现投敌,而是成建制的始终让秦国人高度紧张。所以,赵括纸上谈兵确实该被批评,但他也毕竟是赵奢的儿子,基本的军事素养还是极高的。能让赵军上下一心,和秦军殊死搏斗,本身就是军事能力的最好体现。最后赵括被射杀,赵军士卒四十多万降秦。面对数十万的赵军降卒,白起认为:“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
长平之战后,秦国真的再也没有一个能打的对手,能阻止它统一六国了!
我们先来看一个著名的公式。
美国学者克莱因提出的国力评估公式,P=(C+E+M)×(S+W)。其中,P代表综合国力,C代表人口和领土,E代表经济实力,M代表军事实力,S代表战略意图,W代表国家意志。我们从上述四个维度来评估一下秦国与赵国。
人口领土问题上,秦东出关中,置河东郡,北收上郡、陇西、北地,南得巴蜀、汉中,广领土,招徕民。反观赵国,疆域北临匈奴、燕国,南界韩、魏,东邻强齐,为四战之地。
军事实力,秦历商鞅变法,除旧法,行军功爵,极大地增加了秦军的军事实力,赵国虽经“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但内政上仍保持战国初期的贵族掌权。
战略意图上,范睢“远交近攻”的战略奠定了秦统一前数十年的政治方针,上党归赵是意外之举,并非赵国主观的战略延伸。
国家意志上,秦国始终坚持战争取胜,内政、外交、军事三者之间,梯次有序,紧密结合,并无如同赵国“且战且和”的政策摇摆。
可见秦国方方面面都要胜过赵国。
从列国形势分析,山东六国的军事中坚力量——赵国彻底被打断了脊梁。韩魏自保越来越难;楚国死气沉沉,内部争权暗流涌动;燕齐偏安一隅,难成大事。
从长时段分析来看,长平之战的发生是秦东扩计划的实行所致,结果是继魏、韩、齐、楚后,赵国也再无绝对实力主导合纵政策。
即使合纵,也在兵力、政治统一性等问题上无法阻碍秦兵东出。随后河东、太原、上党地的丧失,奠定了秦东进的地缘优势。作为长平之战前南线交通要道的占据,更是使秦国控制了中原要地,三晋已为“刀俎鱼肉”。
等到秦王嬴政即位后,统一六国,已经成了历史主潮流。不是荆轲这种刺客的偶然之举就可以改变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