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母,又称史老太君,贾府的最高权位者。今天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红楼梦》第12回末尾,曹公寥寥数笔,以林如海病重为由,将林黛玉重新送回姑苏,这是林黛玉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回自己的家:
谁知这年冬底,林如海的书信寄来,却为身染重疾,写书特来接黛玉回去。贾母听了,未免又加忧闷,只得忙忙的打点黛玉起身。宝玉不大自在,争乃父女亲情,也不好拦劝。于是贾母定要贾琏送她去,仍叫带回来。——第12回
站在小说创作角度,曹雪芹这般叙写,乃是为了给后文“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扫除障碍,脂砚斋亦一针见血写下批语道:
此回忽遣黛玉去者,正为下回可儿之文也。若不遣去,只写可儿、阿凤等人,却置黛玉于荣府,成何文哉?故必遣去,方好放笔写秦,方不脱发。况黛玉乃书中正人,秦为陪客,岂因陪而失正耶?
林黛玉回姑苏,虽是小说创作需求,但也是写实情节,《红楼梦》通篇无一处闲笔,故而林黛玉回姑苏的情节,其实很有分析的必要——这是林黛玉彻底变成孤儿的一个重要历程。
其中讨论得比较多的就是:贾母为何会安排贾琏护送林黛玉回家?
原文所记“贾母定要贾琏送她去”,这个“定要”二字,细品回味无穷。想是贾母提出让贾琏护送林黛玉回姑苏时,肯定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因为贾母此举着实有点小题大做了——林黛玉回姑苏,随便从荣国府抽出几个得力的管家助手,便能轻松完成这个任务,何以非要贾琏亲自出马?
站在感性角度,貌似贾母是太过关心林黛玉了,用其他人护送不放心,必定要用自家孙儿贾琏,方能放心,而事实上,除了这个表面原因,贾母还有其他更加深层的考量。
因为细细算来,宁荣两府第四代“玉”字辈中,也真的只有贾琏能担当得起保护林黛玉的责任了。
贾珍身为贾家族长,又非荣国府之人,跟林家八竿子打不着,断然没法送林黛玉;荣国府“玉”字辈中,只有贾琏、贾宝玉、贾环三人,宝玉、环儿年龄尚小,皆是孩童心性,未曾有过世事阅历,如何保护黛玉?能担当此重任的,只有贾琏。
如果仅仅是路上保护林黛玉,贾母还真就没必要专门派贾琏去了,问题在于林家的情况比较特殊——林如海病重,多半是不行了,林家枝庶稀少,仅存林黛玉一个孤女,且年龄未满十岁,若是真的办起丧事来,能指望她吗?
因此贾母派贾琏,乃是未雨绸缪之举,若是林如海病重身死,林家的亲戚们能帮忙料理,自然是好的,若是无人料理,贾琏便能承担起这个责任来,帮助林黛玉办好这场丧事。
其后的事实也证明了贾母思虑的严谨性:林如海果真病死,林黛玉父母双亡,彻底成了孤儿,贾琏临行前贾母叮嘱的那句“仍叫带回来”亦不是无端笔墨——一切都在贾母的计算之中。
另外,还有一个争议比较大的讨论,有相当一部分论者认为贾母之所以让贾琏护送林黛玉回家,是为了顺便让贾琏接收林家的遗产。
譬如十年砍柴所著《闲话红楼:大观园的后门通梁山》第三章第六节“林家遗产处置和木石前盟”中所述:
林如海最后担任的一个供职是巡盐御史......明清两代管盐的官员是公认的肥差,而朝廷派下来巡查天下盐政的官员,其含金量有多大?这样的职务,不用特别贪得无厌,只要符合当时官场的“潜规则”,按场面通行的规矩收点“碳敬”、“冰敬”、“节敬”、生日庆贺等常例钱,一年下来就是叫人瞠目结舌的数字。
十年砍柴认为,林如海生前必然积累下了不少的财富,而他临去世的时候,这些财产如何处置呢?贾母派贾琏前往姑苏,一方面是为了帮忙料理丧事,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接收林家的财产。
清人涂瀛也是类似的观点,他在《红楼梦问答》中曾明确点出“贾琏接收林家财产”一事:
或问:“林黛玉数百万家资尽归贾氏,有明证与?”曰:“有。当贾琏发急时,自恨何处再发二三百万银子财,一再字知之。夫再者,二之名也。不有一也,而何以再耶?”
要理解涂瀛这番话,便要提到《红楼梦》第72回,彼时宫中太监来荣国府“打秋风”,动辄就要几千两银子,贾琏有点承受不起,便向凤姐抱怨了一番:
贾琏道:“昨儿周太监来,张口一千两。我略慢了些,他就不自在起来。将来得罪人之处不少。这会子再发上个三二百万的财,就好了。”一面说,一面平儿服侍凤姐另洗了面,更衣往贾母处去伺候吃饭。——第72回
涂瀛认为,贾琏的那句“再发三二百万的财”别有意味,可见之前曾经发过三二百万的财,由此便认为这三二百万的财暗合了林家遗产。
但这种说法并不严谨,只能当做一家之谈,因为如果林家真的有这么一大笔遗产,林黛玉不可能一点儿也不知道,如果她知道,又怎么会吟诵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悲观之句;
第45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林黛玉又为何向宝钗埋怨: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
可见林黛玉根本不知道遗产这回事,那么又或者是当年林如海、贾母等人秘密转移财产,未曾告诉林黛玉?对于这个问题越是刨根究底,越是没有结果,因为永远没有文本证据可以支持这一点,故而点到为止,诸君自行思考。
发表评论